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英臺近》原文與翻譯、賞析
文廷式
剪鮫綃①,傳燕語②,黯黯碧云暮③。愁望春歸,春到更無緒。園林紅紫千千,放教狼藉④,休但怨、連番風雨。謝橋路⑤,十載重約鈿車⑥,驚心舊游誤。玉佩塵生,此恨奈何許。倚樓極目天涯,天涯盡處,算只有、濛濛飛絮。
【注釋】 ①剪鮫綃:謂剪下鮫綃來寫信。鮫綃,傳說中鮫人所織的綃,后亦泛指薄紗。②燕語: 燕語呢喃,表示情話。③碧云暮:南朝梁江淹《休上人怨別詩》有 “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來”句,此處用來形容暮色蒼茫的景色。④放教狼藉:縱教落花散亂。語出《后漢書·張酺傳》。放教,放縱。狼藉,散亂不整的樣子。⑤謝橋:指游冶之處的小橋。⑥鈿車: 飾以金花之車。
【詞大意】 剪下一幅鮫綃來給心上人寫信,傳遞有如呢喃燕語的綿綿情語,這時暮色蒼茫,窗外一片碧云低垂。一直盼著春日重來臨,但春天一旦降臨,卻令人心緒更加紛亂。庭院中落紅狼藉,不要怨嘆,這是幾度風雨之后必然出現的殘景。
在這條有座小橋的路上,十年前曾有過一次難忘的約會,那時用華美的鈿車去迎接朝思暮想的心上人,可惜他卻沒有如約前來,空負我期待一場。如今事過多年,那個負心人贈給我的那塊玉珮上早已布滿了灰塵,在凄涼孤寂的心境下倚樓縱目,望眼欲穿,可惜視野所及,只有一片濛濛飛絮。
【賞析】 這首詞借一位癡心女子之口,敘說春天的感受并回憶起一段傷心的往事,表面上情意綿綿,哀惋凄惻,實際上卻是感慨時事之作。宋代杰出詞人辛棄疾有一首題為 《晚春》的同調作品,全詞借閨怨以抒其志。這首詞用的是同一手法。
上片起首三句 “剪鮫綃,傳燕語,黯黯碧云暮”,先借魚雁傳書,寫出女子的癡情,第三句特意點明時間已屆黃昏,窗外天空一片暮色,暗寓容顏易老、好景不長的傷嗟。緊接著用 “愁望春歸,春到更無緒”,把抒情主人公對春天的矛盾心理和盤托出,為何一心盼著春天來臨,但當春天真正來臨,卻更加愁緒滿懷呢?答案在于春光易逝,剛剛見到姹紫嫣紅的景象,轉眼便落紅片片,滿目凋零。“放教狼藉”四字便是前面 “愁望春歸”中 “愁”字的注腳。上片末尾詞意又揚起,寫出這位女子對自然規則頗有正確的認識,意即自然界只要有風雨存在,就必然造成落花狼藉的殘春景象,基于這種認識,因此也就用不著怨嘆傷懷了。上片寫落紅“狼藉”,是作者對自己遭遇的感慨,也是對國事日非的哀嘆。造成落紅狼藉的殘景,除了風雨摧殘的因素之外,還有一個人為的因素。于是很自然地過渡到下片。
下片著重對一件難忘往事的回憶。十年前的意中人竟負了舊約,辜負了她的殷切期待,使她“玉珮塵生”。然而這位女子抱定寧可君負我,不可我負君的堅定信念,對負心郎的癡情不改初衷,在凄涼孤寂的心情中,依然倚樓極目,望眼欲穿。王瀣《手批 〈云起軒詞鈔〉》謂: “此作得稼軒之骨。” 又曰: “ ‘愁望’ 以下,其怨愈深,后編諷刺不少。”全詞用托物比興的手法,表達出作者對國事的深切關懷和憂慮,是仿效前代名家的成功之作。
近人胡先骕評曰:“《云起軒詞》,意氣飚發,筆力橫恣,誠可上擬蘇、辛,俯視龍洲。其令詞秾麗婉約,則又直入花間之室。蓋其風骨遒上,并世罕睹,故不從時賢之后,局促于南宋諸家范圍之內,誠如所謂美矣善矣。”
上一篇:《石灰吟》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離思五首(其四)》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