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游《姚平仲小傳》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姚平仲,字希晏,世為西陲大將2。幼孤,從父古養(yǎng)為子3。年十八,與夏人戰(zhàn)臧底河4,斬獲甚眾,賊莫能枝梧5。宣撫使童貫召與語6,平仲負氣不少屈7,貫不悅,抑其賞8,然關(guān)中豪杰皆推之9,號“小太尉”。睦州盜起10,徽宗遣貫討賊,貫雖惡平仲11,心服其沉勇,復取以行。及賊平,平仲功冠軍12,乃見貫曰:“平仲不愿得賞,愿一見上耳13。”貫愈忌之。他將王淵、劉世光皆得召見,平仲獨不與14。
欽宗在東宮知其名15,及即位,金人入寇,都城受圍。平仲適在京師,得召對福寧殿16,厚贈金帛,許以殊賞17。于是平仲請出死士斫營擒虜帥以獻18。及出,連破兩寨,而虜已夜徙去19。平仲功不成,遂乘青騾亡命,一晝夜馳七百五十里,抵鄧州20,始得食,入武關(guān)21,至長安,欲隱華山,顧以為淺22,奔蜀,至青城山上青宮23,人莫識也。留一日,復入大面山孔4,行二百七十余里,度采藥者莫能至25,乃解縱所乘騾,得石穴以居。
朝廷數(shù)下詔物色求之26,弗得也。乾道、淳熙之間27,始出,至丈人觀道院,自言如此。時年八十余,紫髯郁然28,長數(shù)尺,面奕奕有光29。行不擇崖塹、荊棘30,其速若奔馬;亦時為人作草書,頗奇?zhèn)ィ幻夭谎缘玫乐稍啤?/p>
【注釋】 1姚平仲:北宋末年著名的愛國將領(lǐng),欽宗靖康初,因戰(zhàn)敗亡命,歸隱名山。 2西陲:西部邊疆。世:世代,家中數(shù)代。 3從父:伯父或叔父,這里指北宋大將姚古。 4夏人:指西夏黨項族人。臧底河:指宋夏戰(zhàn)爭的重要戰(zhàn)場臧底河流域地區(qū)。 5枝梧:抗拒、抵抗。6童貫:宋徽宗寵信的宦官,他曾任陜西、河東、河北宣撫使,負責北部地區(qū)的軍事重任。 7負氣不少屈:自恃氣盛,不愿絲毫屈居事人,討好上峰。 8抑其賞:故意壓低賞賜。 9關(guān)中豪杰:這里泛指陜西一帶的志士。推:推崇、尊重。 10睦州盜起:指方臘領(lǐng)導的農(nóng)民起義。睦州,今浙江省建德縣。陸游在文中是站在統(tǒng)治者的立場來肯定姚平仲鎮(zhèn)壓方臘起義的。 11惡(wu誤):討厭、憎恨。 12功冠軍:功勞居全軍之首。 13上:皇帝。這里指宋徽宗。 14與:參加。 15在東宮:做太子的時候。 16得召對福寧殿:得以在福寧殿受到皇帝(指欽宗)的召見問對。 17殊賞:重獎厚賞。 18死亡:舍命的勇士,這時指敢死隊。斫(zhuo濁)營:這里指突擊敵營。 19夜徙去:連夜轉(zhuǎn)移離去。20鄧州:今河南鄧縣。 21武關(guān):古關(guān)名,在今陜西商南縣西北。22顧以為淺:但是(姚平仲)還認為不夠隱蔽。 23青城山:道教名山,在今四川成都灌縣。上清宮是青城山上有名的寺觀,在山的最高處。24大面山:在青城山以西。 25度(duo奪):估計、忖度。 26物色求之:根據(jù)形貌去尋求他(指姚平仲)。 27乾道、淳熙之間:公元1165至1189年。乾道、淳熙均為宋孝宗的年號。 28郁然:濃密的樣子。29面奕奕有光:這里形容面有光澤,神采飛揚。 30崖塹:指山崖和山溝。
【今譯】 姚平仲,字希晏,家中數(shù)代均為駐守西部邊疆的大將。他幼年喪父,叔伯父姚古收養(yǎng)他為兒子。姚平仲十八歲時,在臧底河一帶與西夏人作戰(zhàn),斬殺、俘獲許多人,敵人不敢抵抗。宣撫使童貫召見姚平仲問他話,姚平仲氣盛高傲,不愿討好上峰,童貫很不高興,故意壓低給姚平仲的賞賜,但是關(guān)中一帶的豪杰都很推崇他,稱他叫“小太尉”。睦州叛亂發(fā)生,宋徽宗派童貫平亂,童貫雖然恨姚平仲,但內(nèi)心還是佩服姚平仲沉著勇敢,又任用姚平仲出兵。平定戰(zhàn)亂后,姚平仲功勞居全軍之首,就進見童貫說道:“我不愿意得獎賞,只希望面見一次皇上罷了。”童貫因此更加忌恨他,別的將領(lǐng)王淵、劉世光都受到皇帝召,唯獨姚平仲不能參加。
欽宗做太子時就知道姚平仲的名聲,到了登位為帝時,金人大舉入侵,京城被圍。姚平仲正好在京城,得以在福寧殿受到欽宗的召見問對,欽宗送給他許多財物,并答應予以重獎。于是姚平仲請求帶領(lǐng)敢死隊突襲敵營活捉敵帥。及至出擊接連攻破敵人兩座營寨時,敵帥已連夜轉(zhuǎn)移離去。大功沒有建成,姚平仲就騎著黑騾子出走流亡,日夜兼程奔馳了七百五十里,到了鄧州,才吃上飯。以后進入武關(guān),來到長安,準備去華山隱居,但是他還認為不夠隱蔽,就跑向四川,到了青城山上青宮,沒有人認識他。停留一天,又進入大面山,走了二百七十多里,估計來藥的人都到不了的地方,才放走所騎的騾子,找到一處石洞住下。
