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兩宋詞·姜夔·念奴嬌》姜 夔
姜 夔
予客武陵①,湖北憲治在焉②。古城野水,喬木參天③,予與二三友日蕩舟其間,薄荷花而飲④,意象幽閑⑤,不類人境。秋水且涸⑥,荷葉出地尋丈⑦,因列坐其下,上不見日,清風(fēng)徐來,綠云自動⑧,間于疏處窺見游人畫船,亦一樂也。朅來吳興⑨,數(shù)得相羊荷花中⑩。又夜泛西湖(11),光景奇絕,故以此句寫之。
鬧紅一舸(12),記來時,嘗與鴛鴦為侶。三十六陂人未到(13),水佩風(fēng)裳無數(shù)(14)。翠葉吹涼,玉容銷酒(15),更灑菰蒲雨(16)。嫣然搖動(17),冷香飛上詩句。
日暮。青蓋亭亭(18),情人不見,爭忍凌波去(19)。只恐舞衣寒易落,愁入西風(fēng)南浦(20)。高柳垂陰,老魚吹浪,留我花間住。田田多少(21),幾回沙際歸路。
注釋 ①武陵:現(xiàn)在的湖南常德,宋時叫朗州武陵郡。②湖北憲治:指宋朝荊湖北路提點刑獄使的官署。③喬木:高大的樹木。④薄:靠近。⑤意象:猶氣象、韻味。⑥且涸:將要干竭。⑦尋丈:指八尺乃至一丈,八尺曰尋。⑧綠云:指荷葉。⑨朅(qiè)來:來到,朅,發(fā)語辭。吳興:今浙江湖州。⑩相羊:徜徉,自由自在地游玩。(11)西湖:指杭州西湖。(12)鬧紅:紅荷盛開。宋祁《玉樓春》:“紅杏枝頭春意鬧。”(13)三十六陂:形容荷花淀很多。(14)水佩風(fēng)裳:形容荷花高潔,以水為佩玉,以風(fēng)為衣裳。唐李賀《蘇小小墓》:“風(fēng)為裳,水為佩。”(15)玉容銷酒:形容荷花顏色,猶如酒暈才消。(16)菰蒲雨:謂灑在菰蒲上的細雨。菰(gū)蒲,指菰草和蒲葉。(17)嫣然:女子美好的笑容,這里把荷花比作美女。(18)青蓋亭亭:形容荷葉像傘一樣挺然直立。亭亭,直立的樣子。(19)“爭忍”句:謂荷花怎么忍心像洛神那樣凌波而去。三國魏曹植《洛神賦》:“凌波微步,羅襪生塵。”爭忍,怎忍。(20)浦:水邊之地。(21)田田:荷葉初生時的情景,因像田字,故云。
鑒賞 江南水鄉(xiāng)如果缺少荷花的點綴,就會減掉幾分婉約的情致;中國的文學(xué)史上如果沒有詠荷的詩詞,就會多出一塊難補的空白。在寫荷花的宋詞中,比較有名的有兩首,一是北宋周邦彥的《蘇幕遮》:“葉上初陽干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fēng)荷舉。”一是姜夔的這首《念奴嬌》。周邦彥的那首詞被王國維稱為“真能得荷之神理者”(《人間詞話》),而姜夔這首詞被俞陛云稱為“如仙人行空,足不履地”(《唐五代兩宋詞選釋》)。兩首詞各有千秋,成為文學(xué)史上的兩朵奇葩。
姜夔客居武陵,往來于臨安、吳興,此詞為作者到臨安游西湖所作。詞前小序記錄了他與友人泛舟荷塘、暢飲觀景的景象,敘述生動,文筆優(yōu)美,可謂一篇引人入勝的游記小品。
詞的開頭即把人引入了一個美麗的荷花世界中。詞人乘坐一只小船劃人茂密的荷花叢中,一路上只看到一對對鴛鴦在伴著船兒戲水。“鬧紅”二字指代荷花,將荷花盛開時鮮艷亮麗的顏色描寫得十分生動。“鬧”字借用了宋祁“紅杏枝頭春意鬧”(《玉樓春》)的詞意,寫出了荷花的勃勃生機,可謂出語警醒。
