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镃《雜興》宋詩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淵明膝上桐,一絲不肯掛。①
彈聲聒天地,無人知此話。②
謂琴只這是,世間何用弦?③
謂在有無中,其然豈其然?④
【注釋】 ①淵明:陶潛,東晉詩人。桐:桐木制作的無弦琴。據《晉書·陶潛傳》:“淵明不解音律,而蓄無弦琴一張,每有酒適,輒撫弄以寄其意。”一絲不肯掛:即一絲不掛。本為佛教語,比喻一塵不染。此處借以說明琴上沒有一根弦。②聒(guo 郭):喧擾,嘈雜。知此話:實指“知此音”。③謂:說。④其然:如此。
【譯文】 陶淵明經常擱在膝上的一把古琴,一根琴弦也沒有,可謂“不掛一絲”。彈奏起來琴聲嘈雜,好像吵翻了天地,可是沒有人能夠理解其中的意思。如果說,只有這無弦琴才算得上琴,那么世間的琴又何必用弦去裝飾?如果說,琴聲只在若有若無之間,那么難道果真如此,不用懷疑?
【總案】 張鎡曾卜居南湖,寫下了一組《雜興》詩,以品評前代人物故事而抒發雜感,此首即其一。
這是一首“借他人之酒杯,澆胸中之塊壘”之作。陶淵明固然是著名的田園詩人,他遠離塵俗,躬耕壟畝,采菊東籬,但也正如后人所說,是“莫信此公竟平淡,七分梁甫三分騷”的。淵明之琴所以無弦,且他自己又不解音律,那么,這琴任憑如何撫弄,也只能是他自己覺得仿佛有聲的了。質言之,這種無弦之聲只不過是一種自己才能心領神會的“真意”罷了,而這恰恰是他自身的遭遇所造成的。這首詩詠嘆陶潛的無弦琴,其旨意也正在于此,全詩通過詠嘆陶潛其人其事,表達的正是對宋室南渡、偏安江左這一變亂時代的深切的哀婉與傷感之情。這首詩在寫法上也富于變化,前半敘事,多為實寫;后半議論,改用兩次設問設答形式,發人深思,而又饒有情趣。
上一篇:蘇軾《有美堂暴雨》宋詩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梅堯臣《雜詩絕句十七首(其十三)》宋詩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