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璠《河岳英靈集序》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梁昭明太子撰《文選》1,后相效著述者十余家2,成自稱盡善。高德之士3,或未全許。且大同至于天寶4,把筆者近千人,除勢要及賄賂者,中間灼然可尚者5,五分無二,豈得逢詩輒贊,往往盈帙6?蓋身后立節7,當無詭隨8,其應詮揀不精9,玉石相混,致令眾口銷鑠10,為知音所痛。
夫文有神來、氣來、情來,有雅體、野體、鄙體、俗體11。編紀者能審鑒諸體,安詳所來12,方可定其優劣,論其取舍。至如曹、劉詩多直致13,語少切對14,或五字并側15,或十字俱平16,而逸價終存。然挈瓶膚受之流17,責古人不辨宮商,詞句質素,恥相師范。于是攻乎異端,妄為穿鑿,理則不足,言常有余18,都無比興,但貴輕艷。雖滿篋笥19,將何用之?
自蕭氏以還20,尤增矯飾21。武德初22,微波尚在23。貞觀末24,標格漸高。景云中25,頗通遠調。開元十五年后26,聲律風骨始備矣。實由主上惡華好樸,去偽從真,使海內詞人,翕然尊古,有周風雅,再闡今日。
璠雖不佞27,竊嘗好事,常愿刪略群才,贊圣朝之美。爰因退跡28,得遂宿心?;浫?a href="http://www.tenkaichikennel.net/shiji/wangwei/"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王維、王昌齡、儲光羲等二十四人29,皆河岳英靈也。此集即以《河岳英靈》為稱。詩一百七十首,分為上下卷。起甲寅30,終乙酉31。論次于序,以品藻各冠于篇額32。如名不副實,才不合道,縱權壓梁、竇33,終無取焉。
【注釋】 1梁昭明太子:即蕭統。南朝梁武帝長子,武帝天監元年,立為太子,未及即位而卒,謚昭明,世稱昭明太子。 2后相效著述者十余家:指《文選》之后,出現在《河岳英靈集》之前的《詞林》、《文?!?、《小詞林》等十幾種。 3高德之士:德識高超的人。 4大同至于天寶:大同;梁武帝年號,自公元535年至545年。天寶,唐玄宗年號,自公元742年至756年。 5灼然可尚:成就顯著可以效法的。 6豈得逢詩輒贊,往往盈帙:豈可以把看到的詩一一贊賞,纂錄起來便是滿滿的卷帙。 7身后立節:身后,當作身前。立節,謂選家選錄的標準應該謹嚴。 8詭隨:《詩經·大雅·生民》:“無縱詭隨”。這里借作隨聲附和。 9詮揀:選擇。 10眾口銷鑠:《國語·周語》:“眾口鑠金。”鑠,銷熔。眾人的議論可以銷鑠金石,喻其力量之大。 11雅體野體鄙體俗體:后三體基本無甚區別,皆與雅體相對立。 12安詳:《四部叢刊》影明刻本《河岳英靈集》及《文鏡秘府論》俱作委詳,疑誤。 13曹劉詩多直致:直致指質直而言。即鐘嶸《詩品》所稱“曹公古直,”曹丕詩“鄙質如偶語,”劉楨“氣過其文,雕潤恨少”之類。 14語少切對:語,指詩句。切對,指平仄諧和的對句,如沈約《宋書·謝靈運傳》所說:“若前有浮聲,則后須切響。” 15五字并側:側即仄。如曹植《野田黃雀行》:“利劍不在掌?!蔽遄纸詾樨坡?。 16十字俱平:如曹植《美女篇》:“羅衣何飄飄,長裙隨風還?!?17 瓶,語出《左傳》,意即提瓶汲水,所獲甚少。膚受:此指學問上僅得皮毛。 18言常有余:言,指辭。這句謂辭浮于意。19篋笥:指書箱。 20蕭氏:指蕭梁。 21矯飾:指詞藻音律兩方面更加考究。 22武德:唐高祖年號,自公元618年至626年。 23微波:指六朝崇尚詞藻音律的殘余詩風。 24貞觀:唐太宗年號,自公元627至649年。 25景云:唐睿宗年號,自公元710至711年。 26開元:唐玄宗年號,自公元713至741年。 27佞:才能。 28退跡:辭官歸隱。 29粵若:同“曰若”,作語氣助詞,用于句首。 30甲寅:指玄宗開元二年(714)。 31乙酉:玄宗天寶四年(745)。 32品藻各冠于篇額:《河岳英靈集》于每個作家作品之前,各有評語。額,在人面的上部,用以指前。 33權壓梁竇:梁,梁冀。竇,竇憲。二家是東漢的權門貴戚。
