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鑒賞·《大江東去 題項羽廟》
鮑魚腥斷,楚將軍、鞭虎驅龍而起。②空費咸陽三月火,鑄就金刀神器。③垓下兵稀,陰陵道隘,月黑云如壘。④楚歌哄發,山川都姓劉矣。⑤ 悲泣呼醒虞姬,和伊死別 ,雪刃飛花髓。⑥霸業休休騅不逝,英氣烏江流水。⑦古廟頹垣,斜陽老樹,遺恨鴉聲里。⑧興亡休問,高陵秋草空翠。⑨
【注釋】 ①項羽廟:一在浙江衢州十八里頭,一在漸江吳興卞山。項羽:名籍。楚國貴族出身。秦末從叔父項梁起兵反秦。秦滅,自立為西楚霸王,后與劉邦爭雄,兵敗自刎。②鮑魚腥斷:指秦始皇去世。《史記·秦始皇紀》:“始皇崩于沙丘平臺。丞相斯為上崩于外,恐諸公子及天下有變,乃秘之,不發喪。……會暑,上辒車臭。乃詔從官,令車載一石鮑魚,以亂其臭。”鮑魚:鹽漬魚,其氣腥臭。楚將軍:指項羽。鞭虎驅龍:喻號召、指揮天下豪杰。③“空費”二句:《史記·項羽本紀》:“項羽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金刀神器:喻帝位、政權。④垓(gai,該)下兵稀:項羽最后被劉邦包圍在垓下(今安徽省靈壁縣東南),兵少食盡,全軍覆沒。陰陵道隘:項羽從垓下潰圍,至陰陵(今安徽省定遠縣西北)迷路,又遭一田父欺騙,被漢軍追及。“月黑”句:形容項羽逃避追兵,到了窮途末路,草木皆兵的地步。⑤楚歌哄發:《史記·項羽本紀》:“項王軍壁垓下,……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⑥虞姬:項羽寵愛的侍妾。軍困垓下,項羽對其歌別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遂自刎身亡。花髓:喻虞姬的血漬。⑦騅不逝:見前注⑥。騅(zhui,追):項羽鐘愛的青白雜色的駿馬。“英氣”句:項羽最后逃至烏江,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遂不愿渡江,自刎身亡。⑧頹垣:倒塌了的墻壁。⑨高陵:指項羽的墳墓。
【譯文】 裝載秦始皇尸體的車中的鮑魚腥臭剛斷絕,楚將軍項羽號召天下豪杰,趁勢而起。徒自耗費了咸陽三個月的大火,才登上了西楚霸王的坐席。垓下斗兵稀少,陰陵小道狹隘。月夜昏沉,霧色茫茫,云濤起伏,皆似漢軍壁壘。四面楚歌,哄然唱響,山川大地都已歸屬了劉邦高帝。
悲痛啼泣,夜半時刻喚醒了虞姬。與美人最后訣別,雪白的刀刃上飛濺滿美人的血滴。霸業從此成空,名馬裹足難前。面對滾滾烏江流水,勃發了一時的英雄豪氣。古廟的墻壁塌壞,斜陽映照著老樹。千古遺恨,都蘊含在晚鴉的啼聲里。不要問興亡大事,高高的墳墓上,秋草空自翠碧。
【集評】 清·李調元;“用筆頗有鞭虎驅龍之勢,應為詠項羽第一詞。”(《雨村詞話》卷三)
清·陳廷焯:“魄力雄大,勁氣直前,更不作一渾厚語。開其年、板橋一派。此學稼軒而有流弊者,稼軒不任其咎也。”(《白雨齋詞話》卷六)
【總案】 項羽是一位既令人欽佩贊嘆,又使人覺其可悲可嘆的矛盾的歷史人物。詞人路過項羽廟,涌發的情感也很復雜。他推崇項羽指揮各路諸侯,氣勢宏大,掃滅暴秦。甚至傾服其窮途末路時勃發的英雄氣概。同時,又批評項羽的剛愎自用,目光短淺,終至鹿死人手,身敗名裂。作品重點描寫垓下兵敗的情景,塑造了一位兒女情長、氣度非凡的悲劇英雄形象。同情惋惜,多于批判揭露。詞人避免直接發議論,讓感情傾向在場面的描寫中、人物的塑造上、景物的映襯間自然流露。
上一篇:吳文英《唐多令惜別》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評點
下一篇:賀鑄《天門謠》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