薤露行
【原文】
惟漢廿二世[1],所任誠不良。
沐猴而冠帶,知小而謀強[2]。
猶豫不敢斷,因狩執君王[3]。
白虹為貫日[4],己亦先受殃。
賊臣持國柄,殺主滅宇京[5]。
蕩覆帝基業,宗廟以燔喪[6]。
播越[7]西遷移,號泣而且行。
瞻彼洛城郭,微子為哀傷[8]。
【注釋】
[1]惟漢廿二世:漢代自高祖劉邦建國到靈帝劉宏是二十二世。
[2]沐猴而冠帶:猴子穿衣戴帽,究竟不是真人。比喻虛有其表,形同傀儡。常用來諷刺投靠惡勢力竊據權位的人。沐猴,獼猴。冠,戴帽子。知小而謀強:智小而想圖謀大事。這里指的是何進。知,同“智”。
[3]狩:原指古代帝王出外巡視。后諱指天子出逃或被擄。這里是指少帝奔小平津的事情。
[4]白虹貫日:一種天象,指太陽中有一道白氣穿過,古人以為這是上天預示給人間的兇兆,往往應驗在君王身上。
[5]賊臣持國柄:指董卓之亂。董卓乘著混亂之際操持國家大權。宇京:指京城。
[6]燔(fán)喪:燒毀。
[7]播越:流亡。
[8]“瞻彼”二句:我瞻望著洛陽城內的慘狀,就像當年微子面對著殷墟而悲傷不已。據《尚書·大傳》中說,商紂王的庶兄微子在商朝滅亡后,經過殷墟,見到官室敗壞,雜草叢生,便寫下了一首名為《麥秀》的詩,以表示自己的感慨與對前朝的嘆惋。
【作者介紹】
曹操(155-220年),字孟德,小名阿瞞,沛國譙(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政治軍事方面,曹操消滅了眾多割據勢力,統一了中國北方大部分區域,并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文學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動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為代表的建安文學,史稱“建安風骨”,在文學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筆。魏朝建立后,曹操被尊為“魏武帝”,廟號“太祖”。有集三十卷,已散佚。明人輯有《魏武帝集》。
【賞析】
《薤露行》屬于樂府《相和歌·相和曲》歌辭,原先它與《蒿里》都是古人出喪時唱的歌,相傳齊國的田橫不肯降漢,自殺身亡,其門人作了這兩首歌來表示悲喪。“薤露”兩字意謂人的生命就像薤上的露水,太陽一曬,極易干掉。曹操用此古調來寫時事,開創了以古樂府寫新內容的風氣。清代沈德潛說:“借古樂府寫時事,始于曹公。”(《古詩源》)另外,《薤露行》本身還有悲悼王公貴人之死的意思,曹操用此哀嘆國家喪亂,君王遭難,百姓受殃,正有悲悼之意。
中平六年(189年),漢靈帝死,之后太子劉辯即位,靈帝之后何太后臨朝,宦官張讓、段珪等把持朝政。何太后之兄、大將軍何進謀誅宦官,但因何太后的阻止而猶豫不決,只好密召涼州軍閥董卓進京,以期鏟除宦官勢力,收回政柄。然而事情泄露,張讓等人殺了何進后,又劫持少帝和陳留王奔小平津。只是董卓率兵進京,再度劫還。然后董卓在這次進軍京城中竊取國家大權,旋廢少帝為弘農王,不久又將其殺死,立陳留王劉協為漢獻帝。董卓為了容易進行統治,更是放火燒毀了洛陽,挾持獻帝與官民西遷長安,使得當時哀鴻遍野,民不聊生。此詩歌正是詩人目睹這些慘狀后,哀痛感傷,揮筆所作。
詩歌描述的是漢朝末年的政治動亂及其導致的民不聊生的悲慘情景。“瞻彼洛城郭,微子為哀傷”,曹操在結句中,將自己的百感交集凝聚于十字之內,表達的是曹操對漢室傾覆的悲傷與感嘆。詩歌風格質樸無華,沉重悲壯,深刻表達了作者身為一個政治家和文學家的憂患意識和哀痛之情。該詩為《蒿里行》的姊妹篇,明代鐘惺的《古詩歸》將兩者并稱為“漢末實錄,真詩史也”。
上一篇:薛濤《謁巫山廟》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薤露行》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