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思五首(其四)》原文與翻譯、賞析
元稹
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①,除卻巫山不是云②。取次花叢懶回顧③,半緣修道半緣君。
【注釋】 ①難為水: 語出 《孟子·盡心上》: “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觀于海者難為水,游于圣人之門者難為言。”意思是說,對于看過海洋的人,別的水便難于吸引他了。②不是云: 戰(zhàn)國楚宋玉有《高唐賦》,寫楚王與巫山高唐神女相戀故事,其中記神女告別時說: “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為朝云,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臺之下。”故為立廟,號曰朝云。這里用朝云事,說明見過巫山神女之后,別的女人便都不能吸引他了。③取次: 隨便,草草了事。④緣: 因為。修道: 指信佛。元稹 《遣病》 詩說: “況我早師佛,屋宅此身形。” ( 《元稹集》 卷七)
【詩大意】 經(jīng)歷過汪洋大海的人,再也看不上別處的水; 見過巫山行云的人,再也不貪戀別處的云。漫步在百花深處,卻無意欣賞花的嬌艷; 造成這一切的原因,一半因為我信佛,一半也是因為你啊!
【賞析】 貞元十五年 (799),元稹21歲,初仕于河中府 (蒲州,今山西永濟(jì)),借寓普救寺。有崔氏寡婦帶著子女,要去長安,也臨時住在寺中。崔婦與元家算起來沾點親。這時蒲州發(fā)生兵變,崔家有錢,深恐變兵搶劫。幸好元稹與當(dāng)?shù)剀姽儆薪磺椋垇碥娎舻剿卤Wo(hù)。崔婦感激救護(hù)之恩,命兒子歡郎、女兒鶯鶯出來拜見元稹。后得到侍女紅娘的幫助,元稹與鶯鶯結(jié)為情侶。再后來元稹赴長安考試,又聯(lián)姻高門,娶韋叢為妻。鶯鶯也嫁了人,二人的一段私情就此結(jié)束。但此后元稹對這一段情史久久不能忘懷,不僅寫了 《鶯鶯傳》追述其事,而且寫了許多憶念鶯鶯的詩,這首詩就是其中之一。
題目作“離思”,可知這首詩的主題是寫離情的。首二句妙用典故,以“水” 和 “云”暗喻男女戀情,而 “曾經(jīng)”、“除卻” 等語,則明顯具有今昔對比的意味。浩翰的滄海使河流湖泊相形見絀,巫山的行云也使其他云氣為之失色,作者利用這中間強烈的反差,說明昔日的初戀已經(jīng)把感情推至峰巔,此后雖有婚姻,但再也沒有那種熱戀的場景了。陳寅恪先生曾分析過,元稹不是一個情感專一的人,對于雙文 (鶯鶯) 是如此,對于妻子韋叢也是如此。韋叢亡故后,他在《三遣悲懷》詩中說:“唯將終夜常開眼,報答平生未展眉。”有自誓終鰥之義。然而不過二年,先納妾安氏,繼又娶妻裴淑。比較而言,元稹對于雙文更多純真的愛情,對于韋叢則更多政治上的色彩。因為倘不攀結(jié)高門,他的仕宦地位勢將低降淪落。
詩的前二句,已由“巫山云”透露出男女戀情消息,不過感慨較為泛泛。第三句更以 “花叢” 引出 “人面”,使上述感慨一轉(zhuǎn)而切近離情。第四句頂上“懶回顧”,申說理由,跌出至今眷戀雙文的正意。元稹在江陵所作詩,除 《夢游春七十韻》外,還有 《夢昔時》、《恨妝成》、《曉將別》、《雜憶》等篇,均寫自己與雙文的悲歡離合之情。這首詩與上列各詩同一風(fēng)調(diào),對照參讀,尤耐咀嚼。陳寅恪先生說:“微之以絕代之才華,抒寫男女生死離別悲歡之情感。其哀艷纏綿,不僅在唐人詩中不可多見,而影響及于后來之文學(xué)者尤巨。” ( 《元白詩箋證稿》) 這是對元稹所作艷詩的中肯的評價。
上一篇:《祝英臺近》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秋風(fēng)辭》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