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顧炎武詩《流轉》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流轉吳會間,何地為吾土? 登高望九州,極目皆榛莽。寒潮蕩落日,雜遝魚蝦舞。饑烏晚未棲,弦月陰猶吐。晨上北固樓,慨然涕如雨! 稍稍去鬢毛,改容作商賈。卻念五年來,守此良辛苦。畏途窮水陸,仇讎在門戶;故鄉不可宿,飄然去其宇。往往歷關梁,又不避城府。丈夫志四方,一節亦奚取! 毋為小人資,委肉投餓虎。浩然思中原,誓言向江滸。功名會有進,杖策追光武。
《流轉》寫詩人的流離轉徙的生活和遠大的抱負。作于清順治七年,即公元1650年。顧炎武參加的抗清義軍失敗后,家鄉豪紳葉方恒為吞并顧炎武田地,企圖加害他。顧炎武“乃變衣冠,偽作商賈,游金壇,登顧龍山,再至鎮江,登北固樓……復至嘉興”(張穆《亭林年譜》)。詩即寫于登北固樓時。
第一段是背景。“流轉吳會間,何地為吾士?”二句寫出吳、會的淪喪和詩人的巨大的悲憤。三、四句:“登高望九州,極目皆榛莽。”“極目”,用盡目力遠望,所見是一片榛莽。這里遞進一層,不僅吳、會淪喪,而且全國也都被敵人占領了,同時還有力地表現了詩人對侵略者的無比仇恨。
下面四句承“登高”而來,表面上繼續寫登高所見,實際上是運用了象征手法進一步寫出當時敵我雙方的態勢。“寒潮蕩落日,雜遝魚蝦舞。”寫清入侵者。“寒潮蕩落日”象征清入侵者已加緊步伐要完全占領中國。“雜遝魚蝦舞”具體描寫寒潮中的魚蝦,簡練地刻畫了清軍得意忘形的丑態。“饑烏晚未棲,弦月陰猶吐。”寫抗清志士。上句寫他們的艱難處境: 輾轉各地,不遑棲處,猶如饑烏。下句喻正氣猶未盡滅,復明尚存一線希望,如弦月透過陰云吐出微光。這里,自然也包括了詩人自己的遭遇和志向。但從上下文來看,這里概括的是所有抗清志士,而不只指詩人自己。這一段,概括了當時的形勢,奠定了全詩的蒼涼悲壯的基調。在這樣一個背景下,詩人展開了對自己的流轉生活的描述。
第二段寫詩人五年來的“流轉”生活。詩人登高望遠,想到幾年來的遭遇,不禁感慨萬千,涕下如雨。使詩人慨然涕下的第一個原因,是剪發易服。“稍稍去鬢毛,改容作商賈。卻念五年來,守此良辛苦。”“此”指頭發。清軍南下以后,嚴令剃發,江南人民,因不剃發而死者,不可勝數。五年來,在清王朝血腥統治下,顧炎武蓄發明志,潛蹤息影,輾轉于太湖沿岸,與各地抗清志士秘密來往。現在,出于無奈,裝扮成行商,只好“稍稍去鬢毛”。為此,詩人慨然涕下,是可以理解的。使詩人慨然涕下的第二個原因是,詩人五年來的流離轉徙的生活。“畏途窮水陸,仇讎在門戶;故鄉不可宿,飄然去其宇。往往歷山澤,又不避城府。”這里,交代作者離家的原因:“仇讎在門戶。”即參加抗清義軍失敗后,家鄉有仇家要陷害他,使他在清朝統治的險惡環境中(畏途)離開家鄉,跋山涉水,混跡都市。在南京失敗(順治二年)迄今的五年里,顧炎武顛簸流離,經歷是極為復雜的,不可能按照時間順序平直地羅列下來。詩人選擇了一個角度,通過“晨上北固樓”的回憶來表現這五年來的生活,并且略去其余的一切,只寫剪發易服和流離轉徙這兩件事,便寫得層次分明而又重點突出。
在上面的鋪敘的基礎上,詩歌的第三段集中寫詩人的思考和抱負。“丈夫志四方,一節亦奚取! 毋為小人資,委肉投饑虎。”寫詩人對剃發的思考,承“稍稍去鬢毛”四句。“委肉”句,見《史記·張耳陳馀列傳》:“陳馀曰:“吾度前(向前)終不能救趙,徒盡亡軍。且馀所以不俱死,欲為趙王、張君報秦。今必俱死,如以肉委餓虎,何益?”詩人認為,大丈夫志在四海,不應拘泥小節。不剃發,正是這樣的小節。如果因為不剃發而犧牲,正是上了小人的圈套,雖死無益,應該像陳馀說的那樣不死以復明。接著,全詩的結尾四句是:“浩然思中原,誓言向江滸。功名會有時,杖策追光武。”這里用了兩個典故。浩然句,《孟子·公孫丑下》:“予然后浩然有歸志。”作者決心北游中原,到中原進行抗清活動,是從此時開始的。杖策句,語出《后漢書·鄧禹傳》:“(鄧禹)及聞武安集河北,即杖策北渡,追及于鄴。”“光武”,即東漢光武帝劉秀,光武帝建立東漢王朝,史稱漢室中興之主。這四句的意思是說: 我站在北固樓上,面對大江發誓,將懷著浩然之氣北游中原,繼續進行抗清斗爭,追隨漢光武帝那樣的明主,復興明朝。“浩然思中原”承“畏途窮水陸”六句,深化了“流轉”的詩題。四句把“丈夫志四海”具體化,正是懷著這樣的大志,所以“一節亦奚取”。四句又呼應了第一大段,雖然形勢是嚴峻的,但是復興仍然是可以爭取的,從而沉雄悲壯地結束了全詩。
顧炎武論詩,認為“詩主性情,不貴奇巧”。《流轉》一詩,正是顧炎武這一文學主張的實踐。全詩的感情,第一段蒼涼激憤,第二段慨然涕下,第三段沉雄悲壯,形成強——弱——強的節奏,譜出詩人起伏的心聲。除“寒潮蕩落日”四句比興之外,其余都用賦的手法,或敘事,或議論,不雕章琢名而策力遒勁,一字一句,無不發自肺腑,真摯感人。至于全詩的層次分明,結構嚴密,象征的新穎準確,用典的自然妥貼,也都來自詩人的性情,不貴奇巧而自成奇巧,表現了詩人的深厚修養和功力。
上一篇:楊衒之文《洛陽大市》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下一篇:詞·辛棄疾詞《清平樂》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