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游褒禪山記》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褒禪山亦謂華山1。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2,而卒葬之3;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4。距其院東五里,所謂華山洞者5,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6。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7,其文漫滅8,獨其為文猶可識日“花山”9。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10,蓋音謬也11。
其下平曠,有泉側出12,而記游者甚眾13——所謂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14,入之甚寒,問其深,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15——謂之后洞。余與四人擁火以入16,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有怠而欲出者17,曰:“不出,火且盡。”遂與之俱出。蓋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18,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時,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19。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20,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21。
于是余有嘆焉。古之人觀于天地,山川、草木、鳥獸,往往有得22,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23。夫夷以近24,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25,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26,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為可譏27,而在己為有悔;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28,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29,何可勝道也哉30!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31。
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32,長樂王回深父33,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34。至和元年七月某日35,臨川王某記36。
【注釋】 1褒禪山:在今安徽省含山縣北。 2浮圖:梵語(古代印度語)音譯。這里指僧人。 慧褒:唐代高僧。 舍:筑舍定居。3卒:最后。 4廬:屋舍。 冢:墳墓。 5華山洞:亦做“華陽洞”。 6陽:山南為陽。 7仆道:仆于道,倒在路旁。 8文漫滅:碑文模糊、磨滅。 9為文:指殘留的字。 10言:讀。 11蓋音謬也:原來是讀錯了字音。 12側出:從旁流出。 13記游者:在洞壁上題詩文的人。 14窈(yao)然:深遠幽暗的樣子。 15窮:盡,(走到)盡頭。 16擁火:拿著火把。 17怠者:怠惰的人。 18不能十一:不及十分之一。 19明:照明。 20咎:責怪。 21悔其隨之:后悔自己隨從出洞。 22得:心得,收獲。 23求思:探求思考。 無不在:探求思考問題的范圍廣大。 24夷:平,指路平坦。25瑰怪:壯麗奇特。 非常:不尋常,不一般。 觀:景象。 26物:外物、外力。 相(xiang) :幫助。 27為:是。 28悲:感嘆。29謬:弄錯。 名:識其本名。 30勝(sheng):盡。 31慎取:謹慎采取。 32廬陵:今江西省吉安縣。蕭君圭君玉:蕭君圭,字君玉,生平不詳。 33長樂:今福建省長樂縣。 王回深父:王回,字深父,北宋理學家。 34安國,字平父。安上字純父。都是王安石的弟弟。35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 至和:宋仁宗年號。 36臨川:今江西臨川縣。 王某:即王安石。
