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曠野》原文與翻譯、賞析
冀坊
讓我們的馬
盡情地奔跑吧
這里是多么空闊的馳場呀
沒有一個土丘
沒有一塊石頭
沒有陰森的林子
沒有寬闊的
水深浪急的河流……
太陽耀著
高回的天空這么亮
輻射熱平勻地
能撫著這土地
讓一切都感受適度的溫暖,
從塞外吹來的風
響著尖銳的哨子
雖然給這里帶來了冬天……
我們的馬匹
像在追逐著風
也像為風所奔卷地
蹄子把塵土向邊掀動
我們在馬上吶喊
馬,伸仰著頸子
向崇高的天宇
露出整齊的排牙
不住地嘶鳴,
這聲音
比風的叫嘯尖銳
比風的叫嘯旋的更高
這聲音像要劃破這曠野
透流到曠野以外的遙遠外
我們的眼睛看得這么遠
我們看著前面
和我們的馬鞭所指畫的兩旁
是同樣的遼闊
我們看著遼闊得模糊了的地方
藍天在那里沉下了
我們看著成群的飛鳥
越飛到遠處越低
最后在平野里熔化了……
我們知道
我們的眼睛看到了曠野的邊緣
而我們現在
是奔馳在曠野的中心呵
蔥綠的麥苗
一直護著馬蹄所踏印的
黃土道路
我們看不見這道路有多長
我們嗅到
泥土的濃厚的氣息
眼睛里閃著
泥上的健康的光彩
我們滿懷了說不出的親愛……
一片田連一片田
一直連到曠野的邊緣的
嫩綠的麥苗
在風里輕輕地飄動
向我們夸耀今日的繁茂
夸耀未來的豐收的豐足……
一個村落滑過了
前面又現出一個村落
高低不齊的樹
把村落環繞著
多刺的藤子
沿靠樹干編成籬巴
把村落環繞著
在村落的盡頭
在通過村落的路口
年青的朋友
拿著紅纓槍
守候著……
一個碉堡滑過了
眼前又現出的一個碉堡
碉堡壓著條大道的交點
高高地聳立著
壁陡的
像是這曠野的山峰
碉堡上飄著
我們莊嚴美麗的旗幟
我們的弟兄挺立在上面
靜靜地
瞭望著曠野的邊緣以外……
我們縱躍過了小溪河呵
溪水潺潺地歌唱
平穩閑靜
如同慈母唱給搖籃里聽的
甜美的曲調
澄清的波面
照下了我們的
英俊的愉快的影子
我們二十騎
——這數目
正像我們每一個人的年紀
今天,是這般驕傲呀
聽著大地的召喚
讓我們起誓
奔馳到曠野的邊緣
呵! 遼闊呀遼闊呀……
我們還是奔馳在曠野的中心
前面兩旁
和我們的距離
還是像以前一樣遙遠……
我們迎上去
云朵在我們的頭上幻變
蒼鷹在我們的頭上鳴叫
我們的馬
應和著
蹄子是掀得更快了
我們迎上去
風回旋,急速地回旋
我們嘗不到一點嚴寒
我們只覺得
空氣過剩的充足
讓我們呼吸得如此舒暢……
一顆老樹滑過了
一個池塘滑過了
一大塊芋田滑過了……
在芋田里掘芋的幾個農夫
望著我們笑了
牽著牛在池塘里喝水的孩子
池塘旁邊洗衣服的姑娘們
也望著我們笑了
我們也笑了……
我們好像從不曾這樣笑過
也仿佛從不曾笑得這樣好
在馬上
我們愉快地
打開發光的槍機
推上子彈
我們拍著馬
“有誰來侵犯我們的土地? ……”
馬叫嘯著,跳躍著,
好像在流火交織的生死場上
看見了強暴的仇敵
鬃毛豎起來了
好像決斗一樣的勇敢憤怒……
我們把韁繩勒緊
好容易馬蹄迫促地停止了
而,立即又像旋風一般地回轉身來
朝向出發的地方奔跑……
啊啊! 我們出發的地方……
——我們的營房
