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丹淮,并告昊蘇、小魯、小珊
1961年7月
一九六一年七月,小丹遠行就學,余適因公南行,匆匆言別,不及細談。寫詩送行,情見于辭,不盡依依。望牢牢緊記,并告諸兒女。
其一
小丹赴東北,升學入軍工。
寫詩送汝行,永遠記心中。
汝是黨之子,革命是吾風。
汝是無產者,勤儉是吾宗。
汝要學馬列,政治多用功。
汝要學技術,專業應精通。
勿學紈绔兒,變成百癡聾。
少年當切戒,阿飛客里空。
身體要健壯,品德重謙恭。
工作與學習,善始而善終。
人民培養汝,報答立事功。
祖國如有難,汝應作前鋒。
試看大風雪,獨立有青松。
又看耐嚴寒,籬邊長忍冬。
千錘百煉后,方見思想紅。
其二
深夜拂紙筆,燈下細沉吟。
再寫幾行詩,略表父子情。
兒去靠學校,照顧勝家庭。
兒去靠組織,培養汝成人。
樣樣均放心,為何再叮嚀?
只為兒年幼,事理尚不明。
應知天地寬,何處無風云?
應知山水遠,到處有不平。
應知學問難,在乎點滴勤。
尤其難上難,鍛煉品德純。
人民培養汝,一切為人民。
革命重堅定,永作座右銘。
注釋:
適——適度,恰好。
汝——你。
軍工——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現已改名為國防科技大學。當時,該校位于哈爾濱市。
紈绔兒——“紈绔子弟”。紈:細絹。绔:褲。紈绔指有錢人家的子弟穿的細絹做成的褲子,泛指有錢人家子弟穿著華麗。詩中引申為衣著華麗、不求上進、貪圖享受的富家子弟。
百癡聾——比喻什么事都不懂的人。百:喻很多。癡:無知。聾:聽不見。詩中引申為不明事理。
阿飛——身著奇裝異服,且文化素質修養很差的青年。
客里空——蘇聯衛國戰爭初期的著名話劇《前線》中一個捕風捉影、愛講假話、虛構浮夸的人物。后用來借指具有華而不實的資產階級作風的人。
謙恭——謙虛而有禮貌。
忍冬——又名金銀花、二花。夏季開花,性耐寒,作藥用能清熱解暑。
拂——鋪開。
沉吟——深思低吟。
座右銘——銘文的一種,古人寫出來置于座位右邊,用以自警。后泛指人們用來激勵、警醒自己,作為行動指南的格言。
賞析:
這組詩共分兩組。第一首詩前四句回應了作者小序中的原由。當時,陳毅次子陳丹淮考入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陳毅同志既高興,又不舍,本應相送,但因公事南下,不能作別,故寫詩相送,希望丹淮和其他三個子女永記心中。后十六句緊承前四句,是語重心長的叮囑。詩人首先要求孩子明確“汝是黨之子”、“汝是無產者”,要把自己擺在無產階級的革命接班人的位置上來嚴格要求自己,要發揚黨的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延續黨和人民的勤儉節約之風;接著用“要學”、“勿學”對孩子提出具體要求,要求孩子學馬列,學技術,做好學生;切忌成為游手好閑的紈绔子弟,切忌成為徒有虛名、弄虛作假的“阿飛客里空”。同時,詩人進一步叮囑孩子要在德智體方面全面發展,身體要搞好,品德更要謙遜、要有禮貌;對待學習與工作,不能搞曇花一現,要善始善終。緊接著四句,詩人由叮囑轉為希望,希望孩子用學到的真本事去報效祖國,去建功立業,投身到社會主義的建設事業中去。當然,在前進的道路上絕對不會一馬平川、一帆風順,因此,詩人在結尾時告誡孩子,要學青松笑迎風雪,要學忍冬耐住嚴寒,要不斷地修身養性,千錘百煉,不斷地完善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只有這樣,作風才能過硬,思想才能堅定,才能真正成為一名合格的無產階級革命事業的接班人。
第二首詩是第一首詩延續,讓我們從中又讀到詩人慈愛。前四句表明,此時已是深夜了,詩人還未入眠,而是在燈下仔細沉吟,意猶未盡,覺得應該還寫幾句才行,于是就引出了下面六句。詩人在這六句中,似乎一邊在設問,一邊在回答。從“兒去靠學校”到“兒去靠組織”中,我們感覺得到詩人仍在擔心,仍在囑咐;我們可以從“為何再叮嚀”中找到答案。那么,答案在哪里呢?“只為兒年幼,事理尚不明”一句作了最好的回答。這是因為,孩子尚幼,還不知道山高路遠,還不明白前方的風云復雜,于是,詩人又寫下八句,再次進行反復叮囑。詩人用三個“應知”與一個“尤其”,去鼓勵孩子直面人生、直面社會,要學有所勤,德有所進,不要在前進的道路上迷失方向。這些看似婆婆媽媽的反復叮囑,卻讓我們看到詩人細膩的父子之情。最后四句,是詩人感情的升華,詩人對陳丹淮和其他幾個孩子提出了共同的希望:“人民培養汝,一切為人民。革命重堅定,永作座右銘。”我們從中看到,這不僅是詩人對子女的期待,更是詩人自身修養的真實寫照。詩人戰功卓著,但從不向黨伸手,向人民伸手,孩子的衣服是“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就連1963年母親去世,陳毅同志還給大哥陳孟熙寫信,提出不要省里的補貼、照顧,可見他是多么無私和偉大。
這首詩語句平和,通俗易懂,詩句流暢,詩體舒展自如。詩句既是對兒女的叮囑,也是詩人高尚品質的再現。這首詩在當前仍然有較強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值得學習和推廣。
上一篇:陳毅《皖南事變書憤》詩詞賞析
下一篇:陳毅《秋過濮陽,月下與人談毛主席飛渝事》詩詞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