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凈、清澈而溫柔的水》原文與翻譯、賞析
彼特拉克
明凈、清澈而溫柔的水
嬌美的人兒在那里棲身,
對于我,只有她才是真正的女人,
她愛把樹上輕巧的枝丫
(想起這個,我不由長嘆一聲)
作為支柱,靠著自己窈窕的身影,
她那艷麗的衣裙
遮沒了花兒和草兒,
掩住了天使般的酥胸,
空氣清朗而又神圣,那里,
愛情用美麗的眼睛打開我的心扉,
請一起傾聽
我那最后凄楚的聲音。
如果我命中注定
(蒼天也這么安排),
愛情叫我流淚時也把眼睛張開,
那么愿上蒼開恩,
讓我卑微的身體在你中間掩埋,
并讓靈魂赤裸裸地回到自己的所在。
如果我能懷著這樣的希望
來到那叫人捉摸不透的地方,
死亡就不再是那么殘酷無情。
我那倦怠的心靈
將永不離開我那骨骼和苦難之身,
飛向更安謐的海港
更恬靜的墳場。
也許還會有這么一天:
那時那位嫵媚、溫柔而又兇狠的女人,
又會回到她常去的住所;
在那神圣的一天
她見到了我的身影,
把快樂而焦灼的臉轉向我
把我尋找。可憐喲!
當她見到亂石中間已是黃土一堆,
這時愛情也許會打動她的心靈
使她凄婉地長嘆一聲,
為我祈求上帝發發慈悲。
她在向蒼天逞威,
用美麗的面紗擦干自己的眼淚。
從可愛的樹枝上
(在我記憶中依舊留著芬芳)
花兒像雨點一般掉落在她的懷里,
周圍是一片榮光,
她謙虛地坐在里面,
此刻它已被一陣可愛的陣雨遮掩。
一朵花落在她的衣邊,
又有一朵落在她的金發上,
它們在那里望去,
宛如純金和珍珠,
一朵落在地面,又有一朵在波浪上,
另一朵飄下時打著圈兒,姿態動人,
似乎說:這就是愛情的化身。
當時我滿懷恐懼,
次數不知說過多少:
她肯定誕生在天堂里!
她那神圣的舉止
她的臉,她的話和溫柔的微笑
我已朦朦朧朧,不能記憶,
這樣我就無法捉摸住
她那真正的形象。
于是我發出一聲嘆息:
我怎么來到這兒,來的又是何時?
我自以為在天國,不在原來的地方,
從那時起,這里的草兒就叫我歡喜,
再也不能在別處找到安逸。
如果你想擁有你希望的那么多飾物,
就得果斷、勇敢,
從樹林中走出,來到人民中間。
(錢鴻嘉 譯)
【賞析】 如果說但丁把貝雅特里齊理想和神圣化,帶有中世紀精神戀愛的神秘陰影,那么彼特拉克對戀人勞拉的歌詠和贊美則是純屬人的感情流露,他在對戀人的苦苦渴念中就常常陷入近乎絕望的境地。本詩就反映了詩人的這種痛苦而絕望的情緒。不過,對于這首詩而言,這種絕望情緒只是詩人的一個契機。詩人因絕望而產生的對愛情的反思,對自己的人格、人生觀念的反思,使這首詩具有了更為深刻的內容。在這里,“愛情”也自然而然地具有了某種象征意義。
那嬌美的戀人在詩人提筆之際會搶先進入詩人的思緒中,這是不言而喻的。在詩人對那“明凈、清澈而溫柔的水”、“輕巧的枝丫”、“花兒和草兒”,以及“清朗而又神圣”的空氣的描寫中,在詩人對那“窈窕的身影”、“天使般的酥胸”的描寫中,我們感到了詩人割舍不掉的那種柔情蜜意,以及他對已逝去的愛情的留戀。但現在,痛苦攫住了他的心魂,他不得不重新反思那一切。“請一起傾聽/我那最后凄楚的聲音。”這聲音就是:“讓我卑微的身體在你中間掩埋,并讓靈魂赤裸裸地回到自己的所在。”詩人回想起他因為愛情曾怎樣地卑躬屈膝,怎樣地完全暴露著自己的渺小。這種回想對于一個始終在追求人格完善的人來說不能不是一種痛苦,因此他現在要舍棄“卑微的身體”,只求靈魂 “回到自己的所在”。只要靈魂猶在,那么,一切都可以容忍,甚至死亡也“不再是那么殘酷無情”。如果我們僅把“愛情”看作是通常意義上的男女情愛,而不想到它在這里有著更為廣大的象征意義,就很難理解詩人為何會如此痛苦地解剖自己的心靈,如此惱恨愛情曾把眼睛蒙蔽。愛情既甜蜜又痛苦,這對于人格并不能形成巨大威脅,但那同樣既甜蜜又痛苦的宮廷和教會生活卻使他感到了某種危險。他是一個人文主義者,因此他不會因為從宮廷和教會獲得益處就不再顧及他的人格。他的危機感由于失戀契機的引發而強烈地控制住了他,因此,在他近乎絕望的呼喊中,他緊緊地抓住了自己“倦怠的心靈”。
在第三節中,詩人幻想他的情人能回心轉意,而又只讓她見到他的“身影”,見到亂石中間的“黃土一堆”。詩人的這種悲愴并不是由于害怕形體會很快消失,而是由于那 “兇狠的女人” 使他失去了自我,失去了靈魂。
在第四節詩中,詩人以他的生花妙筆對他的情人大加美化——不是通過描寫她自身,而是通過渲染她所處的虛幻環境: 圍繞著她周圍的是“一片榮光”,美麗的花朵不斷飄落。正是這種外在的虛幻的東西曾把詩人欺騙,而詩人現在看清了:“另一朵飄下時打著圈兒,姿態動人,似乎說:這就是愛情的化身。”詩人在第五節詩中的反思的確是深刻的:愛情常常會不自覺地使人陷入自我欺騙狀態,并因此而忽略了生活中的其它內容。
詩的末節使人感到突然,但細想來也在情理之中。詩人反思的中心正是他性格上的軟弱,因為這種軟弱曾使他陷入虛幻的愛情中,曾迷醉于宮廷的榮耀和教會的權威,他終于反省了,并自然地獲得了新的生活信念:“果斷、勇敢,從樹林中走出,來到人民中間。”這個結語的積極精神徹底改變了詩人的悲觀情緒。
上一篇:《曠野》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春江花月夜》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