愛國詩詞鑒賞《辛棄疾·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①,獻愁
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里②,江南游
子。把吳鉤看了③,欄桿拍遍,無人會④、登臨意。
休說鱸魚堪膾⑤,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⑥。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⑦,紅巾翠袖⑧,揾英雄淚⑨!
【注釋】 ①遙岑:遠山。指長江以北淪陷區的山。②斷鴻:失群孤雁。③吳鉤:寶刀。④會:領會、理解。⑤膾 (kuai): 細切的魚肉。⑥劉郎:指劉備。⑦倩:請。⑧紅巾翠袖:少女裝束,借代少女。⑨揾:擦拭。
【鑒賞】 這首詞的寫作年代有三說: 1167年、1169年及1174年。三說都是南歸之后不久。前此,辛棄疾二十三歲時,在淪陷的山東率五十人沖入五萬敵眾中,飛騎生擒叛徒張安國,挾之于馬上,長驅疾馳數百里,將叛徒擲于宋軍帳中,從而英名大振。但南宋朝廷卻解除了他的武裝,把他帶到南方的萬余部眾當作南下流民,分散安置。對辛棄疾這位雄姿英發的青年將領,也只是安排個地方閑散差事。辛棄疾卻始終 “位卑未敢忘憂國”,向皇帝重臣獻上分析敵國情況,提出治國反攻大計的 《美芹十論》和 《九議》,表現出雄才大略,在各階層人士中產生了很大影響。腐敗的南宋朝廷卻根本不予重視,繼續頑固推行既定的投降主義路線。辛棄疾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登臨建康城上的賞心亭并寫下這一不朽篇章的。
登上賞心亭,但見明凈的秋色中,水天相隨,無窮無際。極目遠眺,那玉簪螺髻般千姿百態、爭奇斗妍的座座青山卻正淪于異族統治之下。山亦有情,它們向報國無門、壯志難酬的辛棄疾,獻上無盡的閑散之愁、家國之恨。“獻愁供恨” 以“倒卷之筆”,極寫出愁恨之深。正當愁恨難平,卻又是“落日樓頭”,孤雁悲鳴。昔日山東義士,今朝江南游子的辛棄疾禁不住把殺敵的吳鉤看了又看,可憐那殺敵利器竟無用武之地! 詞人胸中積郁無從排遣,他徘徊樓頭,拍遍了欄桿,也沒有人能理解他胸中的萬千思緒。詞的上闋將所見、所聞、所感融匯交織,和諧完美地表達出詞人的滿腔憂憤。玉簪螺髻有情,哀鳴孤雁喻己,刀劍寄托壯心,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景、物、情水乳交融,渾然一體。那“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的孤獨寂寞心情,就如水到渠成,自然流露,感人至深。
下闋中,詞人連用三個典故,申述自己的懷抱。“鱸魚”句,典出 《晉書·張翰傳》。張翰 (季鷹)見秋風吹地,思念江南家鄉的菰菜、蒪羹、鱸魚膾,感嘆 “人生貴在適志”,從而忘情世事,棄官還鄉。“求田問舍” 句典出 《三國志》。許汜空有國士之名,不思憂國救世,只求自己買田置屋,為雄才大略的劉備所不齒。“樹猶如此”句典出 《世說新語》。晉代桓溫北征,經過金城,見到以前種的柳樹已有十圍,感嘆時光流逝道: “木猶如此,人何以堪!” 而潸然淚下。“鱸魚”和 “求田問舍”句,詞人以反襯手法,借古人表明自己的人生理想,不屑于貪戀世俗享受。當時辛棄疾正沉居下僚,醒里夢里都是 “壯歲旌旗擁萬夫”、“平生塞北江南”、“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渴望著為恢復中原而建功立業。可是,“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 年華如水,逝而不返,國事憂愁如風雨飄搖,詞人痛感: 樹尚且老去,人又哪里經得住歲月的消磨! “可惜” 二字,直寫出詞人心中千種痛惜、萬般無奈,更可嘆這千種嘆惜、萬般無奈,還并無一人能理解! 四顧無人,愴然涕下。看來只有請一位美人來擦去那一掬酸苦的英雄淚了。但是——“倩何人”! 又能請誰呢?一句反問,與上闋 “無人會、登臨意”遙相呼應,萬千心事,婉轉彷徨,悲涼沉郁之氣,久久不去。
全詞開闔頓挫,慷慨嗚咽,首尾銜接,渾然一體。其意激越奔蕩,其詞大聲鏜鎝,其情回環往復。英雄苦淚的時代悲劇,令人扼腕唏噓,而憂國憂民的高尚情操,又催人奮進!
文章作者:艾虹
上一篇:愛國詩詞《辛棄疾·水龍吟·甲辰歲為韓南澗尚書壽》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愛國詩詞《曹植·雜詩·七首·白馬篇》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