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駒《夜泊寧陵》宋山水詩鑒賞
韓駒
汴水日馳三百里,扁舟東下更開帆。
旦辭杞國風微北,夜泊寧陵月正南。
老樹挾霜鳴窣窣,寒花垂露落毿毿。
茫然不悟身何處,水色天光共蔚藍。
這首詩寫秋日乘船出行的感受。寧陵即今河南省寧陵縣。隋代開鑿運河(后來稱為通濟渠),東段起自板渚(在今河南滎陽縣北),引黃河水東行,經汴水故道,至汴梁(今河南開封市),離汴水故道折向東南,流經今杞縣(即詩中所稱“杞國”)、睢縣、寧陵、商丘等地入安徽、江蘇境,在盱眙對岸注入淮河。因經行早廢的汴水故道,唐宋時人便稱這 一段運河為汴水或汴渠。詩中稱汴水可從杞國行船到寧陵,當即是指這一段古運河。但因南宋時與金人劃淮為界,此渠不再為運道所經,不久即湮廢,因而我們今天已不可能從地圖上找到詩中所寫的可以乘風暢意行船的水道了。
首二句總寫在汴水中行舟之輕快。“汴水日馳三百里”,言其水流迅疾,加上秋日西風勁吹,駕扁舟東下,鼓帆而行,那真是輕快如箭了。以自然樸素的語言寫行舟的切身感受,字里行間,洋溢著詩人暢心愜意的感情。三、四兩句由行舟的路線,進一步寫這次旅行的輕快之感。早晨從杞國出發,月出時便已泊船寧陵了。“旦辭” 與“夜泊”相呼應,正給人以一種飛速流動的感覺。寧陵的位置在杞縣的東南,風稍偏北,正好順風行船,自然是暢快輕捷,毫無阻滯。詩人的描寫是十分準確的,從地理方位上不僅顯示出詩人旅行的具體路線,而且也具體地顯示了這次乘舟出行的輕快感。第四句“月正南”三個字,不僅交代了泊船時已是入夜時分,更重要的是以清美的夜色點染出旅行者愉快的心情。詩的后面四句全是寫月色之下詩人的所見所感,因此“月正南”三字不僅本身在創造意境上起到了作用,而且還開啟并貫通了后半段的詩意。
五、六兩句是具體地描繪泊船寧陵時所見的優美景色。“老樹”而“挾霜”,“寒花”而“垂露”,都是秋夜特有之景,在月色籠罩下,更增添了一種清幽寂靜之感。“窣窣(sù素)”,形容入夜樹枝結霜時發出的 一種極細微的聲音,這聲音本來是很難聽見的,寫“鳴窣窣”,就襯托出了周圍環境的靜謐。“毿毿(sān三)”,形容帶露的花枝細長下垂的樣子。露重花低,在月下看起來別有情趣。
末 二句又從大處落筆,將前面所寫提高、擴大,創造出一種水天一色的藝術境界,并抒發了自己忘情于這種境界中的心情感受。月下這朦朧的、靜謐的美好世界,混混茫茫,連自己也好象化入其中,不知身在何處了。但見水色天光,澄澈清朗,一片蔚藍,又分明泊船于汴水之中。可見詩人并沒有真正忘掉自己身在何處,他只是全身心地沉浸于這水中月下、霜繁露重的秋夜之中,感到無比的暢快和愜意。詩人帶著陶醉的感情,在我們的面前展現了一個充滿詩情畫意的藝術世界,其中的景象不是靜止的,而是流動的,他好象帶領我們在這古老的運河上作了一次愉快的旅行,在秋月皎潔的清輝之下,指點我們去欣賞大自然創造的奇妙景觀。
上一篇:沈德潛《夜月渡江》清、近代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孟浩然《宿建德江》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