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從弟》原文與翻譯、賞析
劉楨
亭亭山上松①,瑟瑟谷中風(fēng)②。風(fēng)聲一何盛,松枝一何勁。冰霜正慘凄,終歲常端正。豈不罹凝寒③?松柏有本性。
【注釋】 ①亭亭: 高聳的樣子。②瑟瑟:風(fēng)聲。③罹:遭受。凝寒:嚴寒。
【詩大意】 屹立于高山的松樹,聽憑山谷吹來瑟瑟的風(fēng)。不管風(fēng)勢多狂多猛,松枝仍巍然挺立不動。眼下冰霜正凜冽凄寒,松樹挺拔的身姿卻常年端正。這不是松樹不曾遭受嚴寒,而是它本性堅貞剛勁。
【賞析】 《贈從弟》是劉楨的代表作。原詩包括三首,分別以蘋藻、松、鳳凰比喻其堂弟,贊美他堅貞高潔的品格。這是其中的第二首。
這首詩名為贈答,其實更近乎詠物,但其詠物的本意又在于借對松柏的贊美,標舉人的高風(fēng)亮節(jié),所以重點還在寄托上,是借物以喻人。
詩一開篇便寫得筆力千鈞,音調(diào)鏗鏘: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風(fēng)。”這個開頭,顯得很突兀,好像電影藝術(shù)中的特寫鏡頭一樣,一下子推出一個在瑟瑟風(fēng)中頂天立地的松樹形象。這兩句的用字也十分簡潔有力,幾乎沒有對松樹做任何其他方面的描寫,而只用 “亭亭”點出它的堅勁端直,用“瑟瑟”風(fēng)聲交待松樹所處的險惡環(huán)境,便把松樹高標傲世的本性展現(xiàn)出來。這正是所謂劉楨詩“不由作意,氣格自高”(皎然《詩式》)的地方。
如果說開頭兩句主要表現(xiàn)一個相對靜止的境界,重在突現(xiàn)松樹的高大端直,那么,三、四句則變換角度,主要表現(xiàn)松樹與險惡環(huán)境的抗爭,展示了一個富于動態(tài)的境界:“風(fēng)聲一何盛,松枝一何勁。”只見狂風(fēng)呼嘯之中,百草折腰,只有松樹仍巍然挺立,這一“盛”一“勁”的強烈對比,充分顯示了松樹不因外力的壓迫而改變本性的堅貞品格。這兩句的描寫方式和上兩句也不大一樣。上兩句采用的是正面描寫,寫得自然渾成;而這兩句卻是以感嘆的句式直接發(fā)出抒情式的贊嘆。以一“一”字在語氣上掀起波瀾,以一 “何” 字表現(xiàn)人所受到的強烈震撼,真是字字峭拔剛勁,氣勢激宕。
接下 “冰霜正慘凄,終歲常端正”兩句,在用筆和行文上又是一轉(zhuǎn)。上兩句從風(fēng)盛松勁的抗爭性上落筆,寫得筆力跌宕剛勁;這兩句則著眼于眾芳搖落、萬木蕭疏的歲宴嚴寒時節(jié),松樹始終一身正氣,剛直不屈,主要進行正面描寫,故語氣有所平緩,但讀來又仍能給人以力透紙背之感。
最后以“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收束全詩,直接點明松樹之所以能“亭亭”立于山巔,能于狂風(fēng)中愈加勁直,能經(jīng)歷“慘凄”冰雪的摧殘,不是它逃脫于世外,不曾遭受風(fēng)雪嚴寒,而在于它具有堅貞不渝、剛直不屈的高風(fēng)亮節(jié)。這兩句一問一答,既在行文上造成波瀾,避免一味的平直,同時也達到了突出重點,把重心落在最后一句上揭示出松樹的本性的目的。
這首詩從整體上看,可以說是一篇“以氣取勝”的佳作。全篇中無一雕琢之辭,無一精刻之句,是那么質(zhì)樸無華,不事“雕潤”,但讀起來,卻分明有一股浩然正氣回蕩在字里行間,顯得感慨極深,詩味濃厚,真正稱得上是“語與興驅(qū),勢逐情起” (皎然 《詩式》)。此詩在語言上則剛勁峭拔,自然緊湊,每一筆刻畫,每一個意象,都沒有絲毫拖泥帶水、旁枝繁衍的閑筆,也不做任何的鋪墊渲染,特別能給人一種突兀骨立的感覺。鐘嶸說劉楨詩“氣過其文,彫潤恨少”,即是就此而言的。
上一篇:《賦得古原草送別》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那一晚》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