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兩宋詞·劉過·念奴嬌》劉 過
劉 過
留別辛稼軒
知音者少,算乾坤許大,著身無處。直待功成方始退,何日可尋歸路。多景樓前,垂虹亭下,一枕眠秋雨。虛名相誤,十年枉費辛苦。不是奏賦明光①,獻書北闕,無驚人之語。我自匆忙天未肯,贏得衣裾塵土。白璧追歡,黃金買笑,付與君為主。莼鱸江上②,浩然明月歸去。
注釋 ①奏賦明光:東漢應邵《漢官儀》上卷:尚書郎“奏事明光殿”。唐杜甫《壯游》:“曳裾置醴地,奏賦入明光。”回憶當年獻“三大禮賦”之事。這里借杜甫詩語,暗以杜甫上“三大禮賦”比自己當年伏闕上書。②莼鱸: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識鑒》:“張季鷹(張翰)辟齊王東曹掾,在洛見秋風起,因思吳中菰菜羹、鱸魚膾,曰:‘人生貴得適意爾,何能羈宦數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駕便歸。”后因用為思鄉或辭官隱居的典故。
梅下賞月圖 【清】 余集 上海博物館藏
鑒賞 這首詞作于宋寧宗開禧元年(1205)。據郭宵鳳《江湖紀聞》:劉過為人磊落,仗義疏財,辛棄疾很欣賞他。當他因母病告歸卻旅資全無時,辛棄疾為他酬錢萬緡,買船送歸。因感激辛棄疾的知遇之恩,遂作此詞,自述平生抱負,表達留別之意,抒發了懷才不遇的苦悶。本詞情辭慷慨,氣度沉雄,充分體現了豪放派的風格特征。
上闋開篇即直抒胸臆,感嘆在這個世界上,了解自己的人實在太少了,而天地如此廣大,竟沒有可以容納自己的地方。這三句如霹靂忽降,使人眼前一亮,精神為之振奮。劉過是一位頗有氣概的愛國詞人,被譽為“天下奇男子”,他四方游歷,見識卓越,俠肝義膽,忠君愛國。他曾多次伏闕上書,向皇帝建言,力陳恢復中原的策略;他游走于權貴之門,一直等待被重用的機會。然而在一個積弱積貧、金甌不全的國家里,他的愿望只能落空,他的志向只能消沉,詞人心中充滿了苦悶。故不難理解,開頭說“算乾坤許大,著身無處”,是說要為自己的抱負和理想尋找一片可以自由飛翔的天空而不得。中國古代的志士很多都向往范蠡那樣功成身退的做法,在詞人這里,他也一樣渴望建功立業,功成身退,然而就他的現狀看來,他連一官半職都沒有,不要說建立功勛了,連基本的生活都無法保障,又如何做到功成身退呢?所以他悲憤地寫道“直待功成方始退,何日可尋歸路”,建功立業的夢想遙遙無期,如果一直等下去,不知要等到何年何月才能歸隱。接著,寫了自己歸隱的理想,多景樓前,垂虹亭下,在綿綿的秋雨中沉沉睡去,這三句仿佛是閑筆,虛寫了歸隱生活的美好,實是更反襯壯志難酬的悲涼,詞之節奏到此也由緊密而變得舒緩了許多。作者總結自己在京城的生活,不禁感嘆自己這十年的辛苦全部白費,自己實在是被虛名耽誤,這里包含了很深的無奈和懊悔,然而如果我們設想一下,讓詞人重新來過這十年的生活,他恐怕依然會選擇為國事而操勞奔波,哪怕結果仍是這樣凄涼。
雖然十年的辛苦就如一場夢幻,到頭成空,然而作者總結自己的成敗時卻認為,并不是自己缺乏文學和政治才華才不被重用的。杜甫曾向皇帝進獻“三大禮賦”,這里就化用杜詩中“奏賦人明光”,暗有以杜甫自比之意,借此言自己當年伏闕上書之事。自己的上書,并非缺乏文采,也不缺乏驚人之語,然而不被重用是什么原因呢?接著解釋道:自己為功名而奔波勞碌,上天卻不允許自己功成名就。這里的“天”其實就是當朝的統治者,把失敗的命運歸結為“天”,表達了對統治者蹉跎人才之舉的無奈與憤慨。這幾句議論字字鏗鏘,充滿了力量感。“贏得衣裾塵土”,化用晉陸機《為顧彥先贈婦》詩“京洛多風塵,素衣化為緇”的句意,描寫了詞人這十年生活的失意與困頓,照應了上闋的“十年枉費辛苦”之意。“白壁”三句回憶與辛棄疾交往的歡會時光。宋代名臣例多風流韻事,有此也不妨為愛國主戰派。而自己就此一別,此事就托付給辛一人了,這幾句語意灑落,慷慨任氣,可謂瀟灑至極。最后以張翰的典故表達自己歸隱的志向,從中也可以看出詞人的精神被導向了一個更高的境界。在那重境界中,一切功名利祿都不再重要,只剩下精神的自得和滿足。
整首詞跌宕豪縱,出語精警,以明快的語言吐露難言之志,自然灑脫,可謂詞中佳品。(常迎春)
集評 俞陛云:“盡道休官好,而林下曾無足跡。上闋‘成功’、‘歸路’二句,洵警世之語。十年誤盡虛名,作者蓋深悔之。彼黃金場上,榮利場中,自有人在。但未可語莼鱸江上之客,故以‘自述’標題也。”(《唐五代兩宋詞選釋》)
上一篇:《兩宋詞·陳亮·念奴嬌》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兩宋詞·姜夔·念奴嬌》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