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施耐庵小說《水滸傳》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林教頭風雪山神廟 陸虞侯火燒草料場
(全文略,據人民文學出版社容與堂刻本《李卓吾先生批評水滸傳》標點排印本。)
施耐庵,其生卒年代及身世不詳。建國后發現了許多新資料,經當代有關專家考證,已有大致的輪廓。施耐庵為元末明初人,約生于1296—1317年之間,卒于1370年。辛未進士(或云庚午),曾官錢塘。洪武初北去,定居白駒鎮(今屬江蘇大豐縣),卒于淮安。
關于《水滸傳》的作者,在文學史上也是個公案。據高儒《百川書志》載:“《忠義水滸傳》一百卷,錢塘施耐庵本,羅貫中編次。”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謂羅貫中為施耐庵門人。王圻《續文獻通考》則說《水滸》為羅貫中著。均語焉不詳。七十回本因有金圣嘆批注,題為“東都施耐庵撰”,故周亮工稱:“近金圣嘆自七十回后,斷為羅所續,因極口詆羅,復偽為施序于前,此書遂為施有矣?!濒斞赣凇吨袊≌f史略》中張揚周說,認為施耐庵、羅貫中“二人生同時,其說當可信”。近代以來,學術界以施耐庵為《水滸》的最后編定者已成公論。
《水滸傳》,是我國元末明初繼《三國志演義》之后出現在中國文學史上又一部具有深邃的思想內容和精湛的藝術特色的偉大的現實主義長篇小說。
《水滸傳》取材于北宋末年宋江為首的農民起義的故事?!端疂G》成書,從傳說到寫定,經歷了兩三百年漫長的過程。早在南宋時代,宋江等人的故事就已在民間廣泛流傳。后經“說話人”的加工,不斷豐富了它的內容。到了元代,一些戲劇家又根據《水滸》的故事編寫了宋江等人的戲曲。在這個基礎上,作者根據《宣和遺事》所載梁山泊本末及一百單八英雄的籍貫出身等史料,參考流傳的有關“水滸”故事的傳說、話本和戲曲,通過當時自身社會生活的體驗,糅合著元末明初的現實斗爭的時代精神和人們審美情趣,經過創造性的藝術加工,完成了《水滸傳》這部宏篇巨制的創作。
《水滸傳》在歷史上有多種版本流傳。其中有代表性的大致有兩類。一為百回本、百十回本,或百二十回本,名曰《忠義水滸傳》或曰《水滸全傳》,其故事始于洪太尉誤走妖魔,依次敘寫一百單八英雄聚義梁山泊,打家劫舍,反抗朝廷,后受朝廷招安,轉而破遼,平田虎、王慶、方臘等義軍,卒為官軍傾沒,宋江成神作結。另一種版本是七十回(另一回楔子)本。故事前與百十回本無異,惟在七十回處寫了宋江受命天書,終結于盧俊義惡夢、全伙被縛于張叔夜。因七十回本為金圣嘆所傳,故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金圣嘆“腰斬水滸”的一段公案。
《水滸傳》以浩大的篇幅,在中國乃至世界文學史上第一次完整地描繪了農民階級反抗封建貴族統治的規模宏大的階級斗爭畫面。它以磅礴的氣勢再現了中國封建社會爛熟時期的廣大社會各階層被壓迫的人們被迫聚集反抗的過程,通過各路英雄“逼上梁山”和一系列“劫富濟貧”的故事,塑造了眾多的“江湖好漢”的英雄形象,表現了“官逼民反”的鮮明的思想主題。《水滸傳》以它精湛的現實主義的創造力量,深刻地揭示了當時尖銳復雜的社會矛盾,徹底暴露封建統治階級腐朽殘暴的本質,同時也在時代的廣度和深度上概括出人民力量不可抗拒的偉大真理和歷代農民起義最終不得不歸于失敗的必然命運?!端疂G傳》顯示了中國古代人民文學的偉大價值,正由于它真實地再現了時代的深刻本質而具有歷史文獻所無法代替的認識意義。
