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原文與翻譯、賞析
張若虛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隨波千萬里①,何處春江無月明?江流宛轉繞芳甸②,月照花林皆似霰③。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④。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⑤。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⑥。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注釋】 ①滟滟(yan雁):水波溢滿的樣子。②芳甸:生滿鮮花的郊野。③霰(xian線):雪珠。④汀(ting廳):沙灘。⑤浦:水口,江水分岔的地方。⑥碣石瀟湘:泛指地北天南。碣石,山名,在渤海邊。瀟湘,瀟、湘二水在湖南零陵縣合流后稱“瀟湘”。
【詩大意】 春江的潮水連接大海,海上的明月和海潮一同生長。江海相通,月光隨著海潮涌進江來,哪一處春江不閃耀著明亮的月光?江水繞著長滿鮮花的郊野曲折流過,月照林梢好像給它撒上了一層雪珠一樣。月亮流灑著一片銀輝色,空中霜飛不能覺察,江灘上的白沙不能看清,整個宇宙都浸染著融融月光。江天一色,連一絲微塵也看不見,只有一輪明亮的孤月在空中高懸。江邊什么人最初見到這輪江月?江月又是哪一年開始照向人間?人生一代代沒有窮盡,江月一年年總是相似。不知江月等待什么人,只見長江送走東流水。白云一片悠悠飄去,本來就容易使人產生愁思;又是在長著青楓的浦口,更引起人無限的離愁。誰家的游子乘著一葉扁舟在外漂泊?哪處的婦人因思念游子而出現在明月樓頭? 那惹人的月光在樓頭徘徊,想必已照到思婦的梳妝臺。月光照在門簾上,卷也卷不去;照在搗衣砧上,拂了又還來。我們苦苦相望,聽不到你的呼喚,我愿隨著月光的流照來到你的身邊。鴻雁善于長途飛翔,但不能伴著月光飛度而來;魚龍潛躍江心空泛起層層波紋,也難以游到你的面前。昨夜夢中看見閑潭落花,可惜春已過半你還不回家。江水不停地流淌,快要把春天送走,江潭的落月也漸漸向西斜。斜月沉沉,落入茫茫的海霧之中;地北天南,望不盡山山水水無限的路。不知道今夜有幾人能乘著月色歸來,落月的余輝照滿江樹,仍然牽引著人們的情愫。
(吳小林)
【鑒賞】 這首詩從月生寫到月落,把客觀的實境與詩中人的夢境結合在一起,寫得迷離惝恍,氣氛很朦朧。也可以說整首詩的感情就像一場夢幻,隨著月下景物的推移逐漸地展開著。亦虛亦實,忽此忽彼,跳動的,斷續的,有時簡直讓人把握不住寫的究竟是什么,可是又覺得有深邃的、豐富的東西蘊涵在里面,等待我們去挖掘、體味。
全詩三十六句,四句一轉韻,共九韻,每韻構成一個小的段落。
詩一開頭先點出題目中春、江、月三字,但詩人的視野并不局限于此,第一句“春江潮水連海平”,就已把大海包括進來了。第二句“海上明月共潮生”,告訴我們那一輪明月乃是伴隨著海潮一同生長的。詩人在這里不用升起的“升”字,而用生長的“生”字,一字之別,另有一番意味。明月共潮升,不過是平時習見的景色,比較平淡。“明月共潮生”,就滲入詩人主觀的想象,仿佛明月和潮水都具有生命,她們像一對姊妹,共同生長,共同嬉戲。這個“生”字使整個詩句變活了。三四句:“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江海相通,春潮渙渙,月光隨著海潮涌進江來,潮水走到哪里,月光跟隨到哪里,哪一處春江沒有月光的閃耀呢?
