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①》唐詩賞析,《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原文與注釋
杜 甫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②
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③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④。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⑤
俄頃風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⑥
布衾多年冷似鐵,驕兒惡臥踏里裂。⑦
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⑧
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⑨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⑩
嗚呼! 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11)
【注釋】 ①歌:古代詩歌的一種。這首詩寫杜甫因安史之亂流寓成都,在浣花溪畔筑草堂暫居。詩成于公元761年,時安史之亂還未平定。茅屋即指成都草堂。②秋高:秋深。三重茅: 幾層茅草。三概指多數。③灑: 散落。罥(juan): 掛著、掛住。長林:高高的樹林。沉塘: 深塘。坳: 水邊地。④忍能: 竟然能。對面: 在我對面 (當面)。為盜賊: 跟做盜賊一樣。⑤竹: 竹林。“唇焦” 句: 意思是自己喊得唇焦口干也沒有效果。不得,沒有結果。⑥俄頃: 一會兒。漠漠: 灰蒙蒙的顏色,指天空。向昏黑: 漸漸黑下來。向,漸近。⑦布衾: 布做的被子,為窮人所用。富人用絲綢做被。“驕兒” 句:可愛的小兒子不會睡覺,把被里子蹬破了。惡臥,睡相不好。⑧雨腳: 雨點。⑨喪亂: 戰亂使家破人亡。指公元755年爆發的安史之亂。“長夜” 句: 指一整夜的漏雨打濕了布被,如何才能捱到天亮呢?徹,徹曉,到天亮。⑩廣廈: 高大的房屋稱廈。廣廈指又寬又高的房屋。庇: 遮蔽、掩護。寒士: 貧寒的人。(11)突兀: 高聳的樣子。廬: 簡陋的房屋。
【鑒賞】 這是杜甫寫的一首古體詩。
公元759年,陜西發生饑荒,安史之亂未平,杜甫棄官西行,最后抵達成都,年底在西郊浣花溪邊蓋起了一座茅屋棲身。不料次年八月,突遇大風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杜甫飽經風雨,長夜難眠,感慨萬千,寫下了這首膾炙人口、千古傳誦的詩篇。
全詩可分為四個段落來賞析。
前五句為第一段,描寫 “秋風破屋” 的情景。
首句首先點明時間為 “八月”,接寫“秋風怒號”,音響宏大,讀之如聞秋風咆哮。“怒” 字則把秋風擬人化,不僅使首二句富有動作性,而且富有感情色彩: 好不容易蓋起這座茅屋,剛剛定居下來,秋風卻故意作對,怒吼而來,卷走了屋頂的層層茅草,怎不令人萬分焦急呢?
卷起的茅草到哪兒去了?沒有落到屋旁,而是隨風飛過江去。有的分散地飄灑在江邊上; 有的高高地掛在樹枝上; 有的低低地散落在深水塘邊。“飛”字緊承上句 “卷” 字,加上接下來的“渡”、“灑”、“掛罥”、“飄轉” 等字,一個接一個的動詞組成了一幅鮮明的圖畫——秋風怒號圖,緊緊地牽動讀者的視線,撥動讀者的心弦: 這些茅草是很難弄回來了。杜甫該怎么辦呢? 讀這幾句詩,我們分明看見一個衣衫單薄的干瘦老人拄著拐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望著怒吼的秋風把他屋頂的茅草一層又一層地卷了起來,吹過江去,稀里嘩啦地灑在江郊,散落各處。而他對大風破屋的焦灼和怒憤之情,也不能不激起我們心靈上的共鳴。
下五句為第二段,寫 “群童抱茅” 的感嘆。這是對第一段的發展,也是對第一段的補充。
