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靈運詩《石壁精舍還湖中作》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昏旦變氣候,山水含清暉。清暉能娛人,游子憺忘歸。出谷日尚早,入舟陽已微。林壑斂暝色,云霞收夕霏。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披拂趨南徑,愉悅偃東扉。慮澹物自輕,意愜理無違。寄言攝生客,試用此道推。
這是一篇記游詩,描述自石壁精舍游歸巫湖東軒所見景色和游觀樂趣。創作年代大約在元嘉二年(425),即永嘉辭歸始寧的第三年。前一年開始營建石壁精舍,建經臺,立禪室,列僧房。
頭四句寫石壁精舍山水之美和樂而忘歸。山中氣候多變,晨昏異景,山水在晨曦夕陽的映照下總是清暉蘊含,一片幽靜,使人賞心悅目,流連忘返。“昏旦變氣候,山水含清暉。清暉能娛人,游子憺忘歸。”首句落筆即見山水情韻,二、三兩句頂針連環,詩筆清虛空靈,這里首次以詩的語言提出山水自然可以娛人性情的美學命題。第四句承二、三句而來,因果相關。這四句深得山水真趣,故《靜居緒言》說: 仆嘗一游吳越之山水矣,每當即景延覽之際,‘昏旦變氣候,山水含清暉。清暉能娛人,游子憺忘歸’之時,擊杖而歌,低徊無已。”惟其山水情深,別具只眼,故能深探其奧蘊,依戀不去,因此“出谷日尚早,入舟陽已微。”寫湖中所見晚景:“林壑斂暝色,云霞收夕霏。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從舟中回望樹木蔥籠的壑谷,已是暮色深沉,杳靄朦朧了。天空云霞的光彩逐漸消散于晚霏夕氛之中,詩人的目光從高遠處收攏回來,轉而觀賞湖面近處景色,只見在夕陽余輝中芰荷光色互映,蒲稗柔葉相依,既各具風姿,又都顯現清幽之美。這四句是詩中寫景的主要部分,自遠而近,由山而水,游目于晚景,融情于山水,物我兩諧,充滿詩情畫意。詩人李白對“林壑”、“云霞”兩句尤為激賞含愛,在“頓驚謝康樂,詩興生我衣”之后,竟直取此二句添寫成: “襟前林壑斂暝色,袖上云霞收夕霏。”(《酬殷明佐見贈五云裘歌》)這兩句之所以為李白驚羨,主要在運用“斂”、“收”兩個動詞極為生動。它不但寫出林壑、云霞晚景特征,而且寫出其光色逐漸暗淡、消失的變化過程。加上下面所寫的芰荷互映,蒲稗相依,便渲染出一幅夕陽落照的生動畫面。恬淡幽靜,清美透逸,無聲無語,一如詩人寂靜的心境。接著,詩人以“披拂趨南徑,愉悅偃東扉”兩句,寫舍舟換步沿著南面的小路直抵東軒安歇。“愉悅”兩字,既說明自石壁還歸,飽覽山水,心滿意足,也說明有一種理性的徹悟,故而最后四句歸納出: “慮澹物自輕,意愜理無違,寄言攝生客,試用此道推。”前兩句寫自身悟道,后兩句寫以道悟人。詩人認為,養生之道關鍵在于清思少欲,只要心境淡泊,自足于心,無求于外,則外物自輕,道理自順,人與自然便可達到和諧圓融的境界。希望攝生之客推求此道,得到新的徹悟,進入新的人生境界。
這首詩以游歸為線索,先寫石壁游觀之樂,次寫湖中所見之景,后寫養生悟道,將紀游、興情、悟理融會貫通,絡繹寫來,條理井然。《歷代詩評注讀本》說: “此詩精神,全著意一 ‘還’字,可窺古人顧題不肯疏忽處,然惟大謝獨嚴。”張氏《古詩賞析》說:“前六,先敘石壁之景,游壁之樂,而緊 ‘出谷’ 二句點清竟日,落到還湖。中六,則敘湖中所見晚景,趨徑、偃扉,又透后題。后四,總上兩層,約指其趣,自悟悟人,詠嘆作結。”結尾四句的說理乃是詩人在山水觀覽中的感情升華,他所追求的不僅是感官的愉悅,更注重探求它對人生的真正價值,他所說的“清暉能娛人”包含著深刻的理念,體現著一種新的山水審美觀念,足以與同時代的宗炳所提出的“暢神說”互映共輝。
上一篇:何遜詩《相送》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下一篇:詩歌·李夢陽詩《石將軍戰場歌》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