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
野水參差落漲痕,疏林欹倒出霜根。
扁舟一棹歸何處?家在江南黃葉村。
這首題畫詩作于元祐二年(1087),時詩人在京任翰林學士。元祐初年,詩人作了不少題畫詩,較著名的有《虢國夫人夜游圖》、《次韻子由書李伯時所藏韓幹馬》、《郭熙畫秋山平遠》、《書王定國所藏煙江疊嶂圖》等,這,也是較有名的一首。蘇軾生在酷愛畫的家庭,在《四菩薩閣記》中他曾說過: “始吾先君(蘇洵)于物無所好……顧嘗嗜畫……雖為布衣,而致畫與公卿等。”由此可見,他與畫早就結下了不解之緣。蘇軾平生與不少畫家有過交往,“胸有成竹”的畫竹名家文與可(同)是他的表兄;著名人物畫家李公麟(伯時)、山水畫家王詵(晉卿)、書畫名家米芾是他的好友;與郭熙、李迪等也常相接。因此,他不僅能畫,也知畫,對畫有不少獨到的見解。
中國的詩與畫雖不屬于同一藝術門類,但兩者頗有相通之處,很早就發生了密切的關系,題畫詩可說源遠流長。唐代的王維,不僅工詩,也善畫,曾自道: “夙世謬詞客,前身應畫師。”蘇軾對他的詩和畫贊賞備至,說: “味王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王摩詰之畫,畫中有詩。”但王維并未留下題畫詩。據王士禎《蠶尾集》說: “六朝以來,題畫詩絕罕見。盛唐如李白輩,間一為之……杜子美創始為畫松、畫馬、畫鷹、畫山水諸大篇,搜奇抉奧,筆補造化……子美創始之功偉矣。”認為題畫詩的真正創始者是杜甫。沈德潛也說,“唐以前未見題畫詩,開此體者,老杜也。”其實,六朝已出現了不少題詠畫扇、畫屏的詩作,至唐代,則進入了更加完美的階段。但唐代的題畫詩是與畫各自別行、兩不相涉的;至北宋時代,題畫詩也只寫在畫卷的后部或前面,不題在畫面上。把詩直接題在畫面的空白處,作為畫的構圖的一部分,大約是由宋徽宗(趙佶)開始的。到了元代,經趙孟頫(子昂)等人提倡,遂蔚然成風。蘇軾的題畫詩尚屬于前一種。
此題畫詩原有三首,現存二首,這是其中的第一首。據鄧椿(公壽)在《畫繼》(卷四)中說: “李世南,字唐臣,安肅(今河北徐水)人……嘗與晁無咎同試諸生,無咎有求橫幅長篇,又有題扇詩,蓋長于山水也。東坡亦嘗題其秋景平遠云云。”接著又說;“予嘗見其(指李世南)孫皓云:此圖本寒林嶂,分作兩軸。前三幅盡寒林,東坡所以有‘龍蛇姿’之句,后三幅盡平遠,所以有“家在江南黃葉村”之句。其實一景而坡作兩意。”在這一首詩中,詩人不僅再現了畫中的景物,描述了畫的意境;而且不為原畫所囿,借畫以寄意,抒發了自己的情志。即如沈德潛所說的,“其法全在不粘畫上發論”。第一、二句,詩人依據畫面的形象,勾勒出深秋時節荒灘水涯、林木凋殘的景象。“野水”,應該是一條遠離村莊的,而且是傍山的河流。由于秋深水落,這條河里的水已淺得多了,河床上舊日水漲時淹沒過的地方,現在還留下或高或低的印跡;岸邊的樹木已經木葉盡落,曾被大水沖倒的樹,雪白的根裸露在外面。這兩句寫出了秋天的一派蕭森氣象,可謂秋意滿紙。后二句是點睛之筆,把整幅畫都寫活了:野水中有一只小船,舟人正鼓棹向自己家的黃葉村搖去。第三句中的“扁舟”,《畫繼》作“浩歌”,且說: “‘浩歌’字,雕本皆以為‘扁舟’,其實畫一舟子,張頤鼓枻,作浩歌之態,今作‘扁舟’,甚無謂也。”但是清代紀昀卻說: “如不出‘扁舟’字,則‘浩歌’一曲茫然無著,不見定是鼓枻。此必后來改定,不得執墨跡駁之。”近人高步瀛也說: “扁舟字勝,鄧公壽說似泥。”看來,紀、高二人的意見更有道理。假若這二字確如紀昀所說,是由蘇軾自己改定的話,那么這一改,不僅突出了這一棹扁舟在表現原畫意境上的重要地位,而且也大大拓寬了詩的意境,是詩人通過對畫的摹形繪狀以托興寄情的重要一筆。這一句實為全詩的主旨所在,不妨說,它反映了蘇軾當時復雜而矛盾的心態。讀此句,我們會很容易聯想到詩人在《前赤壁賦》中所寫的“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糜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尊以相屬”等句子,甚至會想到唐代李白“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等句。蘇軾早就“奮厲有當世志”,但是進入仕途后,卻屢遭當權者的排擠、打擊,后來又卷入黨爭的漩渦而無法自拔,一生官場蹭蹬。由于他經歷著十分坎坷的生活道路,所以他的思想中積極入世的因素固然一直占著主導的地位,而佛老思想卻也始終存在著。特別是當政治上不得意時,避開是非、保全自己的種種想法就自然而然地產生了。詩人寫作此詩,已經五十多歲,這時他雖然仍思有所作為,但銳志已不及當年。當時宋神宗已死,宋哲宗繼位,司馬光秉政,決定廢除新法,開始“元祐更化”。蘇軾對王安石之變法一向持批評態度,認為“求治太急”,且“顛倒失序”,必難成功;但他對全盤否定新法的做法卻不同意。當時朝中議論紛紛,他與司馬光等曾發生過激烈的爭論。但他的意見并未被采納,而且正由于此,他還受到一些人的無情攻擊。自己志不得申,且平添了許多煩惱,思想上的消極因素又抬頭了,請求外調,不許,于是在詩人的思想深處就產生了“歸宿究竟在何處”的疑問。這首詩的第三句以反詰的句式,表面上是向畫中的舟子發問:你將歸于何處?其實也正是詩人自我發問,是他思想苦悶的反映。而第四句則可認為是對上一句的答復。“江南黃葉村”,是舟子的必然歸宿,也是詩人向往的地方。所以,這一句也可看成是詩人對自己意愿的表白。
這首題畫詩只短短四句,既深刻地揭示了《秋景》這幅畫的意蘊,又充分地表露了詩人自己的心跡,確是難得的佳作。
李世南,字唐臣,安肅人。明經及第,終大理寺丞。長于山水。東坡題其秋景平遠。余嘗見其孫皓云:此圖本寒林障,分作兩軸。前三幅盡寒林,東坡所以有“龍蛇姿”之句。后三幅盡平遠,所以有“家在江南黃葉村”之句。其實一景,而坡作兩意。( 〔宋〕鄧椿《畫繼》卷四)
上一篇:《書晁補之所藏與可畫竹三首·蘇軾》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書湖陰先生壁二首(其一)·王安石》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