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俞樾
路當平處能持重,勢到窮時妙轉移;
只惜功多人不見,艱難唯有后人知。
俞樾(1821—1907),字蔭甫,號曲園,德清(今浙江德清縣)人,清末經學家兼詩人。道光進士,官翰林院編修,提督河南學政。罷官后,僑居蘇州,專心研究經學。
這首詩是詩人《舟中三君子詩》中的第一首。“舟中三君子”,系指舵、篙、纖。《舵》是借船行時舵所發揮的作用,指出任何人在遇到艱難險阻時,要象舵一樣撥正航向,劈波山,穿浪谷,向前駛行,哲理蘊藉,給人啟迪。
“路當平處能持重,勢到窮時妙轉移”,這開頭的兩句詩,意謂:在風平浪靜的水面上,舵能使船身持重平穩,到了水路阻隔時,它能巧妙地轉向相通之處,如履坦途。這就將舵的功能作了充分的強調。沒有舵,船是無法航行的,不承認舵的作用,那就是不承認客觀規律。“只惜功多人不見,艱難唯有后人知”,這三、四兩句詩說的是:舵的作用是在水下發揮的,人們往往看不見,它的艱難程度只有船后的舵手才知曉。人們只知道船隨浩蕩的水勢前進,卻不知道舵的潛在功能,它不炫耀“功多”,默默地承擔起助船劈波斬浪的任務。遇到困難和挫折,仍不改原來的志向,只有這樣做人,才堪稱是一位君子,所謂“受屈不改心,然后知君子”(李白《贈韋侍御黃裳二首》),就是這個意思。舵,是稱得上舟中君子的。它不離航線,越暗礁、過險灘,奮發前行。拿出舵的精神來,我們有什么障礙不能沖破呢?
詩人在《舟中三君子詩》的自序中說:“三君子者,舵也、篙也、纖也。一之不具,則無以行。余嘉其為用不同,而同力以濟,有君子之德,為賦三君子詩。若帆之功,出于天幸,正如小人因時立功,或有過于君子,時去即委之去矣,故不列云。”舵、篙、纖三者,都在為船行各司其職,也就是說都在發揮各自的作用,就因為它們互相配合,形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這告誡我們,克服困難,戰勝挫折,主要靠自身的主觀能動性,還要靠相關的外力的幫助。不過,我們卻不能像帆那樣圖省力,沒有天風,它是顯不出“功”的,而這種“功”卻不屬于自己。有了困難和挫折,等待別人來相助,是不足取的。為人要學舵而不可學帆,接受這樣的哲學道理,是有深刻的教育意義的。
上一篇:《舟中作·[清]袁枚》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莫待無時思有時·[明]佚名》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