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舜欽《滄浪亭記》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予以罪廢1,無所歸。扁舟南游2,旅于吳中3,始僦舍以處4。時盛夏蒸燠5,土居皆褊狹6,不能出氣。思得高爽虛辟之地7,以舒所懷8,不可得也。
一日過郡學9,東顧草樹郁然,崇阜廣水10,不類乎城中。并水得微徑于雜花修竹之間11。東趨數百步,有棄地,縱廣合五、六十尋12,三向皆水也。杠之南13,其地益闊,旁無民居,左右皆林木相虧蔽14。訪諸舊老,云:“錢氏有國15,近戚孫承佑之池館也16。”坳隆勝勢17,遺意尚存18。予愛而徘徊,遂以錢四萬得之,構亭北碕19,號“滄浪”焉。前竹后水,水之陽又竹無窮極20。澄川翠干21,光影會合于軒戶之間22,尤與風月為相宜。
予時榜小舟23。,幅巾以往24,至則灑然忘其歸25。觴而浩歌26,踞而仰嘯27,野老不至,魚鳥共樂。形骸既適則神不煩28,觀聽無邪則道以明29。返思向之汩汩榮辱之場,日與錙銖利害相磨戛30,隔此真趣31,不亦鄙哉!
噫!人固動物耳32。情橫于內而性伏33,必外寓于物而后遣34。寓久則溺35,以為當然36;非勝是而易之37,則悲而不開38。惟仕宦溺人為至深39。古之才哲君子40,有一失而至于死者多矣41;是未知所以自勝之道42。予既廢而獲斯境,安于沖曠43,不與眾驅44;因之復能乎內外失得之原45,沃然有得46,笑閔萬古47。尚未能忘其所寓48, 自用是以為勝焉49。
【注釋】 1予以罪廢:據《宋史·蘇舜欽傳》,蘇舜欽是范仲淹推薦入朝的,又是宰相杜衍的女婿,而且積極參與范仲淹、富弼、杜衍等的“慶歷新政”。新政的推行,觸犯了舊權貴們的既得利益,遭到大臣呂夷簡等人的反對。慶歷四年(1044)十一月,蘇舜欽以“監主自盜”論罪,削職為民。2扁(pian偏)舟:小船。 3吳中:指今江蘇省蘇州市,春秋時是吳國都城,故有此稱。 4僦(jiu就)舍:租憑房舍。 5蒸燠(yu域):暑濕悶熱。 6褊(bian扁):狹小。 7高爽:高亢清爽。虛辟:空曠開闊。 8所懷:指所懷的郁悶。 9郡學:蘇州的官立學校。舊址在今蘇州市南,滄浪亭在它的東面。 10崇阜:高山。 11并(bang傍)水:沿水而行。《漢書·武帝紀》顏師古注:“‘并’,讀曰‘傍’;傍,依也。”此“并”為“傍”的假借字。 12縱:直長。廣:橫長,廣度。尋:古代計算長度的量詞,八尺為尋。 13杠(gang):小橋。 14相虧蔽:交相掩蔽。 15錢氏有國:五代時,錢镠(liu流)建立吳越國,轄境相當今浙江省和江蘇省的東南部。 16近戚孫承佑:最后一個吳越國王錢俶(錢镠的孫子)納孫承佑女兄為妃,故稱近戚。 17坳(ao傲):低洼。隆:凸起,高處。勝勢:佳勝、優美的形勢。 18遺意:指原來池館建筑的意趣。 19碕(qi其):曲折的堤岸。 20陽:水的北面或山的南面。 21翠干:翠綠的竹干。 22軒:窗。 23榜(bang傍):搖船的木槳。這里用作動詞,劃船。 24幅巾:古代男子用絹一幅束頭發,代替帽子。這里表示閑散、儒雅的裝束。 25灑然:瀟灑,灑脫,不拘謹。 26觴:飲酒。浩歌:高歌。 27踞(ju句):蹲坐。28形骸(hai孩):軀體。 29道:事理。 30汩汩(gu古).:急流貌,這里形容緊張急迫。 錙銖(zizhu姿朱):古代重量單位,六銖為錙,二十四銖為兩。這里比喻極其輕微。磨戛(jia頰):磨擦沖撞,比喻勾心斗角。 31真趣:山水之美的真趣味。 32動物:受外物的影響而感動于心。 33情:指人的喜、怒、哀、樂等心理表現。性:指人的自然質性,即人的天性。 34物:客觀事物,指仕宦榮辱、山水魚鳥等。35溺,沉迷。 36當然:應當這樣。 37勝是而易之:找到能勝過它的事物去代替它;克服現狀而予以改變。 38開:排解。 39惟仕宦溺人為至深:只有當官這件事容易使人沉迷得最深。 40才哲:猶才智。41有一失:有這一失誤,指陷入名利場中。 42自勝:戰勝自己的私欲。 43沖曠:沖淡曠遠的心情、心境。 44不與眾驅:不跟眾人一起追逐名利。 45內:指性。外:指情寓于物。 46沃然:怡然自得的心情。 47閔:同“憫”,悲憫。 48所寓:所以寓情之物,指滄浪亭。 49自:因。
