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劇曲鑒賞辭典·清代劇曲·清代傳奇·張大復《醉菩提·醒妓》原文與翻譯、賞析
(生) 呀,英姐。
【北雁兒落帶得勝令】 你道我今宵重會舊青樓,我道你是前生少欠這魔頭。我今日破袈裟偎紅袖,你休猜我戴南冠學楚囚。(貼)李相公,我妹子想慕,非止一日。滿飲此杯,休辜美意。(生) 呀,多謝你想念甚綢繆,今日裹緣到豈人謀。取大杯來。(末) 表弟滿飲大杯。(生)你再來,再來??旎?,快活。須信道酒向歡腸受,說什么情從酒上鉤。英姐,你與我擁著衾裯。海棠花下葫蘆叩。表兄,你明日呵,準備著扶頭,獅子林中鸞鳳儔。(醉臥介)
【南僥僥令】 劈頭驚一棒,刺骨冷冰投。(旦跪介)呀,師父,弟子省得了,望慈悲超度則個。眼見得漏盡鐘鳴無人救,愿在火坑把身早抽。
【北收江南】 (生)起來。你道是火坑中及早把身抽,少不得綺羅叢里還是粉骷髏。只怕鴛鴦被底,撇不下舊風流。你不如早休,怎不能免休,須知道黃金鎖骨是好根由。
(旦) 念弟子是五濁賤質,承大師一擊金槌。情愿棄卻繁華,從師學道。師父請上,受弟子拜從。(生) 佛門廣大,無所不容。一念若真,入道如箭。(旦)
【南園林好】 謝吾師將孽軀早收,謝吾師將禪機早投。向火坑中輕垂金手,把恩愛事一時丟,把恩愛事一時丟。
【北沽美酒帶太平令】 (生) 軟溫香錦繡稠,軟溫香錦繡稠。鴛鴦夢翠云裘,抵多少月自光明水自流。菩提兒在口,蒲團上靜中求。求著個靈光不朽,幻身中豁然參透。七寶池蓮花開茂,西方路逍遙行走。天色已明,且喜桌上有紙筆,不免作詩一首。(寫介)俺呵,須信道樂修苦修,人有得你有。你將此詩,少間送與沈老爺看,我回寺去也。呀,分付那摩登女早收神咒。(生走出門竟下) (旦)你看師父一塵不染,飄然回寺去了。呀,卻早沈老爺出來也。
【尾聲】 (末、貼) 曉鐘敲出巫山岫,從今月下柴扉僧輕叩。(末)李相公呢?(旦) 他清早就去了,留詩在此,與老爺看。(末) 待我看來。呀,好奇怪。難道做柳下懷中,一些兒不妄求。
《醉菩提》 是以濟公故事為題材的戲曲作品。濟公本是明代 《西湖佳話》、《西湖志余》 等書所記的濟顛和尚,明代曾有平話小話 《錢塘漁隱濟顛禪師語錄》,清代又有章回小說 《鞠頭陀新本濟公全傳》、《濟顛大師醉菩提全傳》 等。張大復的《醉菩提》 是最早演述濟公故事的傳奇,約作于清初順治年間。劇寫濟公原為宋代臺州李贊善之子修元,曾隨表兄毛子實太尉及沈提典同游杭州靈隱寺,聽瞎堂遠禪師講經,深悟佛旨,就削發為僧,法名道濟。出家后對于禪機領會深刻而反映機敏,但他愛食酒肉,常作瘋顛之狀,因此被人們稱為濟顛和尚。毛子實夢游地獄,因見一位佛祖向閻王說情而回轉陽世,醒后悟知此佛祖就是濟顛,于是眾口相傳,稱濟顛為神僧。濟顛四處云游,扶危濟困,勸善懲惡,做出許多奇異的事情。后來濟顛移居凈慈寺,皇太后親自前往拜佛并捐金重修寺院,濟顛便在羅漢香桌上坐化。這里所選第二十一出 《醒妓》 是寫濟公點化妓女蘭英和月英、使她們皈依佛門的一場戲。
蘭英和月英原是杭州錢塘門外的名妓,濟公未出家之前和表兄毛子實一起游杭州時同她們結識。如今濟公成了高僧,這天他在毛太尉府中吃了酒,又遇見王溜兒被拉到酒肆中吃了幾壺,帶著醉意、步履蹣跚地從西湖岸邊走過,和蘭英、月英相遇。二英認不出他原是書生李修元,就對他這個出家人吃酒的行為進行指責,濟公反唇相戲,遭到二英一陣亂打。這時沈提典經過這里,急忙勸住,并向二英介紹這和尚就是濟公。二英得知他就是曾經結識的李相公,如今又是她們仰慕的高僧濟公,轉怒為喜,施禮相見,于是就和濟公、沈提典四人一同坐下飲酒。濟公就是在這樣的時刻開始對蘭英、月英二妓進行點化的。
