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原·科隆,登大教堂》中外哲理詩賞析
從遠處望
兩朵黑色火焰冉冉騰空而起,
朝近處看
是一只大鳥籠用鏤空的石頭堆成
里面裝著一個上帝,
一個神圣的家族,
和一些無端被折磨的精靈……
講壇、鐵柵,和唱詩班的臺階
刻滿了精巧而繁瑣的花紋,
處處顯得莊嚴、華美、肅靜。
但琴聲低沉,
空氣凜冽,
光線慘淡而陰森,
窗玻璃五顏六色而化為血紅,
這里沒有自然,
這里不是人間,
這里讓靈魂傴僂,讓肉體匍匐,
這里只聽得見呵斥和囁嚅,
只能進行天堂和地獄的對語。
向導先生,讓我們逃走吧,
讓我們繞過耳堂, 離開正殿,
沿著螺旋梯上去,登上去
十米, 二十米——
九十米, 一百米……
登上去,到上面去,到最高層去,
去眺望一下大科隆,去欣賞
它積木似的房屋, 甲蟲似的汽車,
貝殼似的輪船,風箏似的噴氣機;
讓我們證實一下,
科隆大教堂也是人造的,
當人攀登到最高最高的哥特式尖頂,
上帝就在他的腳下。
于是大教堂變成了他的玩具之一。
(選自組詩《西德拾穗錄》)
科隆大教堂是德國著名的人文景觀之一,它具有典型的哥特式的建筑風格,外觀高大、宏偉,氣度非凡,內部裝潢華美,到處“刻滿了精巧而繁瑣的花紋。”但這里不是人居住的地方, “里面裝著一個上帝/一個神圣的家族。”當人走進去的時候,在龐大的空間和“莊嚴、華美、肅靜”氣氛的壓迫下,會發現自己是多么渺小卑微,甚至骯臟而又不堪一擊,而上帝又是多么偉大、多么仁慈。于是你只有匍匐在上帝的腳下虔誠地祈禱、懺悔, 只有這樣才能擺脫苦難,得到寬恕與拯救……
在中國詩人綠原的感覺中,教堂里“琴聲低沉/空氣凜冽/光線慘淡而陰森/窗玻璃五顏六色而化為血紅”貌似堂皇富麗的外表下,掩蓋的,是殘酷的恐怖。因為這里“讓靈魂傴僂,讓肉體匍匐”在神和他的仆人的呵斥下,人的精神——人的自主與自信消失了,只剩下惶惑與囁嚅和骯臟不堪的待罪之身……
這一切,對于被迫沉默了20年的綠原是再熟悉不過了。“文革”中,以至再早一些的歷次政治運動中,詩人所經歷的不正是這種令人難以忍受的痛苦與折磨嗎?所以詩人說:“向導先生,讓我們逃走吧/讓我們繞過耳堂,離開正殿”逃走吧。這種心情對于飽經磨難者來說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如果我們對《科隆,登大教堂》的把玩和欣賞僅止于此,那么我們所觸摸到的是一個已被苦難折磨得弱不禁風的可憐的靈魂,他似乎除了僥幸自己劫后余生之外,連痛定思痛的勇氣也沒有了。
但是,“讓我們繞過耳堂,離開正殿/沿著螺旋梯上去,登上去/……/登上去,到上面去,到最高層去。”于是,我們和詩人一起漸漸挺起了胸膛。離開沉重的壓迫,詩人靠自己的努力,一步步登上了科隆大教堂的尖頂,眺望欣賞著充滿了生機與活力的另一個世界。奔入眼底的,是人的智慧的結晶:高低錯落,色彩繽紛的房屋,川流不息的汽車,還有“貝殼似的輪船/風箏似的噴氣機”,人的精神和人的力量在一個更為廣闊的空間得到了釋放與印證。這時,飽經滄桑的詩人又想到了此刻已被踩在腳下的大教堂:“讓我們證實一下,/科隆大教堂也是人造的/當人攀登到最高最高的哥特式尖頂,/上帝就在他的腳下/,于是大教堂變成了他的玩具之一。”
這個結尾所傳遞出的氣概與力度是令人震驚的。它不僅代表著詩人在藝術上深厚的功力,更體現著一種不可戰勝的真正屬于“詩”的精神:對人和人的創造力的肯定,對人類的自由和進取精神的贊美。或許,我們會又一次聯想到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思潮,但是, 由于時代和文化的不同,綠原所表達的思想是純粹東方式的。作為《西德拾穗錄》組詩中的一首,如果能和其他詩作放在一起去欣賞,這種傾向將會更為明顯。詩中所流露的歷盡滄桑依然生機勃勃的頑強的生命力和自信,無疑是我們民族精神的折射。
上一篇:《劉禹錫·秋詞(其一)》中外哲理詩賞析
下一篇:《非馬·秦俑》中外哲理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