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來的景兒雨綿綿,
雨綿綿,
悶掩香閨夜又闌。
一絲絲隨著風兒散,
響碎梧桐好夢難,
響碎梧桐好夢難。
——清·無名氏輯《新鐫南北時尚絲弦小曲》
這是一首描寫少女對青春的苦悶和憧憬的情歌。
以秋夜梧桐雨來抒發相思之情,這是我國文學藝術作品中慣用的傳統手法。為元代白樸的《梧桐雨》雜劇第四折有支曲詞:
【倘秀才】這雨一陣陣打梧桐葉凋,一點點滴人心碎了。枉著金井銀床緊圍繞,只好把潑枝葉做柴燒,鋸倒。
在清代洪升的《長生殿》傳奇第45出中,也有一支類似的曲詞:
【江神子】(別體)我只道誰驚殘夢飄,原來是亂雨蕭蕭。恨殺他枕邊不肯相饒,聲聲點點到塞梢,只待把潑梧桐鋸倒。
上述兩支曲詞皆是以梧桐雨驚破殘夢,來抒寫唐明皇對死去的楊貴妃的相思之情的,所表達的感情非常強烈、外露、專橫、殘暴,它打上了封建帝王的烙印。而在這首民歌中,所表達的感情卻極為深沉、含蓄、溫柔、細膩。它是“香閨”中的少女之情,所謂“悶掩香閨夜又闌,一絲絲隨著風飄散”。闌,即夜晚。一絲絲,既是指“雨綿綿”的雨絲,又是“一思思”的諧音。在夜深人靜的時刻,少女悶悶地掩著房門,獨自在閨房之中思緒聯翩,如同雨絲一樣隨著風兒散落。它飄落在梧桐樹葉上,發出點點滴滴的響碎聲,使詩人不能安然地進入夢鄉,以致想到夢境中去尋求自己美好的理想,卻只能落得個“好夢難”的慨嘆。
藝術方式是為它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服務的。這首民歌所采用的深沉、含蓄的表達方式,是跟它所要反映的少女的思春之情完全協調的。誰說民歌的藝術風格特色總是粗獷、淺露的呢?這首民歌不是就顯得如綿綿細雨一樣溫情脈脈、含而不露么?
上一篇:《睡臥秋林下》原文|賞析
下一篇:《窮妓》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