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湯顯祖傳奇《牡丹亭》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閨塾
(末上)吟余改抹前春句,飯后尋思午晌茶。蟻上案頭沿硯水,蜂穿窗眼咂瓶花。我陳最良杜衙設帳,杜小姐家傳毛詩,極承老夫人管待。今日早膳已過,我且把毛注潛玩一遍。(念介)“關關睢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好者好也,逑者逑也。(看介)這早晚了,還不見女學生進館,卻也嬌養的兇;待我敲三聲云板。(敲云板介)春香,請小姐解書。
【繞池游】(旦引貼捧書上)素妝才罷,緩步書堂下。對凈幾明窗瀟灑。(貼)昔氏賢文,把人禁殺。恁時節則好教鸚哥喚茶。
(見介)(旦)先生萬福。(貼)先生少怪。(末)凡為女子,雞初鳴,咸盥、漱、櫛、笄,問安于父母;日出之后,各供其事。如今女學生以讀書為事,須要早起。(旦)以后不敢了。(貼)知道了。今夜不睡,三更時分,請先生上書。(末)昨日上的毛詩,可溫習?(旦)溫習了,則待講解。(末)你念來。(旦念書介)“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末)聽講:“關關雎鳩”,雎鳩是個鳥;關關,鳥聲也。(貼)怎樣聲兒?(末作鳩聲)(貼學鳩聲諢介)(末)此鳥性喜幽靜,在河之洲。(貼)是了。不是昨日是前日,不是今年是去年,俺衙內關著個斑鳩兒,被小姐放去,一去去在何知州家。(末)胡說,這是興。(貼)興個甚的那? (末)興者起也,起那下頭。窈窕淑女,是幽閑女子,有那等君子好好的來求他。(貼)為甚好好的求他?(末)多嘴哩。(旦)師父,依注解書,學生自會。但把《詩經》大意,敷演一番。
【掉角兒】(末)論六經,《詩經》最葩,閨門內許多風雅。有指證,姜嫄產哇;不嫉妒,后妃賢達。更有那詠雞鳴,傷燕羽,泣江皋,思漢廣,洗凈鉛華。有風有化,宜室宜家。(旦)這經文偌多?(末)“《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沒多些,只“無邪”兩字,付與兒家。
書講了。春香,取文房四寶來模字。(貼下取上)紙、墨、筆、硯在此。(末)這甚么墨? (旦)丫頭錯拿了,這是螺子黛,畫眉的。(末)這甚么筆? (旦作笑介)這便是畫眉細筆。(末)俺從不曾見。拿去,拿去! 這是甚么紙? (旦)薛濤箋。(末)拿去,拿去。只拿那蔡倫造的來。這是甚么硯? 是一個? 是兩個? (旦)鴛鴦硯。(末)許多眼? (旦)淚眼。(末)哭甚么子? 一發換了來。(貼背介)好個標老兒! 待換去。(下換上)這可好? (末看介)著。(旦)學生自會臨書。春香還勞把筆。(末)看你臨。(旦寫字介)(末看驚介)我從不曾見這樣好字。這甚么格? (旦)是衛夫人傳下美女簪花之格。(貼)待俺寫個奴婢學夫人。(旦)還早哩。(貼)先生,學生領出恭牌。(下)(旦)敢問師母尊年? (末)目下平頭六十。(旦)學生待繡對鞋兒上壽,請個樣兒。(末)生受了,依《孟子》上樣兒,做個不知足而為屨罷了。(旦)還不見春香來。(末)要喚他么? (末叫三度介)(貼上)害淋的。(旦作惱介)劣丫頭那里來? (貼笑介)溺尿去來。原來有座大花園,花明柳綠,好耍子哩。(末)哎也,不攻書,花園去。待俺取荊條來。(貼)荊條做甚么?
