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呂·山坡羊》原文與翻譯、賞析
張養浩
潼關懷古①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里潼關路②。望西都③,意踟躕④。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 亡,百姓苦。
【注釋】 ①潼關: 關名,在今陜西省潼關縣。②山河表里: 山河指華山、黃河。對潼關來說,外有黃河,內有華山,互為表里。③西都:指長安 (今西安市)。④踟躕: 原意為猶豫不決,此指心潮起伏。
【曲大意】 層巒疊嶂好像在這里聚首,黃河的浪濤似乎在發怒。華山、黃河里里外外只一條潼關大路。西望故都長安,心潮起伏。行經秦漢故地實在令人傷心,宮闕萬間化作一片焦土。王朝興起,百姓受苦; 王朝滅亡,百姓受苦。
【賞析】 張養浩曾任監察御史,敢于進諫。1329年關中大旱,他被任為陜西行臺中丞,去賑濟饑民,這首小令,大概是當時所作。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里潼關路”,三句點出地點——潼關路。用一“聚”字說明華山山峰之多; 用一“怒”字言黃河波濤之洶涌。群嶂插天而聚首,似竊竊私語而有所為; 白浪滔滔,象征人們對統治者的憤怒之情。一“聚”一“怒”,賦山河以人格,道盡潼關形勢之險要。“峰巒如聚,波濤如怒”,給人一種激憤不平的感受,與下面的“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相互照應。如果開始說群峰攜手,波光粼粼,那么就不可能寫出最后八個字來。
形勢如此險要是什么地方呢?原來是扼洛陽與長安之間咽喉,兵家必爭之地的潼關。漢劉邦就是破潼關而直下長安的。人到此處不禁發思古之幽情。長安在潼關之西,由此望去,“意踟躕”,頓生悲涼之感。接著寫了“意踟躕”的內涵: 這里是秦漢戰爭的要津,進而聯想到項羽一把火燒了秦始皇的阿房宮,“宮闕萬間都作了土”。
這首小令層層遞進,先寫空間之所在。次寫由此感發的內心活動。再寫對歷史的聯想,秦王朝的覆滅,華麗宮殿的毀于兵燹。最后是畫龍點睛之筆。“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八字點題,概括了一部中國古代史。國家大一統,天下太平,封建統治者即大興土木,賦稅徭役增加。統治者享受到“興”的好處,百姓卻加重了負擔。天下大亂,百姓成丁皆兵,妻離子散,生活更加痛苦。在一般詩歌中,多半批判戰亂給人民帶來的痛苦,而歌頌太平盛世。作者卻看得更深一層: 不論什么時候,百姓都沒有好日子過。
這首小令,抓住萬間宮闕化作廢虛這一典型事例,吊古傷今,寫出封建王朝的興亡都使百姓受苦,表現了對人民的深切同情,在散曲中十分難能可貴。藝術上景象鮮明,感情激越,氣勢雄偉,用字精巧警策,結語尤為警拔有力,發人深省。
上一篇:《東海濱》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中呂·朝天子》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