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架山
位于合江城西7.5公里,海拔698米,因在安樂溪(今赤水河)旁,故又稱安樂山;又因三峰聳立如筆架,故又稱筆架山。筆架山三峰奇秀,橫亙赤水河岸,從長江之濱遠眺,則似孤峰直指藍天,使人有“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之感。登山俯視,大江東去,赤水西來,千帆競發,百舸爭流,“一覽眾山小”的景象,盡收眼底。山上有仙人石、曬丹石、觀心洞、望江臺、九連洞、白龍池等古跡,仙人石高十余米,巍然屹立山凹,遠望如人;曬丹石呈土紅色,傳為仙人曬丹遺痕;觀心洞南北洞穿,傳為仙人修煉處;九連洞九洞連環互通,匍匐可入。山中云臺寺,歷盡滄桑,興廢多次。寺側古樟參天,楠竹滴翠,柑桔綴金林木蔥郁。有時云霧迷蒙,山在虛無縹緲間,勝似蓬萊山閣,“筆架連云”被譽為縣中八景之冠。
〔古詩文賞析〕 御街行·筆架連云清·董新策
江云飛繞云門路,縹緲三峰駐。大岷元氣少岷分,占得林戀高處。拔地孤根,嵌空峭壁,直薄層霄霧”。它以獨立的腳跟從地面挺拔而起,陡峭的巖壁活象鑲嵌在空中一樣,直接逼近了云霄之上的霧層。這就把筆架山投進那輕紗披靡,煙籠霧繞,神秘莫測的仙境之中!
在這靜謐安詳,清秀幽深的環境里,那個“南巖入澗仙人去,佳景文人護。峰頭好掣筆如椽,揮灑凌云詞賦。還倩山靈,鏤霞映日,秀奪擎天柱。
“筆架連云”是合江八景之一,素為人所樂游的勝地。這闋詞便是描繪筆架山的。
明代人曾嶼任建昌知府時,曾出游大岷、青城諸名山。歸謂人曰:“大岷以下諸山,莫如吾安樂”。少岷山即此得名。
少岷山奇秀兼備,景色宜人。傳說隋朝開皇年間,綿竹人劉珍覺此山較平蓋山(傳說指宜賓翠屏山)、方山清秀,于是定居修煉。羽化登仙,后逐漸成為游覽勝地。
詞一開頭便由寫景引人入山。“江云飛繞云門路”,江云,指的是兩江江面輕浮的流云。飛繞,說的是在江風吹拂下輕輕飄起。云門路,是指云朵掩映中入山的云中路。全句的意思是:江面的浮云輕輕飄起遮住了入山的路。“縹緲三峰駐”。就在輕紗縹緲中三峰挺然駐足。一入山,就給人一種飄飄欲仙的感覺。接下來是“大岷元氣少岷分”,一語指出少岷山分得了大岷的生命力,以大岷襯托少岷,活活畫出少岷的非凡氣質。至此,少岷磅礴的氣勢,已經令人折服。而作者卻更進一步,指出少岷“占得林巒高處”。這就極為形象生動地描繪出鶴立雞群的筆架山的雄姿。站在高峰再來縱觀筆架山全貌,則是“拔地孤根。嵌空峭壁,直薄層霄霧”。它以獨立的腳跟從地面挺拔而起,陡峭的巖壁活象鑲嵌在空中一樣,直接逼近了云霄之上的霧層。這就把筆架山投進那輕紗披靡,煙籠霧繞,神秘莫測的仙境之中!
在這靜謐安祥,清秀幽深的環境里,那個“南巖入洞”修煉的“仙人”,早已羽化飛天,留下的無數佳麗美景:古木森森的“云臺寺”,心曠神怡的“仙人口”,驚心動魄的“舍身巖”,滌胸蕩懷的“觀心洞”……這些景物都只有依靠多情的“文人”來保護了。千百年來,多少騷人墨客,都曾在山峰頂頭,拿起如椽的大筆,任意“揮灑”,寫下了無數壯志凌云的“詩賦”:唐代的先汪,宋代的蘇軾、黃庭堅,清代的羅文思等等,都曾留下不朽的題詠。懷古思今,熱情澎湃。直欲請來“山上的神靈”,把彩霞鏤刻來照映在日光之下,使其更能增添筆架山這根“擎天大柱”的秀麗。
這就是古今傳頌的安樂山,這就是遠近聞名的少岷山,這就是至今清秀的筆架山!