【今譯】 梁昭明太子蕭統編選《文選》,后來相效仿編選的有十幾家,都自己夸耀盡善盡美。識見高超的人,大概沒有全部贊同。何況梁武帝大同到唐玄宗天寶年間,操筆寫作的將近千人,除了有權勢的達官貴人和贈財物請別人代寫的,其中有顯著成就可以效法的,不足五分之二。豈可以把看到的詩一一贊賞,纂錄起來便是滿滿的卷帙。生前應該有嚴謹的標準,應當不要隨聲附和。由于選擇不精細,白玉亂石相混雜,致使眾人的議論可以銷鑠金石,使知音的人很痛心。
寫文章有靠神思、有靠氣勢、有靠情感的,有雅體,有野體,有鄙體,有俗體。編選的人能夠審查鑒別不同的體式,推究其根源,才能夠確定它們的優秀和低劣,評論它們而決定采用和舍棄。至如曹操、曹丕父子和劉楨的詩多質直,詩中較少平仄諧和的詩句,有的五字全都是仄聲,有的十個字都是平聲,但他們的價值始終不能泯滅。然而那些知道的甚少和學問上僅得皮毛之流,指責古人不能辨別宮商之音,用詞造句質樸無華,恥于向古人學習。于是追求片面,妄自穿鑿附會,內容雖然不深刻,但常常辭浮于意,都不用比興手法,只崇尚輕靡浮艷。雖然裝滿書箱,又有什么用呢?
自蕭梁王朝以后,特別就詞藻音律進行修飾。唐高祖武德初,六朝崇尚詞藻音律的殘余詩風仍然存在。唐太宗貞觀末年,詩的風格逐漸高朗。唐睿宗景云年間,詩壇流行悠遠深厚的風調。開元十五年以后,聲律和風骨才完備了。的確是由于皇上厭惡浮華,喜歡質樸,拋棄虛偽,追求純真,使海內的詩人,一齊尊崇古詩的傳統,周代的風雅比興傳統,在今天再次發揚光大。
我雖然沒有才能,但一直好事,常常愿刪棄選擇眾多的人才,稱贊圣明朝廷的美好。正趕上我棄官歸隱,能夠滿足我多年的愿望。王維、王昌齡、儲光羲等二十四人,他們都是河岳的英靈,這個選集就以《河岳英靈》命名。共選詩一百七十首,分為上下卷。起于玄宗開元二年,終于玄宗天寶四載。序后有論,每個作家作品之前各有評語。假如名聲和實際不符,詩才不符合選錄標準的,即使他們權勢超過梁冀、竇憲,終究不加以選錄。
【總案】 齊梁以后,中國的聲律理論逐漸完備,對于詩歌語言的提煉和律詩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促進作用。但是流風所致,卻形成了追求形式的詩歌創作傾向。初唐以來,逐漸興起了反對齊梁詩風的高潮。殷璠的《河岳英靈集》就是有意以選集的形式倡導剛健質樸詩風的一種努力。
在這篇序言中。作者簡要回顧了選集產生及發展的歷史后,闡述了自己的詩歌主張,論述了詩歌的內容(理)和形式(言)并重的問題以及評價作品的標準。他認為作品不可偏重形式,所以理不足而言有余,無比興而貴輕艷的詩篇,是沒有什么價值的,然而,作者并沒有否定形式的重要性,他既批判單純追求聲律詞藻的形式主義詩風,又肯定了開元以來在“去偽存真”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聲律、風骨兩者兼備的新詩風。
《河岳英靈集》是唐人編的唐詩選本中最早最好的選本,它序言中的文學觀點,它的選錄標準,以及對每首詩的品評,對后世都有深遠的影響。
這篇文章,說理布局,層層深入,中心突出。表達多作史的考察,鑒賞多作對比立論。散中有駢,鏗鏘有力。
上一篇:蘇舜欽《滄浪亭記》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下一篇:王安石《游褒禪山記》原文|注釋|賞析|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