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敦頤《愛蓮說》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2。晉陶淵明獨愛菊3;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4;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5。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6;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7!
【注釋】 1愛蓮說:選自《周子全書》卷十七。 2蕃:多。3陶淵明(365—427),東晉大詩人。 4李唐:指李姓為皇帝的唐代(618—907)。 5濯(zhuo濁):洗滌。清漣,清澈的水波。蔓,名詞動用,蔓延。枝,名詞動用,分枝。植,樹立。褻,輕慢。 6鮮(xian顯):少。 7宜乎:當然。
【今譯】 水里、陸地上草本和木本的花,可愛的很多。晉朝的陶淵明單愛菊花;自從唐代以來,世間的人很愛牡丹;我只愛蓮花,它生長于污泥中但不被污染,在清澈的水波里洗過卻不顯得妖艷,中間連通,外面挺直,不蔓延,不分枝,香氣遠遠傳來更覺得清幽,它高高地潔凈地聳立在水中,只可以在遠處觀賞,但不能輕慢地玩弄它。我認為菊花,是百花中的隱士;牡丹,是百花中的富貴人;蓮花,才是百花中的君子。唉!對菊花的喜愛,陶淵明之后很少聽說了;對蓮花的喜愛,和我一樣的還有誰呢?對牡丹的喜愛,當然有很多人了。
【集評】 清·余誠《古文釋義》卷八:“蓮在眾芳之內最為高品,幽同夫菊而不傲艷,類牡丹而不俗,故于甚蕃之中特舉二者以為陪襯。妙在‘可愛’二字包羅在內,并不說壞,立言極有斟酌?!?/p>
清·過珙《古文評注全集》卷四:“過商侯曰:濂溪先生寫愛蓮而寓意在蓮之外。曰不染者,貧賤不移也;不妖者,富貴不淫也;中通者,靜虛也;外直者,達順也;不蔓不枝者,主一也;香遠益清者,永終譽也;遠觀不可褻玩者,可大受不可小知也。學者讀此可為明德洗心之助。”
清·李扶九、黃仁黼《古文筆法百篇》卷九:“章法分明,局度深穩,有道之言也?!湃搜允卵晕?,不專是那事物,往往托以影道理、影人己,其文乃深而有味,若果說是事物則淺索矣?!?/p>
【總案】 作者通過品評菊、蓮、牡丹三種不同的花卉,贊美蓮的高潔,抒寫對蓮的喜愛之情,表現了自己不慕榮華、潔身自好的情操和志向。
文章借物寫人,內涵豐富,寄寓遙深。蓮的特質與君子的品格志趣相融,愛蓮即愛君子,意味深長雋永。表現手法靈活多樣,正寫反襯,擬人比喻,象征寄托,綜合運用。描寫蓮的特性,體物入微,自然妥貼,精細傳神,三次以菊和牡丹相陪襯,烘云托月,突出蓮的可愛、愛蓮之情的深摯;用三種花喻三種人,象征三種品格,蘊含人生哲理,寄托理想追求,見解精辟深邃,感情表達含蓄,文章主旨鮮明集中。行文張馳自如,句式富于變化,或排比、或對偶,或長短相間,參差錯落,有抑揚頓挫之妙,搖曳多姿之美。
上一篇:蘇軾《潮州韓文公廟碑》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下一篇:舒元輿《牡丹賦序》原文|注釋|賞析|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