已是一些小黑點
散布在天與地相連的弧線上
曠野
親愛的曠野
在這里
這樣地奔馳
是這樣地自由自在呀
讓我們來歌唱呵
“我們的祖國
多么遼闊,多么廣大……”
【賞析】 唐代司空圖在《詩品》中談到“勁健”詩風時曾經指出:勁健型的詩往往具有“行神如空,行氣如虹。巫峽千尋,走云連風”的神情和氣勢。這對我們欣賞和體味冀坊這首詩頗有助益。冀坊是“七月詩派”詩人,這個詩派崛起于群情激憤、全民抗戰的緊急關頭。該派理論家胡風曾說:“他們是被一種生活戰斗底欲求驅使著唱出了歌聲。”而這“生活戰斗底欲求”也即“主觀戰斗精神”,這種精神使“七月”詩人的詩風大都洋溢著“勁健”的詩美。本詩寫于抗日戰爭最艱苦的歲月,加之詩人當時年僅20,血氣方剛,風華正茂,故而其對祖國的摯愛與自豪、對外寇的仇恨與鄙視、抗戰的必勝信念、戰斗的渴求之情——也就特別強烈充溢。正是在這種心理能量十分飽和的狀態下,作者才特意選擇了諸多強健有力的意象,以盡情抒發自己的博大胸襟。你看那20騎生風揚塵的奔馬,馬上是20名英武剽悍的勇士。他們在空曠遼闊的原野上自由巡邏,頭上有雄鷹盤旋、流云變幻,眼前是一望無際的黃土道路,道路的交叉點聳立著壁陡的碉堡,碉堡上飄揚著神圣的旗幟。他們滑過一個又一個村落,躍過一道又一道溪流,閃過一處又一處樹木、池塘、芋田。這一切,恰似一幅境界闊大、色塊變幻的曠野圖。你聽那戰馬的嘶鳴聲,戰士的吶喊聲,朔風的尖叫聲,飛鳥的嘈雜聲,潺潺的流水聲,甜甜的歡笑聲,又宛如一部多聲變奏,威武雄壯的交響樂。聲畫結合,動靜相生,愈益增添了詩篇的強健氣息。而那追風逐電的奔馬,不僅使詩篇有一種流動迅疾的力度感,而且讓詩人無須對紛至沓來的諸多意象作冷靜細膩的描摹,而只是寫出自己的瞬間印象和獨特感受,從而打上強烈的主觀印記。同時,也還可以使曠野顯得更加遼闊,這樣作者就能在巡邏回營時,由遼闊的原野自然聯想到祖國的幅員廣大,一種民族的自豪感油然而生,詩情和詩境也由此而得以升華和拓展。
讀著這首抒情大曲,我們又好像漫步在村旁湖畔,看著那裊裊炊煙,片片白帆,波光粼粼,房舍棟棟,一種和平安定、親切和諧的優美感又會漸生心頭。這不是作者故意粉飾太平。麻痹斗志,而是詩篇所展示的特殊環境和作者對和平的向往之情自然所致。詩人戰斗在被我們勝利奪回的失地上,四周雖然仍有敵寇存在,但有軍隊的保衛,這里的人民依然生活在和平安定的環境中。正是這種保衛者的自豪感,使詩人在凜冽的寒風中“感受到適度的溫暖”;正是這種嬰兒對母親的親切感,使詩人在母親貧瘠的胸脯上本能地“嗅到泥土的濃厚的氣息”,看出 “泥土的健康的色彩”,并從潺潺的溪流中聽見了 “唱給搖籃里聽的甜美的曲調”; 正是這種戰士對父老兄妹的魚水之情,使詩人敏銳地捕捉到那由衷笑聲的豐富涵義,以致自己在巡邏回營時情不自禁地放聲高歌:“我們的祖國/多么遼闊,多么廣大……”
上一篇:《摸魚兒》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明凈、清澈而溫柔的水》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