【今譯】 我因獲罪而被罷去官職,沒有可以安身之處,就坐著小船南游,作客于吳中時,才租了房屋定居下來。時當盛夏,天氣悶熱,本地人的住所又都狹小,熱氣不能散發。我很想得到一個高朗清爽、空曠開闊的地方,來舒散郁悶的心情,卻怎么也得不到。
一天,經過蘇州府學宮,向東望去,草木郁郁蔥蔥,山高河闊,和城內的景象大不相同。沿水而行,發現一條小路蜿蜒于雜花修竹之間。向東走數百步,有塊荒地,縱橫合計五六十尋,三面靠著水。小橋的南面,地勢更為開闊,旁邊沒有人居住,左右兩側都被樹木交相掩蔽。我訪問了久住這里的老人,他們說:“這兒曾是錢王近親孫承佑的池館。”望將過去,地勢高低錯·落,非常優美,原來建筑的意趣還依稀可見。我很喜愛這里的環境,徘徊不忍離去,就花了四萬錢買下這塊棄地,在北邊的曲岸上建造起亭臺,取名為“滄浪”。亭前有竹林,亭后有溪水,水的北面又是一片無邊無際的竹海。清澈的流水,翠綠的竹干,水竹光影交映于窗戶之間,配合上清風明月,就更為幽靜可愛。
我時常駕著小船,束著絹巾到滄浪亭去,一到亭中就感到逍遙自在,流連忘返。或飲酒而放聲高歌,或蹲坐而仰天長嘯,連鄉野間的老人也不見行蹤,只有自己與魚鳥一起共享大自然的樂趣。身體既然感到舒適,心情就不覺得煩惱;所見所聞純正無邪,事理因而得以彰明。回想從前汲汲于浮沉得失的官場,天天為了微小的利害而與人磨擦沖撞,反而與這美好山水的真趣味相隔絕,豈不是太庸俗了嗎!
唉!人本是感于外物而后動心的;情欲潛伏于內心,它一定要寄托于外物才會舒暢。寄托久了,沉迷其中而習以為常,反而把不正當的生活認為是理所當然的;如果對此不加克服而予以改變,人就會因此而陷入悲哀而無法得到排解。世間只有當官這件事容易使人沉迷得最深,古代的才智之士,因為有此一失而憂悶致死的,真是多極了;這都是因為他們不知道用什么辦法來克制自己的私欲。我在免官之后找到了這一佳境,自當安于沖淡曠遠的心懷,不與眾人一起去追名逐利;因此,又能對人生內外得失的原因,有了透徹的領悟,對古往今來爭名奪利的人,感到既可笑又可憐。我所以未能完全忘懷寄情于外物,是因為拿它作為主宰自己的一種力量啊!
【總案】 蘇舜欽于宋仁宗慶歷四年(1044)被劾免官,流寓蘇州,本文是他在蘇州建成滄浪亭后所寫。《孟子·離婁上》載《孺子歌》云:“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以“滄浪”名亭,寓有政治污濁則隱退閑居之意。全文共四段。第一段敘作者謫居吳中,突出其當時處境的惡劣,為構筑滄浪亭設下了伏線。第二段敘述自己興筑滄浪亭的首末經過。“前竹后水”數句,寫亭子周圍的優美景色,歷歷如繪,雖寥寥短幅,卻畫意無窮。第三段描寫作者隨時來滄浪亭游賞的歡愉心情,以飽蘸詩情之筆,極寫“魚鳥共樂”、灑然忘歸的生活樂趣,展現了一個與惡濁的官場截然相反的美好境界。由此生發出“形骸既適”一段抒情性的議論,深深體味到“真趣”之足貴與官場之可鄙,一種悔悟和慶幸之感溢于言外。末一段從個人的仕宦經歷,認識到“惟仕宦溺人為至深”,表示要在大自然美景的陶冶中克服個人的私欲,消除心情的苦悶。文章有意學習唐代柳宗元永州游記的格調,把敘事、寫景、抒情、議論融為一體,由事入景,由景生情,由情化理,敘事首尾完整,情感鮮明,議論透辟。同時,作者又采取移步換形的手法,按照作者的行蹤來寫滄浪亭的位置和景物,使讀者宛如親歷其境,仿佛跟著作者一起去尋幽探勝,這也是柳宗元山水記所慣用的手法。
上一篇:白居易《江州司馬廳記》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下一篇:殷璠《河岳英靈集序》原文|注釋|賞析|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