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歸有光文《見村樓記》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昆山治城之隍,或云即古婁江,然婁江已湮,以隍為江,末必然也。吳淞江自太湖西來,北向,若將趨入縣城。未二十里,若抱若折,遂東南入于海。江之將南折也,背折而為新洋江。新洋江東數里,有地名羅巷村,亡友李中丞先世居于此,因自號為羅村云。
中丞游宦二十余年,幼子延實,產于江右南昌之官廨。其后,每遷官輒隨,歷東兗、汴、楚之境,自岱岳、嵩山、匡廬、衡山、瀟湘、洞庭之渚,延實無不識也。獨于羅巷村者,生平猶昧之。中丞既謝世,延實卜居縣城之東南門內金潼港。有樓翼然出于城闉之上,前俯隍水,遙望三面,皆吳淞江之野,塘浦縱橫,田塍如畫,而村墟遠近映帶,延實日焚香灑掃讀書其中,而名其樓曰見村。
余間過之,延實為具飯,念昔與中丞游,時時至其故宅所謂南樓者,相與飲酒論文,忽忽二紀,不意遂已隔世,今獨對其幼子飯,悲悵者久之。城外有橋,余常與中丞出郭,造故人方思曾,時其不在,相與憑檻,常至暮,悵然而返。今兩人者皆亡,而延實之樓,即方氏之故廬,余能無感乎! 中丞自幼攜策入城,往來省墓及歲時出郊嬉游,經行術徑,皆可指也。孔子少不知父葬處,有挽父之母知而告之,余可以為挽父之母乎?
延實既能不忘其先人,依然水木之思,肅然桑梓之懷,愴然霜露之感矣。自古大臣子孫蚤孤而自樹者,史傳中多其人,延實在勉之而已。
(據四部備要本《震川先生集》,下同)
歸有光(1506—1571),字熙甫,號震川,昆山(今江蘇昆山市)人。嘉靖間舉進士,時年60歲,歷任浙江長興縣令、順德府通判、南京太仆侍丞。與王慎中、唐順之、茅坤等提倡唐宋散文,反對前后七子的復古派,是唐宋派的重要成員之一。其文樸素簡潔,善于寫事,為時人所重,對桐城派影響較大。
《見村樓記》是歸有光雜記類散文中的名篇,將濃烈的友朋存亡之感寄托于簡潔而富于變化的記述之中,表現出作者散文的特色。全文分四節。第一節介紹“羅村”之號的由來,表現對亡友的懷念。記敘方式從城隍與婁江的瓜葛一下推到吳淞江,再逐步收縮到新洋江,到羅巷村,點明亡友李憲卿不忘先世所居而以“羅村”為號。這里有兩點特別值得注意: 歸有光留心三吳水利,對河流今昔變遷及整治方案多有發明,昆山是水網地帶,村落多與水為緣,所以敘述羅巷村的位置從吳淞江到新洋江,歷歷如見。對城隍和婁江的關系,作者說得極有分寸,既用“或曰”引出“即古婁江”之說,又用“未必然也”有理有節地加以否定。這是一。二是強調亡友取號不忘先世之美德,這是貫串全文的一條感情線索。從題目看,點出“見村樓”中的“村”字。第二節交代見村樓的得名。先從延實跟隨李憲卿歷覽通都巨邑名山大川來寫,反襯不識祖居地羅巷村之遺憾,因此名樓曰見村以為紀念,這為最后表揚和勉勵延實發揚祖德作伏筆。作者寫見村樓之所見,有機地把第一節城隍、吳淞江包括進去而又用“塘埔縱橫,田塍如畫,而村墟遠近映帶”幾句加以點染,不是簡單地回應前文。這一節在交代題目中的“見村樓”的同時,對延實為人的情趣也略加透露。見村樓實際是延實的書齋。第三節寫作者到見村樓的感想。先從“余間過之,延實為具飯”的眼前情事,想起二十多年和延實之父交往的情景。從李延實又引出另一友人方思曾,而見村樓實即方氏的故廬。言外方氏已經式微,連故居都已易主,比之李憲卿之有子能讀書差之遠矣。但這種感慨如果直露說明了反而乏味,用“余能無感乎”籠統一句,不蔓不枝,引人深思,更為有味。李延實雖然名樓曰見村,以寄不忘祖澤的深思,但對羅巷村的道路環境,特別是父親經行之地一無所知,而作者憑幾十年的交情,對憲卿“經行術徑,皆可指也”,可以為延實提供情況,而用挽父之母事作比尤為貼切。這里表面只講的“經行術徑”實際包含李憲卿的成長道路,學術為人等等,表明自己愿意向李延實詳盡介紹他父親的一切,但用“余可以為挽父之母乎”說得委婉,啟發李延實的思考。最后一節作為全文的總結,用表揚的口吻引出對延實的勉勵,也就是作者寫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
這篇文章從倫理角度看,是以朋友之義為線索,由朋友之存歿死生之感寫到對朋友之子的懇切希望,這是一望便知的。李憲卿取號羅村,不忘先世,李延實樓名見村,也為紀念先世。作者表揚李延實能“不忘其先人”勉勵他學習史傳中“大臣子孫蚤孤而自樹”。所以作者懷念亡友,教育故人幼子,是以“不忘先世”的孝道為內容的。這在作者所處的時代,這樣的立意是符合“言有物”“文以載道”的要求的。
從取材角度看,他只寫樓上之所見和己之所感,樓的建筑本身只字未提,而只交代“即方氏之故廬”,這是緊緊圍繞立意來的。
在語言方面,這是標準的唐宋派散文,基本是散句,但在散行中偶有排句如“依然水木之思,肅然桑梓之懷,愴然霜露之感”,是有意造得整齊,和全篇散行對照又多一錯綜之美。文字的抒情氣氛很濃,除了“悲悵”、“悵然”這些詞語外,善于用語氣助詞互相映照,也是一個特點,如“余能無感乎”,“余可以為挽父之母乎”,兩個“乎”字句相映成趣。而結尾三個“然”字的排比之后著一“矣”字,都增加感情的分量,如果換個句法,換個虛字,其抒情效果就大為減色。短句長句相錯綜,借用整齊句插入散句之中,善用抒情語氣詞,使文章一唱三嘆,這是歐陽修的拿手好戲,這篇文章可以說深得歐陽修散文的神髓,耐人涵詠,愈久而真味愈出。
上一篇:李白詩《行路難》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下一篇:杜甫詩《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