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庭堅《跋子瞻和陶詩》宋詩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子瞻謫嶺南,時宰欲殺之。②
飽吃惠州飯,細和淵明詩。③
彭澤千載人,東坡百世士。④
出處雖不同,風味乃相似。⑤
【注釋】 ①子瞻:蘇軾的字。和陶詩:蘇軾在宋哲宗紹圣元年(1074)被貶到嶺南,閑居多暇,曾和陶淵明詩89首,合前在揚州時所和,計109首。②時宰:當時的宰相。指章惇。③惠州:今屬廣東。淵明:陶淵明。東晉詩人。④彭澤:地名,在今江西湖口東。陶淵明曾在此地作縣令,因不愿“為五斗米折腰”而辭官歸鄉。這里以彭澤指代陶淵明。東坡:蘇軾的號。⑤出處(chu儲):出,出仕,指做官。處,指隱居不仕。風味:風格和情調。
【譯文】 蘇子瞻被貶官到嶺南,當宰相的想要把他殺死。他飽吃了惠州的飯,又認真地和了淵明的詩。陶彭澤是千古不朽的人物,蘇東坡也是百代傳名的賢士。蘇的出仕與陶的歸隱,情況雖有不同,但兩人的風格和情味,卻是多么相似啊!
【集評】 今·程千帆:“在有人‘欲殺之’的情況下,卻仍然飽吃飯,細和詩,寥寥二十字,很能傳出蘇軾的精神狀態……由蘇之和陶,指出兩位詩人的風味相似,對于了解其人和作品,也極為有益。”(《古詩今選》第519頁)
今·周本淳:“這是作者以簡馭繁,遺貌取神,探驪得珠之處。而八句之中上下數百年,至少有四次轉折,這是山谷短古的刻意求精之作。”(《宋詩鑒賞辭典》第566頁)
【總案】 這是一首感情深摯的好詩。它寫在蘇軾《和陶詩》之后,贊美蘇軾胸懷豁達,像陶淵明那樣有著高尚的品格。詩中只是不加修飾地敘述,意思也很明白,用平談的語言去表現深刻的思想感情,正是黃庭堅學陶詩有得之處。蘇軾是要用世的,大半生在宦海浮沉,這與淵明的歸隱在境遇上當然有很大不同,而黃庭堅卻能看出他們的“風味”相似,也可以算是“妙畫骨相遺毛皮”吧。
上一篇:胡銓《貶朱崖行臨高道中買愁村,古未有對,馬上口占》宋詩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張公庠《道中一絕》宋詩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