【前腔】女郎行,那里應文科判衙?止不過識字兒書涂嫩鴉。(起介)(末)古人讀書,有囊螢的,趁月亮的。(貼)待映月,耀蟾蜍眼花,待囊螢,把蟲蟻兒活支煞。(末)懸梁刺股呢?(貼)比似你懸了梁,損頭發;刺了股,添疤痆。有甚光華!(內叫賣花介)(貼)小姐,你聽一聲聲賣花,把讀書聲差。(末)又引逗小姐哩。待俺當真打一下。(末作打介)(貼閃介)你待打,打這哇哇,桃李門墻,險把負荊人唬煞。
(貼搶荊條投地介)(旦)死丫頭,唐突了師父,快跪下。(貼跪介)(旦)師父看她初犯,容學生責認一遭兒。
【前腔】手不許把秋千索拿,腳不許把花園路踏。(貼)則瞧罷。(旦)還嘴,這招風嘴,把香頭來綽疤;招花眼,把繡針兒簽瞎。(貼)瞎了中甚用?(旦)則要你守硯臺,跟書案,伴詩云,陪子曰,沒的爭差。(貼)爭差些罷。(旦挦貼發介)則問你幾絲兒頭發,幾條背花?敢也怕些些,夫人堂上那些家法。
(貼)再不敢了。(旦)可知道? (末)也罷,松這一遭兒。起來。(貼起介)
【尾聲】(末)女弟子則爭個不求聞達,和男學生一般兒教法。你們工課完了,方可回衙。咱和公相陪話去。(合)怎辜負的這一弄明窗新絳紗。(末下)。
(貼作背后指末罵介)村老牛,癡老狗! 一些趣也不知。(旦作扯介)死丫頭,“一日為師,終身為父”,他打不的你?俺且問你: 那花園在那里? (貼做不說)(旦做笑問介)(貼指介)兀那不是! (旦)可有什么景致? (貼)景致么? 有亭臺六七座,秋千一兩架。繞的流觴曲水,面著太湖山石。名花異草,委實華麗。(旦)原來有這等一個所在,且回衙去。
也曾飛絮謝家庭,欲化西園蝶未成。
無限春愁莫相問,綠陰終借暫時行。
湯顯祖(1550—1616),字義仍,號若士、海若,別署清遠道人。臨川(今江西省臨川縣)人。少年好學,博覽群書,萬歷進士,官南京太常寺博士、禮部主事等。因其廉潔自好,不肯討好上司,后辭官回鄉,從事創作。反對前后七子的復古主義,主張抒寫性靈。是明代杰出的戲劇大師,著有《牡丹亭》、《紫釵記》、《邯鄲記》和《南柯記》,合稱“臨川四夢”。
《閨塾》選自《牡丹亭》第七出,舞臺演出一般稱為《春香鬧學》,是一出長期盛行于戲曲舞臺的名劇。這出戲的結構布局,可以分為三個部分: 讀書,臨書,鬧學問園。劇中有三個角色: 陳最良、杜麗娘、春香。
第一部分從開端至“付與兒家”,寫杜麗娘入學館讀書,陳最良講授《毛詩》。
杜麗娘“生于宦族,長于名門”,是南安太守杜寶的獨女。恪守封建禮教的杜寶,考慮到女兒“年已及笄”,而“古今賢淑”又都“多曉詩書”。為了女兒“他日嫁一書生,不枉了談吐相稱”,“到了人家,知書知禮,父母光輝”(第三出《訓女》),他延請了一個“年可六旬”的迂腐老儒陳最良來教育女兒,命春香伴讀。在他看來,“《詩經》開首便是后妃之德”(第五出《延師》),用來教育女兒最為適合。于是,他就要陳最良為他女兒講授《毛詩》。《閨塾》就是從陳最良在杜衙設帳講授《毛詩》開始。
陳最良一出場念了四句定場詩,接著在學館里把《毛詩》“潛玩一遍”,搖頭晃腦地念起《關雎》來。迂儒情狀,已露端倪。當他念完《關雎》還不見女學生到來,就敲起云板,催促杜麗娘前來解書。
杜麗娘上場唱了一支[繞池游]的曲子。在這支曲子里,“昔氏賢文,把人禁殺。恁時節則好教鸚哥喚茶”幾句曲文,流露了杜麗娘對封建禮教的不滿,不愿受封建教誨的束縛,留戀閨中那自在的“鸚哥喚茶”的生活。當杜麗娘向陳最良行禮請安后,陳最良對她進行了一大套封建女德的說教,要她“讀書為事,須要早起”。杜麗娘聆聽教誨,表示以后上學不敢遲到。這時春香插了句“今夜不睡,三更時分,請先生上書”,對陳最良的訓誨,表示不滿,其個性已開始顯露。
接下去陳最良對《詩經》首篇《關雎》前四句“依注解書”,這其間春香插科打諢,開始鬧學。就在這插科鬧學的喜劇氣氛中,陳最良的迂腐酸氣被刻畫得入木三分,春香活潑調皮有些放肆的性格也生動地展現出來了。有了春香的插科打諢,舞臺活躍了,觀眾被吸引得興味盎然。如果沒有春香的插科打諢,讓陳最良呆板單調地“依注解書”,舞臺就會死氣沉沉,觀眾則感到沉悶厭煩。但是,春香的這些插科打諢,絕不是庸俗地為博取觀眾一笑的生硬插入,而是戲劇情節的發展和人物性格的展開所必不可少的有機組成部分。