詞的上半闋著力寫自然景物的美,下半闋則著力描繪歷代騷人墨客對筆架山的愛戀之情。充分表露出詩人熱愛祖國河山的情意和對筆架山清秀美景的盡情歌頌!
全詞通過對筆架山無邊幽美景色的描繪,一往情深的遐想,把人帶到一個空曠無垠的境地。筆架山的清秀,躍然紙上!
(穆顯德)
〔現代散文〕 假如有人問:“天下名山知多少?”你也許會驕傲地回答:“我游峨眉、逛青城、登泰山、爬廬山。”自以為夠滿足的了。然而,你可曾知道,就在你已感到滿足的時候,卻偏就有這么一個蜀南名勝筆架山被你所遺忘?
從山南拾級登山,峰回路轉,流水潺潺,峰石古樸,洞壑幽深、松檜蔭郁,讓游人感受一種由“塵世”入“圣地”的境界。步至山腳,映入眼簾的是路側石碑上所刻“白鹿洞”“興游真境”,鐵畫銀鉤,筆勢雄渾。碑下50米處一石洞,洞寬3米余,傳為乾隆戎午解元,貴州石阡府知府,邑人羅文思讀書處。洞側一巨石上刻有浮雕石鹿,腳踏祥云,騰空欲飛,栩栩如生。洞下茂密的塔林,林高4米許,為鈞惠法師和子宗和尚等圓寂之地。塔后二石刻羅文思碑記,一石題“第一山”及黃庭堅記載合江令尹白宗愈偕黃魯直登劉珍人山等文,另一石刻安樂山更名少岷山之由來。至山口,清乾隆以來的石刻神窟和碑記依山傍勢,或入山坳,或置山腰,或房山巔,雖為人作,宛自天開,虛實相生,各顯其韻,讓你賞心悅目,意趣雋永,流連忘返。
山口平敞處的石剎云臺寺,因山就勢而筑,從山門起,在一東西軸線上布置兩重殿堂,周圍用廊廡及其樓閣圍成院落,從地面到屋頂,一進比一進高,形成重點突出、層次分明,給人以幽靜、古樸、莊嚴、肅穆、神秘的氛圍。
穿過幽徑,跌宕有序,游人可歇,可賞,在距寺北200余米的羅公亭側巖壁,巖下一洞,可容數十人,洞口一池,池水湛藍清澈,明浩悠靜,名曰白龍池。順嶺東游,森林煙凝,石徑苔合,巖頂奇險處有一石洞,南北相通,山風習習,名曰觀心洞,攀座其間,風旋繞體,使人如沐仙氣之中,得仙風道骨之感,妙不可言。觀心洞前一巨石,形如巨人,即仙人石。石南,九洞連環互通,游人匍匐其間,曲折回轉,洞盡山美。繼續前行,路若羊腸,外臨懸巖,內倚絕壁,窄腳諞,轎子石僅容人側身而過,游人至此,有“無限風光在險峰”之感。
(孫繁福)
〔民間文學〕 在古代,有個名叫劉珍的讀書人,家住合江縣石文槽巖上。早年喪父,家中只有老母一人。劉珍在先市場上一家私塾教書,一個偶然的機會,他認識了一位身材矮小,胡須盡白的道人。劉珍請他到書館閑坐,二人談詩論畫,很是投機,那道人古今中外,地理天文,無所不曉。
有一天,劉珍問:“道長和我相識許久,尚未問及尊姓大名,貴居何處?”道人答道:“在下姓白,住在筆架山半腰芭蕉林中,先生不嫌,有空請到寒舍一玩。”
劉珍平生好游,最喜清靜去處,聽道人言后,一心想去筆架山游玩。這天書館放假一日,早飯后,他便朝著筆架山走去。
