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風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張若虛(約公元660—720之間),揚州人,曾任兗州兵曹,唐中宗神龍年間與賀知章、張旭、包融等,以吳越文士揚名于京都,后號稱“吳中四士”, 《全唐詩》收存詩二首。
《春江花月夜》是樂府《清商曲·吳聲歌》舊題,一般都在詩中寫到春、江、花、月、夜等幾個題材方面,但大多停留在文字表面,內容空泛,缺乏具體思想感情,更少形象的個性,所以向無名篇。張若虛的這首詩卻完全不同,他不僅寫了春江月夜的迷人景色,更在這景色氛圍中抒寫和渲染了民間的離別相思的愁苦,把游子的人生感慨,和思婦的春閨寂寞,表現得有情有態,真實可感。在詩中,春江花月夜是一個自然整體,詩人以形象的語言描繪了它們的具體狀貌,可謂色調艷麗,但與齊梁格調不同之處是,本詩中始終是景為情設,情景交融,與那種單純的嘲風雪、弄花草,空存綺麗、失盡神情的形式主義作品,并非一格。
這首詩一開始就有一個具有真情實感的人,生活感受在一個特定的環境之中,看海潮推出的明月,春江涌來的潮水,夜空飛卷的流霜,不禁遐思漫想,這萬古長存的江流月照,與代代更迭的人生相比,更感到青春可貴,人生易老。詩中間有四句是過渡結構,從“白云一片……”到“何處相思明月樓”,它把詩人望春江月夜的深沉感受,與扁舟游子、閨樓思婦的離愁別恨,自然而然地聯系在一起,因此,當詩中出現以思婦的行動、表情、愿望、期待為表現中心的大段內容時,讀者一點也不覺得突然,完全能隨意宛轉,進人情境。從“可憐樓上月徘徊”直到全詩結束,是本詩第三部分。這是以細致筆觸描繪閨樓玉戶、抒發濃意深情的重要段落,這里有深遠、靜謐的意境,有纏綿、委婉的情懷,詩行雖盡,余味猶存。這首詩清麗婉暢,優美自然,雖然其中流露了一些想望難遂的悵惘,但總體上堪稱為一首高超的抒情詩。
這首詩寫春、江、花、月、夜,顯示了突出的完整和諧美。一般詩家寫這些內容,很容易平分境界,有景無情,失于單調、呆板,引不起人們的美感。張若虛的高妙之處是,他把外在的這些對象,化成了一種審美的整體,以情制景,使物情化,由此達到了創造完整和諧美的藝術境界。從詩意發展跡象中,我們可以看出,詩中是以人的各種感受為出發點,把一切外物圈劃在春夜的氛圍中,以江、花、月的具體運動著的物象,充盈這春夜的構成,以物象引發特定環境中的人情,又以人的特有心情去應物斯感,最后完成一個詩人在春江花月夜中的一種濃重得不堪承受的借景抒懷。
春天,是時間范疇的節序;夜晚是環繞存在的空間。它們的存在是以物象為標志的,其中江、花、月,是基本的、最有代表性的維系條件,所以,無花之春,無月之夜,是沒有氣韻的,詩中把它們與浩浩蕩蕩的大江結為一體,載月流花,運生不已,又讓月光籠照一切,麗水明花,搖情附樹,以致江月充滿詩中,聯系古今久遠,貫通廣闊空間,使詩的意境宏廓,卻又無絲毫空泛之跡。
由于描寫中確立了春夜的節序環境,這就給詩中的一切物象,其中也包括詩中之人,人心之情,都染上了特有的濃重色調。江、花、月,都是春夜里的江、花、月。江潮水連海平,明月滟滟隨波,江流宛繞芳甸,月照花林似霰,等等,無不是春夜特有的典型景色。這就使得境中之人,只有被這特有的景色包圍,感染,去因之而想望,思索,發春江花月夜之感,而使春江花月夜的色調更濃。這就是詩人的對象化的物象,化生出了對象化的詩中人物。我們見到的詩中獨立江岸的探尋江月人生,年年代代的望月人,還有那月夜扁舟中的游子,明月樓鏡前的思婦,甚至還有那月空中載光飛走的鴻雁,江流里躍水留文的魚龍,無不是為這春江花月夜之相召以感,相引而動。
詩中用江流潮起,花開花謝,月升月落,寫了春來春去,夜始夜終,江、花、月,好象春夜的童話舞臺上三個迷人的精靈,成了詩化的關情的角色,讀后好象做了一場春天長夜的美夢,不過,與平時春夢不同的是,醒后還有張若虛《春江花月夜》在我們的眼底手邊。
這首詩的音韻回環圓轉,極其流暢婉妙,為詩人豐富靈動的情思插上了聲籟的翅膀,使人們在領略春江花月夜美景的同時,又聆聽了一支久久縈回于心中的樂曲。
上一篇:張先《一叢花》詩意|閱讀答案
下一篇:晏幾道《臨江仙》詩意|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