“三十六陂”極言荷塘之多,在那人跡罕至的地方,生長著無數(shù)的荷花,臨風(fēng)高舉,一眼望不到盡頭。這些荷花是高潔的,也是美麗的,像無數(shù)曼妙多姿的佳人。它們以水為佩飾,以風(fēng)為衣裳,亭亭玉立,出淤泥而不染。“水佩風(fēng)裳”本來是形容美人的,但這里用來形容荷花,更具萬種風(fēng)情、千般韻致。
小船在荷花叢中前行,迎面涼風(fēng)習(xí)習(xí),從荷葉間吹來,鮮艷的荷花泛起紅暈,仿佛美人玉臉帶著酒意消退的殘紅,菰草蒲葉間,又灑下了點滴細雨。這一切構(gòu)造出了一個清幽怡人的氛圍。詞人看著那倩影搖動的荷花,聞著荷花吐出的清冷幽香,不禁詩興大發(fā),將它寫入了自己的詩篇。這里沒有直接寫詞人詠荷,而是說“冷香飛上詩句”,巧妙的比喻,奇特的想象,令人拍案叫絕。
詞人沉醉于荷塘的美麗景色中,不知不覺已是日暮,荷葉亭亭如蓋,佇立在斜陽中,仿佛是等待情人到來的凌波仙子。情人遲遲不來,它就一直執(zhí)著地等待,久久不忍離去。草木本為無情之物,不懂得人間的感情,然而詞人這里卻將其擬人化,使它像人一樣徘徊猶豫,荷花內(nèi)在的精神特征從這里表現(xiàn)出來。
正因為荷花有了人的情感,所以它也有恐懼和憂愁。一旦寒暑易節(jié),舞衣般的葉子便經(jīng)不起秋天肅殺的寒氣而脫落,這滿懷的愁緒隨著瑟瑟的秋風(fēng),彌漫到南浦。“南浦”乃送別之地,愁思飄蕩到這里,暗寓的是離愁別恨。詞人與荷花惜別的深情可窺一斑。
放眼四望,岸邊高高的柳樹垂下綠蔭,肥大的老魚吹起波浪,仿佛是在挽留他在花間多駐片刻。畫面活潑生動,情與景交融,更加使人不忍離去。但最終詞人不得不與那田田的荷葉依依作別,滿懷惆悵地踏上了歸去的道路。結(jié)句以“多少”照應(yīng)“無數(shù)”,以“歸路”挽合“來時”,首尾呼應(yīng),記錄了觀荷的整個過程。
整首詞出語清新,描寫荷花的情態(tài)形神兼?zhèn)洌院喖s的筆墨道出了荷的高雅清幽、超拔脫俗。詞人清曠的襟懷、灑脫的個性滲透在字里行間,隱約可見。(常迎春)
集評 明·卓人月:“‘冷香’六字,鬼工也。(‘高柳’二句)寫出魚柳深情,使人不能自絕。”(《古今詞統(tǒng)》卷一三)
清·許昂霄:“記年時、常與鴛鴦為侶。唐詩:‘鴛鴦相對浴紅衣。’”(《詞綜偶評》)
荷花圖 【清】 劉謄 江蘇揚州博物館藏
鏈接 詞之“隔與不隔”。此乃王國維區(qū)別“境界”優(yōu)劣高下的一個標準,“隔”為劣,“不隔”為優(yōu)。《人間詞話》云:“問‘隔’與‘不隔’之別,曰:……如歐陽公《少年游·詠春草》上半闋云:‘闌干十二獨憑春,晴碧遠連云。二月三月,千里萬里,行色苦愁人。’語語都在目前,便是不隔。至云‘謝家池上,江淹浦畔’,則隔矣。白石(姜夔)《翠樓吟》:‘此地,宜有詞仙,擁素云黃鶴,與君游戲。玉梯凝望久,嘆芳草萋萋千里。’便是不隔。至‘酒祓清愁,花消英氣’,則隔矣。”即“不隔”就是要求境界逼真、鮮明、傳神,達到“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寫景也必豁人耳目”。詞一經(jīng)雕琢,就會產(chǎn)生“隔”的毛病,所以,王國維認為姜夔的“《念奴嬌》《惜紅衣》二詞,猶有隔霧看花之恨”。并且說:“南宋詞雖不隔處,比之前人,自有淺深厚薄之別。”
上一篇:《兩宋詞·劉過·念奴嬌》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兩宋詞·鄧剡·念奴嬌》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