劉珍行至半山中果然有一片芭蕉林,卻不見房屋。正在詫異,忽見前面一株特大的芭蕉樹下,有一塊大青石,一只白毛猿猴,靠石而眠。那白猴的嘴唇微微張開,隨著呼吸,一顆紅色珠子,從嘴里吐出約一尺遠,并不落地,隨即又從鼻孔里吸了進去。劉珍被此情景驚呆了,不由自主地移動腳步,向白猿走去。他趁白猿將珠子剛剛吐出之際,用手將它接了過來。這熟睡的白猿,突然驚醒,霎時,變成白胡須道人。
白胡道人見是劉珍,便道:“先生快將珠子還我。”劉珍見白猿變成道人,倍覺驚奇,由于他們早已結識,便道:“我倒要好好觀看一下你這珠子。”說罷將紅珠子放在手中賞玩,白道人又說:“此珠不能看。”說完要奪紅珠。劉珍忙將珠子藏在身后,道人又去身后奪取。劉珍慌忙把珠子放入口中,白道人見了,急忙用手去卡住劉珍喉嚨,要他把珠子吐出。這時劉珍想,我只不過與你玩玩,你竟這樣小氣,不覺一笑,誰知這一笑倒不緊要,那珠子卻咽下喉嚨去了。白道人見珠寶下肚,氣得捶胸頓腳,長嘆一聲說:“我白猿修了幾百年的道,原來是給你劉珍修的!”說罷倒地,頓時氣絕,又變成了一只白猿猴。
劉珍見狀,十分懊悔,但無可挽救,只好用泥土掩埋了白猿的尸體,用亂石堆砌了一個墳臺,并對著墳臺深深拜了三拜,垂頭喪氣地往山下走去。
劉珍回到書館后,身體悶倦,無心教書,便辭云書館,四處云游,同時尋找修道的地方。
一天,他又回到筆架山,只見山上白云繚繞,青鳥齊鳴,他不覺高興道:“我還要到哪里去尋找啊?這里就是好地方!”
劉珍在山頂最高峰下挖了上下兩個石洞,把老母親也接來奉養。上洞為他打坐參禪修身悟道地方,下洞是他老母親的住處。到今天下洞內還可分得清楚廚房、臥室,還有石床、水缸等物。
有一天,劉珍的母親說:“珍兒,像你這樣修仙煉道,不食油葷倒還可以。為娘年紀大了,可好久沒有吃肉了,吃一頓都好。”劉珍說:“娘為啥不早說嘛?要吃肉不難,我馬上到合江城里去,割塊回來給你老人家做早飯就是。”
劉珍說罷,起身走出石洞,使出神仙法力,將左腳一踏,只見仙洞旁起一個腳印:他再提起右腳踩上筆架山,一下便把山踩了一個缺缺,然后輕身飛到合江城內,割了塊豬肉回到仙洞,將一塊新鮮豬肉奉獻在母親面前。他老母親一見樂得不可開交,連聲說道:“我兒真的成仙了,我兒真的成仙了!”劉珍急忙跪在母親面前說:“娘,為兒今已成仙,還須修煉。仙凡有別,不能再和你老人家住在一起了。望娘多多體諒,保重身體。以后你每天需要的糧食,就在洞壁小口處上拿,需要多少,它會流出多少。在你老人家百年歸逝時,我當前來盡兒子的責任。”說完,劉珍對著母親拜了三拜,從飛仙石騰空而去。后人為了紀念劉珍,在此修了一個飛仙亭。至今,飛仙亭處還可以看到當時劉珍腳踢的筆架山仙人口,山下還留著他的兩大腳印呢。
(賈大戌)
上一篇:描寫《章華寺》的詩詞與文章
下一篇:描寫《翠屏山·哪吒行宮》的詩詞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