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行路難(其六)》原文與翻譯、賞析
鮑照
對案不能食①,拔劍擊柱長嘆息。丈夫生世會幾時②,安能蹀躞垂雙翼③?棄置罷官去,還家自休息。朝出與親辭,暮還在親側(cè)。弄兒床前戲,看婦機中織。自古圣賢盡貧賤,何況我輩孤且直④。
【注釋】 ①案:放置食器的小幾,形如有矮腳的木托盤。②會:能。③蹀躞(die xie 蹀謝):小步走路的樣子。④孤:孤寒,指出身寒微,勢孤力單。
【詩大意】 面對食案我吃不下,不由得拔劍擊柱,仰天長嘆。大丈夫的一生能有多少年,怎么能斂翼垂肩躊躇不前? 不如放棄眼前的一切罷官回家,在家里還可以得到充分的休息。朝朝暮暮與親人相聚,看妻子兒女織布嬉戲。自古以來圣人賢者全都貧困不得意,更何況像我這樣寒微孤賤而又耿直不屈的人呢!
【賞析】 鮑照的《擬行路難》是樂府體組詩,共十八首,這是其中的第六首。組詩的最后一首有“余當二十弱冠辰”的句子,有人據(jù)此認為組詩乃鮑照20左右時的作品。其實詩篇中頗多感慨時艱、老于世故之語,加以本篇又明言“棄置罷官去”,而鮑照在朝任侍郎時已30出頭,說明組詩并非同一時期所作,這一首也不應屬于他的前期作品之列。
詩的主題是要表達在當時的門閥制度下,出身微賤的人遭到上層社會的壓抑和傾軋,從而產(chǎn)生苦悶、憤激,卻又故作達觀,試圖解脫困境的復雜心情。
首二句起勢甚急,以“對案”、“不食”、“拔劍”、“擊柱”、“嘆息”一連串的動作,創(chuàng)造了一種壓迫和抗爭的氛圍。這些形象生動的動作巧妙地反映出他內(nèi)心焦灼不安、痛不欲生的憤慨情緒。“情動乎中而形于外”,這個文藝創(chuàng)作的普遍原理在這里得到了完美的體現(xiàn)。不過這個開頭尚未交代滿腔憤慨因何而生。
接下來兩句由突兀的起勢跌落,用反問句式坐實憤慨的起因。“丈夫生世會幾時,安能蹀躞垂雙翼”,原來他是想在有限的一生中建功立業(yè),不甘故步自封,碌碌無為,但現(xiàn)實社會卻強迫他收斂雙翼,躊躇徘徊,不得奮飛,所以他每念及此,便心生不平,恨不能拔劍相向。鮑照家世貧賤,在仕途上飽經(jīng)坎坷,蹭蹬一生。這里所寫的正是他對自己官宦生涯的反思,“安能”二字隱約吐露出他不肯“終日碌碌與燕雀相隨”的夙志。
在現(xiàn)實社會的壓抑下,他面臨兩種選擇,或鉆營茍活,或潔身賦歸。詩中寫道:“棄置罷官去,還家自休息。”顯然他決心選擇罷官歸家的道路。以下“朝出與親辭,暮還在親側(cè)。弄兒床前戲,看婦機中織”四句,就是他想象中的田園家居的生活。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男耕女織,與子同樂,朝夕與親人廝守,這似乎是他全部的樂趣所在,看起來寫得怡然自得,但在實際上這種家居的安樂生活又與險惡的仕宦道路形成對比,內(nèi)中亦不免流露出無限的傷感。
詩的末尾援引古圣先賢自慰自期。他說:“自古圣賢盡貧賤。”這是以古代圣賢多有厄運來為自身的不幸遭遇寬解。又說:“何況我輩孤且直!”“孤且直”既是導致他自身不幸的根由,也是他決意“棄置罷官去”的原因。以這樣一句感情極其強烈的話作為全詩的收束,一則表達了作者對于孤直不容于世的激憤,一則表達了他自恃孤直、安于貧賤的決心。“貧賤不能移”,這恰是鮑照個人品格中值得肯定的一個方面。
此詩不以文辭取勝,而以真情動人。感情起伏跌宕,富于變化,氣勢旺盛充沛,通篇貫注,雜言的句式,使得詩歌讀來一唱三嘆,音節(jié)鏗鏘,全詩表現(xiàn)出一種雄逸豪邁的風格,對后來李白的《行路難》(金樽清酒斗十千)有直接的影響。
上一篇:《我戀人的雙臂像一對天鵝……》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教我如何不想她》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