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裕之
嘗聞秦地西風雨,為問西風早晚回?
白發老人如鶴立,麥場高處望云開。
初看,此詩僅寫農家苦難生活的一個剪影。細細品讀,方可體察蘊含其中的深遠的意味。
詩句所著重塑造的麥場高處的白發老翁延頸佇望的意象,以其雕像般的力量和氣勢構成了情感的直覺造型。詩情因之而凝聚、交匯,并產生永恒的發射力。有了這一意象,前二句似乎扁平的詩句頓覺圓潤,充溢著生命的活力,負荷了多重的含義:既寫三秦大地每每遇西風即雨的自然常識,又狀烏云密布風雨兼施的惡劣氣候;既有對風雨將會造成未曾打碾的麥子毀于一旦的憂慮,又有對白發老翁心態的深刻剖示。麥場在這里不僅是老翁立足之地,也是節令的點示者。三夏時分,風雨如此肆虐,夏作物不能打碾,秋作物不能播種,農家如何生存?白發蒼蒼、步履顫顫的老翁麥場雨中登高,鶴立而望,焦慮可以想見。試問西風何時回轉呢?這癡癡的一問,固然有收種的焦慮,風雨的怨憂,但更有頑韌的生命意志。這里暗含著質詢蒼天,規勸西風,賦予自身以超自然力量的味道。因為望云問風,不是對自然的皈依,而是強烈地企盼風回云開,使自然達到對自己的讓步和趨同。單從心理形式上說,這是強者的心態。固然出于無奈,卻也帶有人類童年天真之美,頗具浪漫風味和不衰的魅力的。
從詩歌總體來看,老翁面對的卻是嚴酷的現實。主體與客體的懸殊與對抗,使得老人在有所希冀中顯得痛苦和茫然:“白發老翁如鶴立,麥場高處望云開。”但這僅是序幕,而沒有預示結局。顯然,這個開放性結尾在暗示,這一麥場鶴立的意象,是苦難的象征,也是抗爭與自由的象征。
上一篇:令狐楚《遠別離二首(其二)》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張仲素《秋閨思二首(其二)》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