【今譯】 褒禪山也叫華山。唐朝和尚慧褒起初在山腳下筑屋舍定居,最后埋葬在這里。因這緣故稱這座山為“褒禪山”。現在人們所說的慧空禪院,就是慧褒的廬舍和墓地。離禪院東邊五里,是人們所說的華陽洞,因為它是在華山的南面,人們就這樣稱呼它。距離山洞一百多步,有塊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碑文模糊不清,只從碑上的殘留文字中還可以辨認出“花山”字樣。現在把“華”讀如“華實”的“華”字,原來是把字音讀錯了。
山下邊的地勢平坦而空曠,有山泉從洞邊涌出,來游覽題詩文的游客很多,——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前洞。從山路往上走五六里,有個巖洞很深很暗,進去后感到非常陰冷,探究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愛游覽的人也未能走到盡頭——人們稱它為后洞。我和同行的四個人,手持火把走進去,進去越深,行進也就越發艱難,而看到的景象越加奇特。有個倦怠的伙伴想退出去,說:“如不退出,火把將要熄滅了!”于是大家就同他一起退出來了。原來我所到的地方,比起喜歡游覽的人還不及他們的十分之一,然而看看洞壁左右,來到這里題字記游的已經不多了。當從洞中退出的時候,我的體力還能夠繼續前進,火把也還可以繼續照明。已經走出洞,就有人責怪那個要退出的人,而我也后悔跟了出來,而不能盡情享受游覽的樂趣。
這時,我很有感慨。古人觀察天地、山川、草木、鳥獸,往往心有所得,因為他們探究思考非常深入而且廣泛。路途平坦而且近,那么游覽的人就多;路途艱險而且遠,那么游客就少。可是世間奇妙雄偉、壯麗奇異、非同尋常的景象,常常在于艱險和僻遠,而且是人跡罕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志向的人是不能到達的。就是有了志向,不盲從而停止前進,然而能力不足,也不能到達。即使有志向和能力,而且也不盲從怠惰的人,走到幽深昏暗,令人迷惑的地方,卻沒有外力的幫助,也不能到達目的地。然而能力能夠達到,(結果卻未能達到)在別人看來是有理由譏笑的,而對于自己是有所悔恨的事;要是盡了自己的努力,卻仍然沒有達到目的,自己便沒有什么可悔恨的了,那又有什么可譏笑的呢?這是我這次游覽的一點收獲。
我對于那快倒在地上的石碑,又因此而感嘆古代文獻失傳,使后世傳聞發生謬誤,不能識其本名,這樣的事哪里能說得完呢!這也就是治學的人不能不深入地思考而謹慎采取傳下來的文獻的道理啊。
同我一起游覽的四個人是:廬陵人蕭君圭,字君玉,長樂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王安國,字平父;王安上,字純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臨川人王某記。
【集評】 [明]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鈔·宋大家王文公文鈔》卷八:逸興滿眼,而余旨不絕。
[清]乾隆編《唐宋文醇》卷五十八:李光地曰:借題寫己,深情高致,窮工極妙。
[清]沈德潛《唐宋八家文讀本》卷三十:有志有力。而又有物以相之;其終不能至者,則亦無如何焉。借題發意,文人之常,然必說破正旨。此只于言外遇之,又是一格。
[清] 吳楚材等《古文觀止》卷十一:借游華山洞,發揮學道。或敘事,或詮解,或摹寫,或道故,意之所至,筆亦隨之。逸興滿眼,余音不絕。可謂極文章之樂。
[清] 浦起龍《古文眉詮》卷七十:此游所至殊淺,偏留取無窮至深之思,真乃贈遺不盡。當持此為勸學篇。而洞之窗渺,亦使入神遠矣。
【總案】 《游褒禪山記》一文共分五段。
第一段,概括介紹褒禪山。先敘其別名及其名稱來歷。再考證洞前仆碑殘文,說明讀音之謬誤,為第四段議論設下伏筆。
第二段,寫游覽華山洞的情況。先略寫前洞,點明其地形及游客甚眾的特點。接著詳寫游覽后洞的經過及其出洞后所感到的未能盡游覽之興的怨悔之情。
第三段,自述此游之所得,這是全文的重點。此段首先發出感慨,借托古人指明其游覽、觀賞,往往有得的原因。接著照應上段“咎其欲出者”及“予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的心情,展開議論。作者認為“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往往在于“險遠”,人跡罕至之處,而欲達其勝境,必須有三方面的條件——志、力、物。然而三者中,尤以主觀的努力因素最為重要;作者認為,如果能盡心,盡力,即使未能達于目的地,也于已無悔,不為人譏——跋山涉險如此,治學創業亦然。
第四段,論述治學處事應取的態度。本段照應首段仆碑足以證訛之事,指明治學理事,應持深思慎取的態度,決不能隨意盲從,人云亦云。
第五段,補敘同游者的籍貫、姓名及寫這篇游記的時間。
本文是一篇游記體散文,但就其寫作意圖而言,旨在借記游而抒發議論。說明無論治學,還是創業,必須要有百折不撓的進取精神和深思慎取的科學態度。
文章最突出的特點是記敘和議論相結合。記敘是議論的基礎,議論是記敘的升華;前面記游,處處為后文的議論作了鋪墊。后面的議論,處處緊扣前文的游山經歷。敘議結合,前呼后應,渾然一體,相得益彰。
上一篇:殷璠《河岳英靈集序》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下一篇:柳宗元《游黃溪記》原文|注釋|賞析|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