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及近代散文
明代散文,雖然“承元季虞、柳、黃、吳之后,師友講貫,學有本原”(《明史·文苑傳序》),但勝代遺逸,不可指數,蔚然稱盛,大都已蛻去元末纖秾浮艷之習,其成就遠勝元代,在各時期的文苑中,競相綻放著令人稱賞的異卉艷葩。
明代散文的發展,大抵可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自洪武至天順年間,約近一百年
這個階段的初期,散文作家均由元入明,經受了易代之變亂,其文章重視現實性,對元末萎靡文風的轉變,起著巨大作用。其間的重要作家有“開國文臣之首”的宋濂,有“帝師、王佐”的開國元勛劉基,還有“明初文壇四杰”的高啟;稍后,又有宋濂后繼者方孝孺等人。這些作家的文章,共同特點是:題材寬廣,內容充盈,強調“因事為文”,富有現實性,又不乏藝術美。然而,各人又有自己的特色:宋謙能文能詩,以文見長,且以傳記文最為突出,如《記李歌》和《王冕傳》等,均屬優秀名篇。劉基的詩與文均有大家氣派。在散文中尤善議論,文筆犀利,鋒鋒中的。其中最引人入勝的是他用生動的寓言形式,抨擊元蒙暴政的《郁離子》;還有初步意識到事物轉化而散發哲理光輝的《天說》等。這些作品都富有現實戰斗性和客觀真理性。高啟的散文之名,雖為詩之盛名所蓋,但他還是有若干不可忽視的佳作的。比如《墨翁傳》、《書博雞者事》等,就是他托筆抒懷、憤世嫉俗之作,文筆通達暢曉。在稍后出現于明此時文壇上的,尚有宋濂得意門生方孝孺,也值得重視。
由于明朝政權,經過“永樂新政”之后,逐漸得以穩固,文網也日益趨密,加上朝廷對《四書》、《五經》的大力倡導,并實行了“八股(文)取士”步驟,使散文失去了明初時的生機。正是這時,一種缺乏內容與生氣的“臺閣體”(包括詩文)出現在這個階段的后期。由于其代表作家楊士奇、楊榮和楊溥,均為內閣大學士,故名。當時不少文人官吏,如黃淮等人均熱衷仿效“三楊”之體,使明代文壇長達百年之久為“臺閣體”的疏蕩文風所籠罩。于是,明代的散文,首次陷入了低潮。
第二階段,自成化至隆慶年間,約一百多年。這是明代散文發展出現高潮的隆盛時期
由于“臺閣體”弊病日益嚴重,引起了廣泛不滿。在這個思潮中,“茶陵派”和“前七子”涌現了出來,引起大家注目。茶陵派首領李東陽、曾欲以自己深厚雄渾文風取代氣弱膚泛的臺閣體,但未收到應有的效果。只有在李夢陽、何景明為首的“前七子”(包括李、何以及徐禎卿、康海、王九思、邊貢和王廷相等七人),以自己針砭時弊的議論散文出現之后,才給臺閣體予以沉重打擊。但由于他們的文章沉沉的擬古氣太重,鮮活的生氣太少,因而成就不高,臺閣文風也未真正被摧毀。
在這期間,還有一些既反對臺閣體,又不囿于上述派別而取得顯著成就的作家,如馬中錫、王守仁和楊慎等人。論文風,馬文橫溢奇崛,王文疏暢俊達和楊文婉麗淵博,均能自異于流行風,峩然獨樹一旌。
當前七子倡導的復古運動陰暗面越來越暴露之際,一個強調學習唐宋八大家散文法度,世稱“唐宋派”脫穎而出,其成員有王慎中、唐順之、茅坤和歸有光等人。他們要求作文“自為其言”,務必“洗滌心源,獨立物表,具今古只眼”,而不一味仿擬秦漢。他們的文風,直抒胸臆,質樸自然。其中以歸有光最具代表性。他的《寒花葬志》、《項脊軒志》等文,都自有即事抒情,雖記瑣碎,但真摯動人,不加雕琢而風味自濃。但是,這些人的文章,有時“攙雜講學,信筆自放”,不僅平庸乏味,還有一點道學氣。于是,當“后七子”復古思潮再次興起時,“唐宋派”即不打自垮了。“后七子”中的王世貞和宗臣等人的一些文章,其中若干也是清新可讀的佳作。
這個時期思潮洶涌,人物濟濟,作品層出不窮,文氣甚旺,特別是由馬中錫、王守仁、楊慎和唐宋派們的大力創作實踐,終于促使明代散文的發展,達到了一個高潮。
第三階段,自萬歷至崇禎年間,約七十余年
明代散文的發展已經歷了一個長過程,在這個時期最具歷史意義的是世稱“晚明小品”的誕生。這批散文的作者,頗有名氣的有:大倡“童心說”的李贄,強調抒寫“性靈”的袁宏道,又有倡說幽深孤峭的竟陵派創始者鐘惺和譚元春,還有筆調詼諧,時寓諷刺的王思任和張岱等等。這些人的作品,雖然各蓄各派的主旨,各呈自己的悠姿特色,然而,它們的共同品格是:篇幅窄短,墨稀旨遠,信筆直抒,文辭暢達,而且悅目怡情。
在晚明時期,還有一些繼續追隨前后七子“興復古學”的陳子龍、夏完淳等;也有始終遵循唐宋派主張的張溥和艾南英等等。其中著名的、至今仍在傳誦的,就有張溥的《五人墓碑記》和少年英雄夏完淳在就義前寫成的《獄中上母書》、《土室余論》等文章,甚為悲壯感人。
上一篇:兩宋散文
下一篇:元明清及近代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