《水滸傳》繼承了宋元以來“說話”的藝術,情節曲折緊張、引人入勝;眾多的人物繪聲繪影、個性鮮明;結構安排錯落有致、環環相扣,猶如百川歸海,集各路人物于梁山;語言形象生動,豐富多彩,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成為我國封建社會中人民文學中的璀璨瑰寶?!端疂G傳》的思想力量和藝術魅力,對當時和后世產生了巨大深遠的影響?!端疂G》成書以后,很快就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在社會上廣泛流傳。它的革命的思想內容直接推動了后來歷代人民群眾反抗封建統治的革命斗爭運動;它的藝術成就豐富和發展了我國小說藝術的現實主義的光輝傳統;它的故事甚至成了后世許多文藝作品汲取題材的來源?!端疂G傳》作為一份光輝的文化遺產,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
由于《水滸傳》是在許多民間流傳的故事基礎上加工而成的,因而它的前面幾十回,保留了一些經過民間長期流傳的、梁山起義英雄人物的傳記。這些傳記,故事情節相當完整,結構緊湊,近似相對獨立的中篇、短篇小說。書中關于林沖的故事,從岳廟燒香到水泊落草,一共有五回,完整地描寫了林沖被逼上梁山的過程。故事圍繞著林沖的命運步步發展,其間迂回曲折,變化多姿,穿插銜接,疏密相間。林沖充軍滄州,只是故事中的一大段,還不是頂點。頂點是上梁山。五回行文,騰挪跌宕,有伏筆,有照應,首尾一致,渾然天成。
《林教頭風雪山神廟 陸虞侯火燒草料場》選自《水滸傳》第十回,是林沖故事中最精彩的部分。它是林沖逆來順受、委曲求全到警覺醒悟、挺身反抗的性格轉變描寫的一個關鍵性情節。它對揭示《水滸傳》這部作品的“官逼民反”、“逼上梁山”這一重大主題,具有畫龍點睛的重要意義。
林沖原是東京皇家八十萬禁衛軍的槍棒教頭,只因權奸高俅的干兒子高衙內看中了他的妻子,幾次要霸占她都遭到了抗拒,因而高俅及其爪牙陸謙、富安設下了重重的陷阱,想害死林沖。他們誣陷林沖手持刀劍進入軍機重地白虎節堂圖謀行刺,把他送交開封府發落,結果林沖被判刺配滄州。在監押奔赴滄州途中,公差受陸謙賄賂,要在野豬林害死林沖,幸而被魯智深搭救。林沖和魯智深分手后路過柴進莊院,受到熱情接待。柴進還寫信給滄州官府,請關照林沖。林沖被押至滄州后即被派去看管天王堂。這第十回的情節就從這里開始接續。
情節安排圍繞著林沖的命運、遭遇和他的性格的發展變化這一主線,在結構上大致分為四個部分。
一、林沖與李小二相遇
林沖來到天王堂,無意間與當日熟人李小二相遇,便回敘先前林沖搭救李小二的往事。表面上一段敘舊閑文,卻為后文鋪敘展筆埋根。故人落難,千里重逢。李小二往日犯法免懲,流落滄州營生活命,全憑林沖奮力救助。內容上一來從側面表現林沖向來豪爽俠義、正直善良的性格,二來為李小二夫妻在酒店內閣子背探知高俅構陷林沖的陰謀提供了必然的行動根據——對林沖的知遇之恩,不僅僅是以蔬果酒饌、縫洗衣物圖報之,更主要是關照著被作為囚徒的林沖此時此刻的性命或前途。由此可見,林沖路遇李小二一段,在結構上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
