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
花寒懶發鳥慵啼,信馬閑行到日西。
何處未春先有思?柳條無力魏王堤。
洛陽素稱“九朝故都”,為中國四大古都之一。在唐代以前,已有東周、東漢、曹魏、西晉、隋先后在此建都。唐朝以洛陽為東都,與西都長安并稱東、西兩都。唐高宗后期長年居住于洛,武則天登極亦在洛,并號洛陽為神都。當時的王公貴族在洛陽都有宅邸,號為千第。其勝跡更是不可勝記。白居易一生居洛達十八年之久,晚年則定居洛陽履道里,與洛陽結下了不解之緣,寫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佳什。《魏王堤》便是其中的一篇。
這首詩作于大和四年(830),作者時年59歲,在洛陽任太子賓客分司之職。詩中寫作者在冬末游覽魏王堤的情景,于中可知魏王堤對于詩人的迷人魅力。魏王堤,又稱魏堤,即洛陽魏王池之堤。《元河南志》卷四載:“(魏王池)與雒(洛)水隔堤。初建都,筑堤壅水北流,余水停成此池,與雒(洛)水潛通,深處至數頃。水鳥翔泳,荷菱翻覆,為都城之勝地。貞觀中以賜魏王泰,故號魏王池。”按魏王池在當時洛陽旌善、尚善兩坊之間,即今洛陽橋東南、安樂窩村東北一帶。
首句“花寒懶發鳥慵啼”,點明時令。一個“寒”字,說明天氣尚寒,時值冬日,所以“花”兒“懶發”,“鳥”兒“慵啼”。這里用擬人化的手法,以“花””、“鳥”擬人,說它們對寒冷的冬天很不感興趣。作者這樣寫是為了興起下文,為下文做好鋪墊,并與下句形成鮮明的對比。這一句的實際含意是:因為時值冬日,天氣寒冷,所以魏王堤上既無花開也無鳥啼。如果這樣平鋪直敘來寫,便會使人感到索然寡味。單是這一句,便可知作者表現技巧之高。
次句“信馬閑行到日西”,寫作者騎著馬兒來到魏王堤上。這一句看似平常,實則內涵頗為豐富。其一,這一句與上句形成鮮明對比。由于天寒,“花”兒“懶發”,“鳥”兒“慵啼”,但作者卻不顧天寒前來游賞。其二,從“信馬閑行”四字可知,由于天寒,根本無人來魏王堤上游賞,因而作者才能“信馬閑行”。如果是春天游人如織之時,自然不能由著作者“信馬閑行”了。這說明冬天根本就不是游賞魏王堤的時間,但是作者卻偏偏在此冬日前來游賞。其三,魏王堤之所以被稱為游覽勝地,除了其堤、池本身之美外,主要是“水鳥翔泳,荷菱翻覆”等花鳥景色之美,但這時花鳥全無,作者卻興趣頗濃。其四,魏王池僅有數頃之大,魏王堤也并不太長,加上無人游賞,再加上作者是騎馬而行,要不了多長時間便會將魏王堤周游一圈的,但是作者竟一直游“到日西(日暮)”!且不說他是上午來游了,即使中午以后來游,那時間也足夠長了。這說明他騎著馬兒在魏王堤上不止轉了一二圈,而是很多圈。于此可知,魏王堤對于詩人來說,是太有吸引力了。
如果不看詩題,單是看了以上二句,人們自然會產生一連串疑問:這是個什么地方?怎么會對詩人有這么大的吸引力呢?三、四句寫道:“何處未春先有思?柳條無力魏王堤。”“未春”二字,明點時令,當在冬日。“先有思(sì)”三字,是全詩的關鍵。這是說詩人是一個最多情之人,他比“花”、“鳥”多情,也比全城的士女多情,怪不得人稱他是“詩魔”呢。可以想知,當詩人“信馬閑行”之時,他的眼前早已浮現出一幅楊柳翻舞、鮮花盛開、游人如織的“魏王堤游春圖”了;接著還會浮現出“水鳥翔泳,荷菱翻覆”的魏王堤夏秋之景來。也正是因為這樣,他才能極有興致地一直游賞“到日西”而流連忘返呢!也就是說,在“未春”之時,他已是“先有思”了。觸發他“未春先有思”的又是何處呢?是“柳條無力魏王堤”。這一句以“魏王堤”點明地點,同時點明題目。“柳條無力”四字,用以修飾“魏王堤”,與首句“花寒懶發鳥慵啼”相呼應,相映襯,進一步渲染了魏王堤冬日的蕭條冷落氣氛。但從“未春先有思”可知,他早已從這“無力”的“柳條”中看到了“柳條”有力地舞著東風的春景了。俞陛云《詩境淺說續編》云:“歲暮凄寒,鳥慵花懶,斜日西沉之際,在魏王堤上信馬行吟。其時春氣已萌,雖枯干蕭森,而堤柳已含有回青潤意,萬縷垂垂。自來詩家,鮮有詠及者。樂天以‘無力’二字狀柳意之含春,與劉夢得之‘秋水清無力’狀水勢之衰,皆體物之工者。”
可以設想,如果魏王堤正是春日美景,那么前來游賞之人大都能領略到春日的美意。而一到冬天,這里花鳥全無,“柳條無力”,呈現出一派蕭條冷落之景,人們便不來游賞了。即使偶有人來,也會覺得索然無味。然而詩人卻能從中尋繹出一種特有的意趣,并且用生花之筆把它寫成一首絕妙的好詩。由此,我們不能不佩服詩人敏銳的觀察力、高超的鑒賞力和驚人的表現力。“詩人之異于常人者即在此。”(劉永濟《唐人絕句精華》)要不的話,怎么能稱他是“詩人”呢!
上一篇:白居易《華州西》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柳宗元《酬曹侍御過象縣見寄》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