朝廷幾次下詔書根據(jù)形貌尋求他,一直找不到他。到了乾道、淳熙年間,他才露面,到丈人觀道院,自己講述經(jīng)歷。當時已八十多歲,濃密的紫色胡須,長達幾尺,面有光澤,神采飛揚。走路不管山崖山溝,荊棘雜草,速度快如奔馬;也常給人書寫草書,很有奇?zhèn)ブ帯5潜C懿恢v他得道的緣由。
【總案】 這是一篇具有傳奇色彩的人物傳記。主人公姚平仲是北宋末年的青年愛國將領(lǐng),他的一生充滿傳奇色彩。陸游對他很是仰慕,除這篇小傳外,陸游還寫有首詩篇,題為《姚將軍靖康初以戰(zhàn)敗亡命,建炎中不詔求之,不可得。予感其事,作詩寄題青城山上清宮壁間,將軍倘見之乎》(劍南詩稿》卷七),陸游在詩中稱贊姚平仲為“豪杰”,表達了對這位傳奇人物的敬佩和慨嘆。
這篇小傳雖只有三百六十余字,但這位充滿傳奇色彩的英雄人物的經(jīng)歷事跡卻形象生動又簡潔全面地展現(xiàn)在人們面前,而作者對人物的崇敬仰慕之情也融匯在樸實真切的記敘中。
小傳可分為前后兩部分,前一部分著重寫了三件事。在簡述了姚平仲出身將門的家世后,寫他十八歲時,為國立功和以后平方臘、效忠朝庭兩件事。兩件事一寫御外侮,一寫“平內(nèi)亂”,前者以寫平仲英勇作戰(zhàn)、取得勝利為主,后者著重寫平仲“平亂”前后的遭遇。而聯(lián)結(jié)兩件事的共同之處則是平仲有功卻得不到應有的賞賜,當權(quán)者忌恨壓仰人才和姚平仲不依附權(quán)貴的志氣,一心效忠國家朝廷的精神,更貫穿在這兩件事中。第三件事寫在國家危難、社稷將傾之際,姚平仲毅然受詔,并出奇計,英勇殺敵,遺憾的是由于消息走露,敵人及時轉(zhuǎn)移,未能獲得“擒虜帥"的效果,引出亡命他走的后事。后一部分時間跨度較大,著重寫姚平仲隱居名山過程,和有關(guān)他晚年時的神奇?zhèn)髡f。前一部分以記實為主,后一部分以傳聞為主,虛實結(jié)合,既真切可信,又具有神奇色彩,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作者痛惜抗金人才的被埋沒、痛恨權(quán)貴們昏庸腐朽的復雜憤慨的心情更滲透在字里行間。
在記敘人物的事跡時,作者以簡潔樸實的語言,似乎信筆隨意寫來,卻處處見功力,令人擊節(jié)贊賞。
首先,在選材上,作者善于選擇有代表性的材料來刻畫人物。通過戰(zhàn)夏人、平睦州,特別是臨危受命、奇襲敵人這三件事,既表現(xiàn)了姚平仲勇敢無畏、不事權(quán)貴、效忠朝廷的可貴精神,又從側(cè)面揭露抨擊了童貫之流播弄朝政、壓抑人才的腐敗現(xiàn)象,在矛盾沖突中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鮮明感人。
其次,在描述上,作者善于運用多種手法來刻畫人物,一篇短文中,既有肖象描寫,更有語言、動作描寫,使得人物栩栩如生,光采照人。特別值得稱道的是作者多處巧妙地使用了對比手法,更增加了感染力和思想深度,從姚平仲無私無畏、忠君報國和童貫專權(quán)結(jié)黨、壓抑人才的對比,到童貫“抑其賞”和“關(guān)中豪杰皆推之”的對比,到他將皆得召見和“平仲獨不與”的對比,鮮明深刻地展現(xiàn)了人物的精神面貌。而全文暗含的對比,如姚平仲受命于危難之中的描述和略去的文武百官作鳥獸散的史實,以及姚平仲年青時英勇殺敵、愛國忠貞的描寫和隱居名山、紫髯飄拂的傳奇軼聞,尤令人扼腕嘆息。此外,對次要人物的描述上,也相當生動傳神,如對童貫的幾處描寫,寥寥數(shù)語就把這個奸險陰毒的權(quán)貴小人刻畫得維妙維肖,有層次感。
第三,在語言上,作者善于以極精煉簡潔的文字來描述評論。語言清峻通脫、質(zhì)樸無華,言簡意賅,耐人尋味,不愧為大手筆。
上一篇: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記》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下一篇:曾鞏《寄歐陽舍人書》原文|注釋|賞析|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