二、陸謙密謀暗害林沖
在小酒店內,李小二一方與陸謙一伙,固然是店主與顧客的買賣交易,但由于雙方均聯系著第三者林沖的利害關系,實質上是一場陰謀構陷與識破陰謀構陷的斗爭,在酒桌面上暗暗進行。雙方雖然沒有直接的利害沖突,但雙方活動的目的都集中于一個未曾明現的目標身上,因而彼此既在明中,又在暗中。在李小二眼中,場面顯得詫異: 沽酒設飲的軍官和走卒模樣的客人,為何急急召來管營和撥差? 一伙人見面后,為何又不敢透露自己的真名實姓?他們正在酒酣耳熱,需要店伙燙酒時,為何又聲言自有伴當,將自己這位店東支開?這伙人在談話中為何又提到“高太尉”的什么事,一連串疑團在李小二心中生起。這伙人鬼鬼祟祟的神情,送金遞銀的動作,又累累引起李小二的警覺。如此再引出李小二老婆到閣子背后偷聽一事,從中聽得“好歹要結果他性命”的一句要緊話,使李小二終于警醒,從中悟出底蘊。因為日前林沖見面時告知他:“我因惡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場官司”,此刻發生的事情,其旨歸自然十分明白。李小二對林沖實言相告,正是情節發展的必然邏輯。由此才有林沖“聽了大驚,遂上街買了解腕尖刀”,徑直到前街后巷,城里城外,尋找陸謙一伙報復的行動。這段情節是李小二與林沖關系的進一步發展,也是前面兩人意外相遇的情節安排的實際照應,其作用就在于通過李小二這一人物的“紐結”作用,把林沖的遭遇與高太尉的構陷陰謀緊緊聯系在一起,為后面表現林沖由逆來順受到警覺醒悟的性格轉機準備了必然的情節基礎。
三、林沖接管草料場
繼前段情節的發展變化之后,這一部分緊接著是為高潮的到來準備好蓄勢,把氣氛寫濃,同時也把林沖前后性格轉變中的落差寫足。前段已寫明林沖得知高俅一伙的陷害陰謀,遂買了解腕尖刀,一連數日在城里尋找陸謙一伙報復而未得,心中憋著一團怒火,復仇的情緒,大有箭在弦上一觸即發之勢。就在這關鍵時刻,林沖卻意外地被撥往東門外去管大軍草料場。如此,在急速推進中的情節一時緩解下來。于是,林沖來到草料場與老軍交接。面對酷寒天氣,林沖不堪草屋崩壞,遂踏著大雪,用花槍挑著葫蘆出門沽酒,直到從酒店返回草廳,準備安歇。這一段寫大雪,寫奇寒,寫草廳破敗,寫飲酒沽酒,表現出英雄落難,處境維艱,心中怒火,正待發泄。從故事的情勢上給人以山雨欲來風滿樓之感,從氣氛上渲染了一場不可避免的沖突即將揭開,并給人制造一個不可抑制的懸念。
四、林教頭山神廟報仇
林沖返回草料場后,發現草廳已全被大雪壓塌,無法容身,無奈只好深夜逶迤找到半里外一座古廟安身。不料瞬間只見草料場上大火騰空,正待起身出門救火,又聽見廟門外正是仇人陸謙、富安一伙在那里幸災樂禍,放肆高談。林沖遂抑制不住怒火,一氣拽開廟門,手持尖刀,挺著花槍,將仇敵一一戮死,末了又將三個人頭用頭發結成一處,提入廟里擺在山神桌上。然后提了花槍,徑出廟門而去。林沖除敵報仇,是故事的高潮和結局。自此之后,林沖毅然走向梁山,開始了新的征途,完成了他性格的根本轉變。