【北雁兒落帶得勝令】 一曲是濟公所唱。他自謂愿和二英這樣的舊時相識同座飲酒,也接受二英的殷勤勸酒,甚至也讓二英陪侍他歇宿。這些,只是濟公的外在表現,是混跡于塵世中有意遮掩真相的 “示形”。然而,當沈提典把濟公安排到蘭英臥室睡覺并囑咐蘭英 “好生安置” 的時候,濟公的高僧面目便顯現出來。他要蘭英給他一把刀,他要用刀來殺蘭英,蘭英十分驚懼,這時濟公和蘭英有一段對仗工整的對話,句句都是警語,語中藏著機鋒,鋒中透著禪理。濟公指出,眼前蘭英正當青春年少,粉面朱唇,倚門獻笑,這只是短暫的孽緣;但是,好景不長,光陰易逝,她們很快就會人老珠黃,下場難免凄涼冷落,死后不知葬身何地。他闡釋的人生禪理就是一把刀,使蘭英從眼前的風流夢中醒來。她慌忙跪下,唱出 【南僥僥令】 一曲,自謂濟公師父的話對她是當頭一棒,是刺骨冷冰,使她猛然醒悟,表示愿意接受師父的超度,從火坑中抽身。
濟公見自己的話對蘭英起了作用,接著唱了 【北收江南】 一曲。他深知像蘭英這樣孽緣深重的妓女皈依佛門不是那么容易,她口頭那樣說而其內心未必堅定。于是在唱詞中進一步指出,蘭英有可能口是心非,一時放不下綺羅叢中的享受,撇不開鴛鴦被中的風流,告誡她要下決心及早回頭。這番話對于蘭英像是又一次金錘猛擊,她誠懇地表示一定記取師父的開導,并愿拜濟公為師,堅心皈依。濟公這才相信她的誠意,答應接受她的歸禪。蘭英非常高興,她唱出 【南園林好】 一曲,向濟公師父表示感謝,再次表示要離開青樓生涯的火坑,把男女恩愛情欲徹底丟開。
這時,濟公唱出 【北沽美酒帶太平令】 一曲。這是此出中的重要唱段,也是全劇中的著名唱段之一。濟公依據佛家禪理,解析像蘭英這樣的風塵女子的命運,指出她們拋開欲念,斷絕塵緣,心證菩提,身歸蒲團,參透禪機,登臨彼岸,在西天逍遙世界尋求最終歸宿,這才是惟一的正果。他又寫詩一首,讓蘭英轉交給沈提典,詩中意思是自明心跡,說他雖然和蘭英一宿同室,卻絲毫無犯,不因一時凡人欲念,毀壞自己得道法身。交代已畢,竟然獨自出門,飄然而去。濟公的這番言詞和這番舉動,展示了他這位得道高僧超凡脫俗的佛門大師的思想境界。同時也是給予蘭英的良好示范,他以行動告訴蘭英,既然決心皈依,就應當徹底約束心猿意馬,做到一塵不染,否則就會同佛門禪理格格不入。
沈提典來見蘭英,聽她說起濟公夜間對她的點化及清晨離去的情景。二人合唱【尾聲】一曲,表達了對濟公的敬仰之情。沈提典看了濟公留下的詩,知道他就像古代那位坐懷不亂的柳下惠,絲毫不為女色所打動,因而對他的品格更加佩服。蘭英的女伴月英也來見蘭英,對濟公這種高潔的行為感到驚奇。蘭英說自己已決定洗心革面,做濟公的徒弟,這使月英也受到濟公的禪理與精神的感染并有所醒悟。觀者讀曲至此,似乎也會有所醒悟。作者張大復長期寄居在寺院中,通曉佛經,其戲曲作品如 《海潮音》寫觀世音,《釣魚船》寫劉全進瓜,都與佛教有關系。此劇又把濟公寫得活靈活現,塑造出濟公這樣一個有個性、有特點、有奇異之行的高僧形象。欣賞這出戲的曲詞,雖然不至于就受作者的影響而皈依佛門,但通過作者所寫點化妓女的故事,能夠清楚地認識和熟悉濟公其人。
上一篇:《醉畫圖》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鈞天樂·哭廟》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