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小石城山記》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自西山道口徑北2,逾黃茅嶺而下3,有二道:其一西出,尋之無所得;其一少北而東4,不過四十丈,土斷而川分,有積石橫當其垠5。其上為睥睨梁欐之形6,其旁出堡塢7,有若門焉。窺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不有聲8,其響之激越9, 良久乃已。環之可上,望甚遠,無土壤而生嘉樹美箭10,益奇而堅,其疏數偃仰11,類智者所施設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無久矣12。及是13,愈以為誠有14。又怪其不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15,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16,是固勞而無用17。神者倘不宜如是18,則其果無乎?或曰19:“以慰夫賢而辱于此者20。”或曰:“其氣之靈不為偉人21,而獨為是物22,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23。”是二者,余未信之。
【注釋】 1小石城山:在今湖南省零陵縣城的西北面。 2徑:一直。 3黃茅嶺:在今湖南省零陵縣城西面。 4少:稍稍。 5垠(yin 銀):邊界,盡頭。 6脾睨(bini 閉逆):城上的矮墻,即城垛子。梁欐(li):房屋的正梁。 7堡塢(wu 務):小城堡。 8洞然:形容咚咚的水聲。 9激越:高昂響亮。 10箭:箭竹,可作箭桿。 11數(cu 醋):密。偃(yan 掩):倒伏。 12造物者:指創造萬物的神靈。13及是:到這里。 14誠:確實。 15中州:中原,指黃河下游地帶。夷狄:古代對少數民族的蔑稱。這里指荒遠地方。 16更(geng耕):經歷,經過。 17固:實在。 18神者:神靈。倘:假使,或許。19或:有人。 20辱:受辱,指被貶謫。 21其氣之靈:這里指天地的靈物。古人認為這種氣聚集于人便產生偉人,聚集于物便產生奇異的東西。 22物:指景物。 23楚之南:指永州一帶。永州位于古代楚國的南部。楚國疆城包括今湖北、湖南地區。
【今譯】 從西山路口一直往北,翻過黃茅嶺下來,有兩條路:一條往西去,沿途尋找沒有發現值得玩賞的景色;另一條稍稍偏北又轉向東邊,走了不過四十丈,就發現一座斷裂的土山,河流從此分為兩支,有一石堆橫檔在山路的盡頭。積石高處,有的象高低相同的城垛子,有的象縱橫支撐的房架子。積石旁邊聳出一座天然的小石頭城堡,上面有個洞象城門一般。朝里看看,黑洞洞的;扔進去一顆小石子,傳出咚咚的水聲,回音高昂清越,好一陣子才漸漸消失。環繞積石可以登上頂點,能眺望到很遠的地方。山頂上雖沒有土壤,卻從石縫里長出了美的樹木和箭竹,格外顯得奇特而堅實。這些樹木和竹林,有的稀疏,有的稠密,有的倒伏,有的挺立,很象是有智慧的人精心設置的一樣。
哎!我懷疑造物主到底有沒有已經很久了,到這里看了奇景以后,越發認為神靈確實是有的。但是,我又奇怪造物主為什么不把這些景致設置在中原地區,而偏偏要安設在這個荒遠的地方,以致經歷了千百年之久卻得不到機會向人們顯露它那優美動人之處,這的確是勞而無用啊!造物之神或許不會這樣做的,那么神靈果真是沒有的吧?有人說:“這是用來安慰那些有才干而被貶謫來到這里的人物。”又有人說:“這里的天地靈秀之氣不孕育杰出的人物,卻只造就這樣的景物,所以永州一帶人才少而奇石多。”這兩種說法,我都不能相信。
【集評】 明·茅坤《唐大家柳柳州文鈔》說:“借石之瑰偉,以吐胸中之氣。”
清·吳楚材、吳調公《古文觀止》中評語說:“柳州諸記,奇趣逸情,引人以深,而此篇議論,尤為崛出。”
《唐宋文舉要》引儲同人曰:“恍恍然疑,總束永州諸山水記,千古絕調。”
【總案】 《小石城山記》是柳宗元貶官永州所寫“永州八記”的第八篇游記。
這篇游記,首段敘述、寫景,次段抒情、議論。在敘述小石城山的地理方位,山川布局和作者游蹤之中,特意寫了兩條路,這是匠心獨運的,意在將人引入勝境。一條路,平淡無奇,另一條路,滿眼風光,這就給了人“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藝術誘惑力,很自然地轉入小石城山奇妙景物的描寫。在寫景中突出了一個“奇”字:積石類城,奇景之一;小石城山儼然象一座古城堡,奇景之二;旁有一洞,投以小石,聽得見清脆響亮的水聲,并且余韻徐歇,奇景之三;各石之上雖無土壤,卻生長嘉木、美箭,奇景之四;竹木疏密相間,高低俯仰,錯落有致,雖天造地設,卻又似人工精構,真乃奇而又奇。小石城山的奇特、壯麗的景象的描寫為議論、抒情所本;由此后文才展開了造物主有無的議論。這一部分又始終圍繞著奇美的小石城山“不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這個問題展開,從而袒露了作者的心靈歷程:他始而“疑”,繼而“信”,再而“怪”,最后以“未能信之”收束全文。在言簡意賅之中蘊含著無窮深意:作者以秀麗的風景不在中原而在邊荒,來隱喻賢能之士不在朝廷效力卻來邊地受辱這一事實,借講出水景物,來抒發自己橫遭貶謫,壯志難伸的一腔悲憤。言在此而意在彼,這是一種曲筆達意的手法。這種手法運用得如此得心應手,在古代散文大家中也是不可多得的啊!
這篇游記,可以說是在飽含懷才不遇的悠悠情思中,為“永州八記”的基本思想作了總結。作者貶官永州而模山范水,原來是為了訴說人事之不平啊!
上一篇:曾鞏《寄歐陽舍人書》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下一篇:范仲淹《岳陽樓記》原文|注釋|賞析|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