林沖——作為“逼上梁山”的特定形象典型,他的性格特征完全是由他的社會地位和生活環境決定的。他父親做過提轄,岳父也是教頭。他有著美滿的家庭和一個貌美的妻子,本可以安于現狀,平安度日。但面臨著妻子三番五次被調戲的事端,打破了他心理的平靜。當時他也曾拿起尖刀到樊樓上尋找仇人報復,但面對著高俅這一強大勢力的挑戰,他行動上猶豫不決、畏縮不前,最后竟在“不怕官,只怕管”的思想支配下,平息了自己已經燃燒起來的反抗怒火。后來,他被誘入陷阱,刺配滄州道上,受盡了押差的折磨,甚至在野豬林幾乎丟了性命。他還是甘受凌辱,安心做一個囚徒,幻想著有朝一日“掙扎著回來,與家人團聚”,沒有任何反抗的表示,直到高俅指派陸謙和富安到滄州火燒草料場的時候,林沖的逆來順受、委曲求全的性格才得到嚴峻的考驗。此時此刻,擺在林沖面前只有兩條路: 不是反抗,就是滅亡,一切幻想宣告徹底破滅。林沖這一思想轉變,就在本回中得到了鮮明的揭示: 當李小二告訴他在酒店中一系列可疑的見聞之后,林沖心中完全明白,斷定那位飲酒的官人,正是潑賊陸虞侯,他按捺不住憤怒:“那潑賊,敢來這里害我,只教他骨肉為泥!”說完就行動,上街買了解腕尖刀,前街后巷,接連在滄州城內外找了幾天。林沖終于下定了復仇的決心,并且開始了行動。他終于找到了復仇的時機,手刃了高俅歹毒的鷹犬。清醒的認識和果敢的行動,促使他走上了反抗的道路,完成了他性格的轉變。林沖性格的發展,最充分地反映了封建社會“官逼民反”的斗爭規律;林沖性格的轉變,最形象地體現了《水滸傳》的英雄被“逼上梁山”的艱難曲折的斗爭歷程。林沖形象的典型塑造,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
林沖性格的展示,不僅決定于他的社會地位和生活環境,還決定于他跟周圍人物的各種復雜關系。描寫了人物關系,也就描寫了人物的行動和人物的性格。對林沖一連串的遭遇,可以作出這樣的設想: 如果沒有高衙內的胡作非為,林沖的妻子就不會遭到侮辱,當然林沖也就不會遭遇仇人;如果沒有高俅這樣的權奸作為高衙內的后臺,林沖即使遇到仇敵,仇敵也不一定是這樣的陰險狠毒;如果沒有陸謙、富安這一伙歹毒的爪牙為高俅設謀陷害,林沖即使遇到了勁敵,遭遇也還不至于曲折艱難,危機也不至于那么深重。反過來說,林沖如果沒有魯達的幫助,他早就死于董超和薛霸的水火棍下;林沖到滄州后,如果沒有李小二在暗中為他通情報,他就可能缺乏任何警惕性,乃至造成更大的悲劇,或者延緩他復仇反抗的時機;如果說以前林沖面對著重重的逼害而一忍再忍,只是由于他幻想有朝一日服刑期滿回來與妻子團聚,但發展到了火燒草料場時,擺在他面前的是已經瀕臨絕境,一切幻想完全破滅,在這關鍵時刻,他才清醒地認識到,他只能有一條出路,就是除去仇敵,投奔梁山。
小說對林沖性格轉變的描寫,得力于對人物生活遭遇與生活場面有機交織的真實描繪和突出渲染。“林教頭風雪山神廟”這上半節回目,其作用在于揭明故事主人公林沖及其流放地,突出“風雪”這一險惡的環境,但情節描寫敘述的重心,卻是處處圍繞回目的下半節:“陸虞侯火燒草料場”,處處突出其中“火燒”二字。寫“風雪”是表現環境的險惡,使人處處想見林沖,想見他受流放之苦;而寫“火燒”乃表現世道之險惡,使人處處想見高俅,想見權奸及其爪牙的陰險狠毒。情節中有多處寫“火”之處,把“火”作為人物行動的背景。當林沖來到草料場時,見老軍在草廳中“向火取暖”,其后林沖放好包裹被服之后,在座下“生些焰火”起來;在出門沽酒前又“向了一回火”來避寒,臨走還將“火炭蓋上”;待沽酒回來,見草廳已被大雪覆蓋,這時他首先想到了“火”,但情況是“搬開破壁子,探半身入去摸時,火盆內火種都被雪水浸滅了”。