接下來:“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绽锪魉挥X飛,汀上白沙看不見?!边@四句由江寫到花,由花又回到月,用其他景物來襯托月光的皎潔?!敖魍疝D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是說江水繞著生滿鮮花的郊野曲折流過,明月隨江水而來,把她的光輝投到花林上,仿佛給花林撒上了一層雪珠兒?!翱绽锪魉挥X飛”,因為月色如霜,所以空中的霜飛反而不能察覺了。古人以為霜是從天上落下來的,好像雪一樣,所以說“飛霜”。“汀上白沙看不見”,是說在潔白的月光之下,江灘的白沙也不易分辨了。一句寫天上,一句寫地上,整個宇宙都浸染上了明月的白色,仿佛被凈化了似的。
從上述的境界,很自然地會想到深邃的人生哲理,所以第三段接著說: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江天一色,連一粒微塵也看不見,只有一輪孤月高懸在空中,在這樣的環境中,月亮顯得更加明亮。在江邊是誰第一個見到這輪明月呢?這江月又是哪一年開始把她的光輝投向人間呢? 這是一個天真而稚氣的問,是一個永無答案的謎。自從張若虛提出這個問題以后,李白、蘇軾也發出過類似的疑問。李白說:“青天明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把酒問月》)蘇軾說:“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水調歌頭》)這已不僅僅是寫景,而幾乎是在探索宇宙的開始,追溯人生的開端了。
第四段由疑問轉為感慨:“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比松桌?,一代一代無窮無盡地遞變著,而江月卻是年復一年沒有什么變化,她總是生于海上,懸于空中,好像在等待著什么人,可是總沒等到。長江的水不停地流著,什么時候才把她期待的人送來呢?詩人這番想象是從“孤月輪”的“孤”字生發出來的,由月的孤單聯想到月的期待;再由月的期待一跳跳到思婦的期待上來。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白云一片悠悠飄去,本來就足以牽動人的離愁,何況是在浦口,青綠的楓葉點綴其間,更增添了許多愁緒?!罢l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月光之下,是誰家的游子乘著一葉扁舟在外飄蕩呢? 那家中的思婦又是在哪座樓上想念著他呢? 一句寫游子,一句寫思婦,同一種離愁別緒,從兩方面落筆,頗有一唱三嘆的韻味。
從第六段以下專就思婦方面來寫。曹植的《七哀》詩說:“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婦,悲嘆有余哀?!?a href="http://www.tenkaichikennel.net/shiji/zhangruoxu/"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張若虛化用這幾句的意思,對月光作了更細致的描寫:“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那美好的月光似乎有意和思婦作伴,總在她的閨樓上徘徊著不肯離去,想必已照上她的梳妝臺了。月光照在門簾上,卷也卷不去;照在衣砧上,拂了卻又來。她是那樣的依人,卻又那樣的惱人,使思婦無法忘記在這同一輪明月之下的遠方的親人:“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币惠喢髟峦諆傻兀秃臀蚁肽钅阋粯?,你一定也在望著明月想念我。有明月像鏡子似地懸在中間,我們互相望著,但彼此的呼喚是聽不到的。我愿隨著月光投入你的懷抱,但我們相距太遠了。上有廣袤的天空,善于長途飛翔的鴻雁尚且不能隨月光飛度到你的身邊; 下有悠長的流水,潛躍的魚龍也只能泛起一層層波紋而難以游到你的跟前。我又怎么能夠和你相見呢?“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思婦回想昨夜的夢境:閑潭落花,春過已半,可惜丈夫還不回來。江水不停地奔流,快要把春天送走了;江潭的落月也更斜向西邊,想借明月來寄托相思也幾乎是不可能了。這四句把夢境與實境結合在一起寫,是夢是醒,思婦自己也分辨不清了。
最后一段,天已快亮:“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毙痹鲁脸粒瑵u漸淹沒在海霧之中,月光下的一切也漸漸隱去了,好像一幕戲完了以后合上幕布一樣。這整夜的相思,這如夢的相思,怎樣排遣呢?游子思婦,地北天南,不知道今夜有幾人乘著月華歸來??茨锹湓碌挠噍x搖動著照滿江樹,仿佛懷著無限的同情呢。
詩人把游子思婦的離愁放到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良辰美景更襯出離愁之苦;又以江月與人生對比,顯示人生的短暫,而在短暫的人生里那離愁就越發顯得濃郁。這首詩雖然帶著些許感傷和凄涼,但總的看來并不頹廢。它展示了大自然的美,表現了對青春年華的珍惜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那種對于宇宙和人生的真摯的探索,也有著深長的意味。
《春江花月夜》,題目共五個字,代表五種事物。全詩便緊扣這五個字來寫,但又有重點,這就是“月”。春、江、花、夜,都圍繞著月作陪襯。詩從月生開始,繼而寫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芳甸,月下的花林,月下的沙汀,然后就月下的思婦反復抒寫,最后以月落收結。有主有從,主從巧妙地配合著,構成完整的詩歌形象,形成美妙的藝術境界。
這首詩對景物的描寫,采取多變的角度,敷以斑斕的色彩,很能引人入勝。同是月光就有初生于海上的月光,有花林上似霰的月光,有沙汀上不易察覺的月光,有妝鏡臺上的月光,有搗衣砧上的月光,有斜月,有落月,多么富于變化!詩中景物的色彩雖然統一在皎潔光亮上,但是因為襯托著海潮、芳甸、花林、白云、青楓、玉戶、閑潭、落花、海霧、江樹,也在統一之中出現了變化,取得斑斕多彩的效果。
上一篇:《明凈、清澈而溫柔的水》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春鳥》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