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七言詩·清平調詞》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李 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
【原詩今譯】
她的衣裳像彩云一樣燦爛飄逸,
她的容貌像牡丹一樣嬌艷嫵媚;
春風兒為她輕輕地撫摸著欄桿,
露珠兒為她閃閃生光吐出芳芬;
相傳玉山瑤臺是仙人聚集之地,
她和仙女一樣,應在那兒安身;
倘若在玉山未能覓到她的倩影,
瑤臺定然相逢,月光朗照如水。
【鑒賞提示】
據載,天寶初年,唐玄宗與楊貴妃在沉香亭觀賞牡丹,召當時供奉翰林的李白寫新樂章:“賞名花,對妃子,焉能用舊樂之詞?!?見《松窗雜錄》)李白奉詔寫了《清平調詞》共三首,這是三首連作的第一首,是以吟詠楊貴妃的美貌而著名的一首詩。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兩句極言楊貴妃的美貌和牡丹花的嬌艷秾麗。按一般寫法,寫美人盡可以大肆鋪排、渲染,寫她的容貌、烏發、神態、服飾,等等,李白卻調轉筆鋒,寫天上的云,寫眼前的花。天空瑰麗的彩云想化為貴妃的衣裳,妍麗的牡丹花想化為她的玉容。流云和牡丹本身已夠絢爛奪目了,居然甘愿為貴妃更增添一份風采,那么,貴妃服飾之華貴流艷,容顏的嬌媚奪人,就不言而喻了。如把兩個“想”字當“似、像”來講,第一句就變成了一般的形容或比喻,失去了內在空靈的動勢,流于死板了。這句妙就妙在連用的兩個動詞“想”字,把云和花都擬人化了,不僅句式生動,且貴妃之美,達到了包含無限內容、幾乎不可言說的地步了。第一句寫人,第二句寫花:春風拂過沉香亭的欄桿,輕撫著華貴雍容的牡丹,晶瑩的露珠在花瓣上滾動,閃耀著灼灼奪目的光彩。寫花美是為了襯托人美,“名花傾國兩相歡”,更加充實了第一句的內容。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 兩句進一步寫楊妃之美。楊妃的美麗,使詩人萬分驚嘆,以為如此絕代佳人,不是凡人居住的人世間所能見,只有在西王母所住的群玉山頭或者是月光下仙女世界的瑤臺才可能找到。李白更進一步刻畫楊妃之美,但他仍然避開正面描寫,只寫自己乍見盛裝的楊妃后,那種驚訝、贊嘆的內心感受。楊妃之美使詩人覺得人間物象已不夠他寫詩用了,“人間物象不供取,飽飲游仙向玄圃”,他把讀者的思路一下子由地面引到了群仙居住的渺渺天宮,虛寫這么一筆,楊妃的天香國色,讀詩的人盡可以發揮自己的想象力了。
這是一首絢爛華麗之極的詩作,如拋開詩本身所可能包含的譏諷內容,中心不過是極贊天子寵妃。但在藝術表現手法上,詩人表現了卓然不凡的構思力。對楊妃的具體描摹,詩人幾乎不費一筆一墨,只寫天上的流云,寫凝香帶露的牡丹,寫自己的心理感受。正如荷馬寫海倫之美,不寫她如何美,只驚嘆海倫之美傾國的力量。這樣,詩人筆下的楊妃,就不僅只有超乎于言表的美貌,而且這種美貌具有一種攝人心魄的力量,具有了一種無限性。過于逼真肖物,反而失真,反而不美,如《淮南子·說山訓》中說:“畫西施之面,美而不可說;規孟賁之目,大而不可畏,君形者亡焉?!本毜駝潓崬橐环N費力不討好的事。李白極諳這種藝術辯證法,所以這首詩成了寫楊妃之美的登峰造極之作。
上一篇:蘇軾《七言詩·海棠》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杜牧《七言詩·清明》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