這些地方細細地寫林沖向火、生火、護火、覓火,正是反襯天氣酷寒,又寫林沖絕處覓火卻又無火之苦,正是反襯后面草料場“必必剝剝地爆響”的熊熊大火。這樣騰空而起的大火與前面星星之火的對比,形成大有妙意的畫面: 星星之火乃是林沖求生之火,熊熊大火乃是林沖致命之火,二者都關系林沖安危于一身。如此,“火燒”乃顯示高俅的陰險毒辣,如此“火燒”乃促成林沖對命運的最后抉擇,這樣正反相襯,從而突現林沖奮起反抗的行動。金圣嘆在“第五才子書”中于此處有評點,說“通篇以火字發奇”,正深得《水滸》作者之深意。
對林沖性格轉變的描寫,還善于通過人物的行動習性和生活細節,加以突出和強調。我國古代寫英雄有一種傳統,就是大都離不開借酒澆愁和刀槍排遣。《水滸傳》在林沖身上更是渲染得淋漓盡致。林沖與故人重逢,得到酒食款待,后來在草料場得到老軍盛酒的大葫蘆相賜,自此就有花槍、葫蘆為伴物。在酒店他自不忘“且酌三杯”,之后又買了酒肉回去,回來見草廳崩塌,又是用花槍挑了酒葫蘆到古廟里尋覓安身之地,一時不得安頓,坐下來“首先卻把葫蘆冷酒提來慢慢地吃,就將懷中牛肉下酒”。情節一路下來幾乎處處寫酒,把酒葫蘆和花槍緊緊與林沖的行動細節聯系起來。而后又集中寫他飲酒的細節,正當飲酒之時,突然草料場火起,在這關節眼上,林沖只好拋開葫蘆,拿起花槍,這花槍也就成了他施展武技的惟一武器。他首先搠倒差撥,然后趕上富安,“后心只一槍又搠倒了”,翻過身來,對著陸謙,“劈胸只一提,丟翻在雪地上,把槍搠在地里,用腳踏住胸脯,身邊取出那口刀來”對著陸謙心窩一剜,利索地結果了他的性命。酒在中國自來被認為助性之媒,既可澆愁解悶,又可振奮情志,刀槍乃攻防殺伐之器,更長于自衛御敵,助力取勝。林沖身為禁軍教頭,酒力與武藝兼身,正是其英雄本色的真實描繪。他反抗復仇的行動寫得如此有聲有色,正是作家對他的氣質習性在特定的環境中的突出強調和大力渲染。
林沖性格轉變的描寫,與小說的自然景物描繪和人物內在感情的有機交融,配合得天然渾成,恰到好處。景物描寫烘托了人物的感情,渲染了人物行動的情勢和氣氛,并由此直接推動著故事情節的發展。林沖來到草料場后,小說多次描寫了朔風和大雪。那天“正是嚴冬天氣,彤云密布,朔風漸起,卻早紛紛揚揚卷下一天大雪來”。嚴冬氣節中絕妙的雪景,襯托著林沖如鉛下垂的心情,表現著一派冷峻威嚴的氣氛。到了草料場“仰面看那草屋時,四下里崩壞了,又被朔風吹撼,搖振得動”,他“把草門拽上,出到大門首,……信步投東,雪地里踏著碎瓊亂玉,迤邐背著北風而行”。而后出了酒店,“仍舊迎著朔風回來,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緊了”。這里既寫了環境的惡劣,也展示了林沖不畏艱難步步向前的意志和毅力。林沖到了山神廟,“入得里面看時,殿上塑著一尊金甲山神,兩邊一個判官,一個小鬼,……團團看來,又沒鄰舍,又沒廟主,林沖把槍和酒葫蘆放在紙堆上,將那條絮被放開,先取下氈笠子,把身上的雪都抖了,把上蓋白布衫脫將下來,早有五分濕了,和氈笠放在供桌上,把被扯來,蓋了半截下身,卻把葫蘆冷酒提來慢慢地吃”。這里十分逼真、細膩地寫出一個落難英雄苦中作樂的畫面:走投無路的囚徒竟然在困境中找到了一個與人無犯、與物無爭的安身立命之所。正是如此,才顯示出突然降臨的一場大禍的危急性,給人造成安危的反差,產生強烈的心理悸動。林沖的遭遇,通過景物描寫的烘托和渲染,令人驚心動魄,造成了對林沖生與死的懸念。就在這個特定環境中,小說讓林沖躍然而起。當他“聽到外面必必剝剝地爆響,……只見草料場里火起,刮刮雜雜的燒著”時,他毅然挺出花槍,表現出大無畏的復仇壯舉。讀之令人絕倒、令人激奮??芍?,有特色的景物描寫,包含著多種功能,既可襯托人物感情,又可渲染行動的氣氛,更可推動矛盾沖突的發展及其轉化,從而有力地為塑造人物形象、刻畫人物性格服務。