再接下去是杜麗娘要求陳最良把《詩經》大意敷衍一番,陳最良就根據杜寶所說“《詩經》開首便是后妃之德”的精神,依據朱注,緊扣后妃賢達,女子美德,夫婦和順的內容,敷衍《詩經》大意,并以孔子所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思無邪”,總括全書。[掉角兒]一曲,對表現腐儒陳最良講授《詩經》宣揚封建禮教。是不可缺少的,但也不宜太長。此曲適可而止,恰到好處,第一部分“讀書”,至此結束。
第二部分從“書講了”至“荊條做甚么”,寫杜麗娘臨書,春香偷入花園。
閨塾中讀書之外就是臨書,而要通過臨書表現劇中人物是很困難的。作者從臨書所需文房四寶下筆,讓春香取來螺子黛墨、畫眉細筆、薛濤箋、鴛鴦硯。這是閨中畫眉之物,春香取出這些,許是故意調皮,而陳最良不知這些是何物。當他知道都是畫眉器物之后,即令春香“拿去,拿去”,要她把通常用的文房四寶“一發換了來”。這一情節,既表現了陳最良的酸腐,又表現了春香的故意取鬧。接著杜麗娘臨寫“衛夫人美女簪花之格”,春香說:“待俺寫個奴婢學夫人”,杜麗娘竟當著師父、春香之面打趣說道:“還早呢!”這“還早呢”三字,把杜麗娘內心深處的微妙感情透露了出來。
杜麗娘臨書后提出要為師母繡對鞋兒上壽,這很符合杜麗娘的出身、教養,表現作為名門閨秀的杜麗娘對老師的尊敬。而陳最良此時卻拉長了嗓子說道:“依《孟子》上樣兒,做個不知足而為屨罷了!”真是迂酸得令人噴飯。
就在杜麗娘提出要為師母繡對鞋兒上壽寺,春香借出恭偷游花園。當她被叫回書房后,毫無顧忌地逗引杜麗娘說:“原來有座大花園,花明柳綠,好耍子哩!”春香的這番話,惹得陳最良生氣,要取荊條責打她,但杜麗娘卻把這話深記心中。這一情節,引起下文,把春香鬧學推向高潮。
第三部分從“女郎行”至結尾,寫春香鬧學,杜麗娘問園。
[前腔]([掉角兒])一曲曲文,系春香針對陳最良的訓斥所唱。春香對陳最良毫不畏懼,有話直說,敢于針鋒相對地頂撞,鬧起學來。陳最良訓責她“不攻書,去花園”,要打她。她說女兒家讀書也不是為了應考做官,坐堂辦事,只不過要識幾個字,你不必這樣嚴加管束。陳最良列舉古人刻苦攻讀事例,她說囊螢映雪,懸梁刺股,自找苦吃,有甚光華! 不僅如此,當聽到書館外有賣花聲時,她又逗引杜麗娘去聽。這時陳最良非常惱怒,真的拿了荊條要打她。春香竟然搶了陳最良的荊條,扔在地上,大鬧其學。
在春香與陳最良發生沖突時,杜麗娘對春香竟然敢于沖撞老師認為這是很大的過錯。但是,她對春香所說的一些話,心中是同意的。在這種矛盾心理下,她假裝惱怒,令春香跪下,嚴加責備,要她“手不許把秋千索拿,腳不許把花園路踏……則要你守硯臺,跟書案,伴詩云,陪子曰,沒的爭差”。否則,“則問你幾絲兒頭發,幾條背花?敢也怕些些,夫人堂上那些家法。”但是,就在狠狠訓斥春香時,她又代春香向老師求情:“師父看他初犯,容學生責認一遭兒。”她用對春香的嚴厲訓責解決了春香與陳最良的矛盾沖突,平息了陳最良的惱怒。當陳最良離開學館去和杜寶陪話,春香在背后罵陳最良時,她一面制止春香,一面把剛才深記心中的“花明柳綠”的“大花園”提出來問春香:“俺且問你: 那花園在那里?”春香因剛被杜麗娘斥責有些生氣,不肯說出,這時杜麗娘便笑著追問。這笑,既是杜麗娘在笑春香不明白她斥責的用心,也是杜麗娘為消除春香誤解的陪笑。當春香說出花園去處時,她又進一步追問園中景致。春香對她把園中景致描繪了一番:“有亭臺六七座,秋千一兩架。繞的流觴曲水,面著太湖山石。名花異草,委實華麗。”杜麗娘聽了這番描繪以后,雖然只說了一句“原來有這等一個所在”,但蘊藏于心的春情已動,決定要到園中一游。杜府的這座花園,年已及笄的杜麗娘竟不知其存在,封建禮教對女子的禁錮已到了這種地步。但是,杜麗娘一經決定游園,這種禁錮也就隨著被沖破了。
綜觀《閨塾》,我們可以看出,這出戲結構完整,有開端,有發展,有高潮,有收場;人物形象鮮明。作者嘲諷了維護和宣揚封建禮教的迂腐老儒陳最良,描述了深受封建禮教束縛的青春少女杜麗娘春情萌發過程,刻畫了丫環春香敢于反對封建禮教的活潑、爽朗、調皮而又有些放肆的性格。這出戲既可以單獨成篇,也是《牡丹亭》第十出《驚夢》的先導,杜麗娘游園驚夢,因夢生情,因情而死,死而復生的情節,就是由此展開的。
上一篇:詩歌·錢大昕詩《漂母祠》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下一篇:詩歌·高啟詩《牧牛詞》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