遠處、高處、低處的茅草無法收回,那是不是還有落在附近平地上可以收回的呢? 有的,然而卻被南村來的 “群童” 抱跑了。全段以 “群童欺我老無力” 為著眼點。如果不是 “我老無力”,而是正當壯年有氣力,自然不會受這樣的欺侮。現在這些頑童竟然敢當著我的面跟強盜一樣的膽大妄為,公開抱起我的茅草往竹林里跑去了。為了表明自己受欺侮的憤懣,杜甫說這些頑童跟盜賊一樣,不過并不是真的給他們加上“盜賊” 的罪名,要告到官府去辦罪。所以杜甫只是無可奈何地呼喊他們不要 “抱”。喊得唇焦舌干不能再喊了,也不起作用,只好回到破屋中依著拐杖長久地嘆息。
細品詩意,詩人如果不是十分窮困,就不會對大風刮走茅草那么心急如焚;群童如果不是十分窮困,也不會不聽招呼地抱走那么些不值錢的茅草。這一二段,實為結尾的伏筆。不因窮困,何至有此! 正因為 “四海窮困” 的現實,才產生 “廣廈萬千庇寒士” 的崇高愿望。
“自嘆息” 一句為前兩段的歸總。詩境是說杜甫一聽到北風狂叫,就擔心蓋得不夠結實的茅屋會發生危險,因而就拄杖出門,直到風吹屋破,茅草無法收回,這才無可奈何地回到家中。“倚杖”,當然又照應了前面的 “老無力”:“自嘆息” 表明這種遭遇只能自己嘆息,未能引起別人的同情和求得官府的幫助,則當時世風的淺薄,就意在言外了。這里一個 “自” 字,用得多么沉重!而“嘆息” 的內容,這里沒有明言。但當杜甫自己在無處安身且得不到幫助時,分明會聯想到處境類似的無數窮人。這為下文埋下了伏筆。
再下八句為第三段,寫 “長夜沾濕” 的苦痛。這是全詩的高潮。
正應了 “屋漏偏遭連夜雨” 的古話。狂風過后,必有大雨。這場大雨把杜甫推向了痛苦的深淵。他先用飽蘸濃墨的大筆渲染出昏暗愁慘的氛圍,從而烘托出自己暗淡愁苦的心境。那密集的雨點即將從昏暗的天穹灑向地面,已在預料之中。氣溫也驟然降下來了。蓋了多年的布被冷得像鐵塊一樣,那不懂事的孩子橫躺豎臥,早把被里子蹬破了。沒有窮困生活體驗的人,是寫不出這些深切感受來的。這樣寫,也是為下兩句屋破雨漏及其后果蓄勢。照理說八月的天氣并不算冷。但由于氣溫驟降,布被破舊,大雨漏得床頭沒有一點干處,又連續不斷地下了一夜,漏了一夜,所以,杜甫感覺特別冷。再下兩句一縱一收。一縱,從眼前的凄涼處境擴展到安史之亂以來的種種痛苦經歷,從風雨飄搖中的破茅屋擴展到戰亂頻仍、殘破不堪的國家; 一收,又回到 “長夜沾濕” 的現實,憂國憂民,加上整夜漏濕,怎能入睡呢? “何由徹” 與前面的 “未斷絕”照應,表明了杜甫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這種心情,又是“床頭屋漏”、“布衾似鐵” 的艱苦處境激發出來的。于是,由個人的痛苦聯想到其他人的類似處境,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過渡到全詩的結尾。
最后六句為第四段,寫憂國憂民的崇高理想。杜甫將自己的困境推己及人,表現了博大的襟懷。怎樣才能蓋得大廈千萬間,庇護天下所有的窮苦百姓,使他們歡天喜地地在風雨中安穩如山! 唉! 眼前何時才能聳現這么多房屋,到那時即使我一家人的陋室破了受凍而死也心甘情愿、感到無限的滿足! 本段前三句前后是七字句,中間用九字句,蟬聯一貫,構成了鏗鏘有力的節奏和奔騰前進的氣勢,貼切地表現了杜甫從痛苦的生活體驗中迸發出來的奔放激情和火熱希望。這種奔放的激情和火熱的希望,吟之不足,繼而“嗚呼” 嘆之。這就是結尾三句: 只要天下的窮人都有了房屋,我自己的房屋破了受凍死都滿足,崇高的思想表現到極至!
全詩重點描述杜甫本身的痛苦,但當我們讀完最后一段時,就知道他不是孤立地、單純地描述他本身的痛苦,而是通過描述他本身的痛苦來表現“天下寒士” 的痛苦,來表現社會的瘡痍、人民的災難。他不僅是為自身的不幸遭遇而嘆息和失眠,而且清醒地大聲疾呼,希望有人出來為千百萬窮人謀福利。這種熾熱的憂國憂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變革黑暗現實的崇高理想,千百年來一直感動著廣大讀者的心靈,并產生著積極的作用。
上一篇:《自河南經亂,關內阻饑,兄弟離散,各在一處.因望月有感,聊書所懷,寄上浮梁大兄、于潛七兄、烏江十五兄,兼示符離及下邽弟妹》唐詩賞析
下一篇:《劉禹錫·蜀先主廟》唐詩賞析,《蜀先主廟》原文與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