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記承天寺夜游》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2,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3。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
庭下如積水空明4,水中藻荇交橫5,蓋竹柏影也。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6。
【注釋】 1本文題目一作“記承天夜游”。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省黃岡縣城南。 2元豐六年:即公元1083年,時作者謫居黃州已有四年。3張懷民:名夢得,清河(今屬河北)人。元豐六年貶謫黃州,寓居承天寺。 4積水空明:形容月色布滿庭院,如同積水一般清澈透明。5藻:水藻,一種水生植物。荇(xing姓),荇菜,水草名。 6閑人:當時蘇軾貶為黃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簽署公事,張懷民也貶居黃州,兩人同為賦閑,故稱“閑人”。
【今譯】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我解開衣服準備睡覺,忽然看到月光照進窗戶,便欣喜地起身出行,一時想到沒有可以同樂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去找張懷民。懷民也沒有睡覺,我倆便一道在中堂漫步。
庭院里象積滿了水那樣清澈明亮,似見水中水藻、荇菜交雜在一起,原來那是竹子、柏樹在月光下的陰影。
哪個夜晚沒有月色?哪個地方沒有竹子和柏樹?只不過少有象我倆這樣的閑人罷了。
【集評】 清·儲欣《唐宋十大家全集錄·東坡集錄》卷九:“仙筆也。讀之覺玉宇瓊樓,高寒澄澈。”
【總案】 這篇散文小品記述作者月夜無眠、邀友散步及其所見所感,表現了他在謫居生活中那種恬淡曠達而又抑郁憤懣的復雜心理。全文三段,首段敘事,寫見月色而生游興,遂至承天寺邀友傷月。僅兩個長句,就把這次夜游的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交代得清清楚楚,令人讀之一目了然;同時,在記事中也自然流露出作者與友人夜游賞月的喜悅心情。次段寫景,寥寥三句,以水為喻,十分精彩地描繪了一幅明凈澄澈的月夜圖,實現了充溢整個庭院的融融月色所特有的空間感和動態美,著實令人神往。末段抒情,以“閑人”自嘲,貌似達觀閑適,卻深含悵惘、悲涼之意。作者與友人當時均遭貶謫,“同是天涯淪落人”,胸中郁悶難遣,只有忘情月色,聊以自慰。
本文以清新淡雅的筆調,將敘事、摹景,抒情融為一體。寫來頗具詩情畫意;同時,語言精煉,結構謹嚴,行文暢達,也自成特色。明人王圣俞在《蘇長公小品》中云:“文至東坡真是不須作文,只隨事記錄便是文。”實可謂知人之言,中的之論。
上一篇:李綱《議國是》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下一篇:韓愈《論佛骨表》原文|注釋|賞析|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