林沖性格轉變的描寫,還得力于從人物對話中去展示復雜的現實關系,準確地揭示人物行為的動因和歸宿。故事展開的中心地點有兩處: 一是李小二酒店,二是草料場。寫酒店,意在通過店主李小二,一方面連結林沖,另一方面連結陸謙一伙。李小二是“信息”傳播的聯結點,通過對話輻射作用,把其他兩方的矛盾沖突紐結起來。如果沒有這個紐結,其后發生在草料場的一場陰謀陷害與英勇復仇的斗爭就沒有端緒,無從寫起,雙方的斗爭也就無從展開。這里,最令人關注的事要算是李小二把陸謙一伙人的密謀行動和閣子背后聽來的消息作為要緊話傳達給林沖。小說是這樣描寫的:
李小二說:“卻才有個東京來的尷尬人,在我這里請管營、差撥吃了半日酒。差撥口里吶出‘高太尉’三個字來,小人心下疑惑。又著渾家聽了一個時辰,他卻交頭接耳,說話都不聽得,臨了只見差撥口里應道:‘都在我兩個身上,好歹要結果了他?!莾蓚€把一包金銀遞與管營、差撥,又吃了一回酒,各自散了。不知什么樣人,小人心疑,只怕在恩人身上有些妨礙?!?br>
林沖道:“那人生得什么模樣?”……
李小二直接向林沖透露了一樁大陰謀,引起了林沖的警覺,因而又產生了一系列行動。他“先去街上買了把解腕尖刀,帶在身上。前街后巷,一地里去尋”。一舉促成了林沖下定了反抗的決心,使他的性格起了根本的轉變。
其次,令讀者關注的事是: 在草料場起火后,林沖待要打開廟門救火時,猛然間聽得外面幾個人說話:
一個道:“這條計好么?”一個應道:“端的虧管營、差撥兩位用心! 回到京師,稟過太尉,都保你二位做大官。這番張教頭沒得推故了。”一個道:“林沖今番吃我們對付了,高衙內這病必然好了?!庇忠粋€道:“張教頭那廝,三四五次托人情去說:‘你的女婿沒了?!瘡埥填^越不肯應承,因此衙內病患看看重了。太尉特使俺兩個央浼二位干這件事,不想而今完備了?!庇忠粋€道:“小人直爬入墻里去,四下草堆上點了十來個火把,待走那里!”那一個道:“這早晚燒個八分過了?!庇致牭靡粋€道:“便逃得性命時,燒了大軍草料場,也得個死罪。”一個道:“再看一看,拾得他一兩塊骨頭回京,府里見太尉和衙內時,也道我們也能會干事?!?br>
這段七嘴八舌的對話,把高俅這伙爪牙的罪惡陰謀和狠毒的勾當和盤托出,暴露無遺。小說家善于運用對話,把小人得意忘形之態放在光天化日之下,省卻了描寫他們作案過程的無數筆墨。更重要的是,將上面一段對話放在林沖隔墻細聽的環境中,給人的感覺是: 面對著當前一場罪惡的大火,不啻是給覺醒中的林沖火上澆油,激起他與高俅一伙不共戴天的仇恨,此時此刻,聽著這伙仇敵不打自招式的全部交代,就更直接地激發了他反抗的行動,把沖突躍向故事的高潮,完滿地完成了林沖性格根本性轉變的藝術處理。
上一篇:散曲·喬吉散曲《水仙子·尋梅》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下一篇:詞·蘇軾詞《水調歌頭》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