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適《東征賦》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歲在甲申,秋窮季月1,高子游梁既久,方適楚以超忽2。望君門之悠哉3,微先客以效拙4,始不隱而不仕,宜其飄淪而播越5。
出東苑而遂行6,沿濁河而茲始7。感隋皇之?dāng)〉?sup>8,劃平原而為此。西馳洛汭9,東并淮涘10。地豁山開,川流波委,六宮景從11,千官邐迤12,龍舟錦帆,照耀乎數(shù)千百里。大駕將去,群盜日起13。尸祿者卷舌而偷生14,直諫者解頤而后死15。寄腹心于梟獍16,任手足於蛇虺17。既垂弒于匹夫18,尚興疑于愛子19。豈不為窮力役于征戰(zhàn),務(wù)淫逸于奢侈20。?六軍悲牧野之師21,萬姓哭遼陽之鬼22。嗟顛覆于曩日23,指年代于流水。唯見長亭之煙火,悲曠野之荊杞。
至酂縣之舊邑24,懷蕭相之高風(fēng)25。既屈節(jié)于主吏26,每歸誠于沛公27。始俱起于天下,乃從定于關(guān)中。推金帛于他人28,挹圖籍于我躬29。按山川之險阻30,救天地之屯蒙31。嘉盈俸以增邑32,方指蹤而建功33。納邵平以防患34,舉曹參而告終35。
經(jīng)绖城而永望36,想譙郡而銷憂37。慨魏武之雄圖38,終大濟于橫流39。用兵戈以威四海,挾天子而令諸候40。乃擅命以誅伏41,徒矯跡以安劉42。吾始未知夫順逆,胡寧比德于殷周43?
下符離之西偏44,臨彭城之高岸45。連山郁其漭蕩46,大澤平乎渺漫47。昔天未厭禍,項氏叛渙48。解齊歸楚,自蕭擊漢49。天地?zé)o色,風(fēng)塵潰亂。憫君王之坎軻50,混士卒以奔散。茍炎運之克昌51, 豈生人之涂炭52?
次靈壁之逆旅53,面垓下之遺墟54。嗟魯公之慷慨55,聞楚聲而悒於56。歌拔山以涕 57,竊霸圖而莫居。擯亞父之何甚58,悲虞姬之有余59。出重圍而狼狽,至陰陵以躊躇60。顧天亡以自負61,雖身死兮焉如62?登夏丘以寓目63。對蒲隧而愁予64。聞取慮之斯在65,微長直而舍諸66。
宿徐縣之回津67,惟偃王之舊域68。方以小而事大69,豈無位而有德?彼皆昏暴以喪邦,伊何仁義而亡國?高延陵之掛劍70,慕班彪之述職71。緬沛水之悠悠,俯婁林之紆直72。
即目河滸,依然泗上。山川土田,耳目清曠。眺淮源之呀豁73,偉楚關(guān)之雄壯。掛輕席于中流,順長風(fēng)以破浪。過盱眙之邑屋,傷義帝之波蕩75。雖三戶之亡秦76,知萬人以離項77。
越龜山而訪泊78,入魚浦而待潮。鴻雁飛兮木葉下,楚歌悲兮雨瀟瀟。霜封野樹,冰凍寒苗。岸草無色,蘆花自飄。幸息肩于人事79,愿投跡于漁樵。思魏閼而天遠80,向秦川而路遙81。
候雞鳴以進帆,趨亂流以爭迅。縱孤舟于浩大,撫垂堂以誡慎82。遵枉渚于淮陰83,徵昔賢于韓信84。哀王孫以寄食85,嘉漂母之無慍86。鄙亭長之不仁,乃晨炊而嗇吝87。忽從龍以獲騁88,遂擒豹以自奮89。破全趙而用奇90,稱假齊以益振91。幸辭通以感惠92,俄結(jié)豨而謀釁93。當(dāng)處約而必亨94,何持盈而不順95?
凌赤岸之迢遞96,棹白波之紆余。歷山陽之村野97,投襄賁之邑居98。人多嗜艾99,俗喜觀漁100。連葭葦於郊甸,雜汀洲于里閭。感百川之朝宗101,彌結(jié)念于歸歟102。 日杲杲以麗天103,云飄飄以卷舒。魯放情而滔海104,丘永嘆于乘桴105。遇坎則止106,吾今不知其所如者哉107!
【注釋】 1甲申:天寶三年。秋窮季月:農(nóng)歷九月。 2楚:唐淮陰郡。治所在山陽縣(今江蘇省淮安縣)。超忽,遙遠。 3悠:遠。4微:無。先容:事先經(jīng)人推薦。語出《漢書·鄒陽傳》:“蟠木根柢,輪園離奇,而為萬乘器者,以左右先為之容也。”顏注:“萬乘器者,天子車輿之屬也,容謂雕刻加飾。” 5播越:流亡。 6東苑:即梁園。《史記·梁孝王世家》:“孝王筑東苑,方三百余里。”故址在唐宋州宋城縣(今河南商丘縣南)東南十里。 7濁河:指隋朝所開運河通濟渠,自板渚(今河南汜水鎮(zhèn)東北)引河達于淮,中間經(jīng)過宋州,故曰“沿濁河。” 8隋皇:指隋煬帝。 9洛汭:洛水入黃河之處。 10 :水邊。 11六宮:泛指后妃所居之處,此指后妃。 12邐迤:曲折連綿。 13群盜:指隋末各地的農(nóng)民起義軍。此為其蔑稱。 14尸祿:指空占其位,只顧享用俸祿而不盡職責(zé)的人。卷舌:指緘口不言。 15解頤:開顏而笑。此指直諫者以傾吐為快,慷慨而死的形象。 16梟獍(Jing竟):惡鳥為梟,惡獸為獍,自食其父母。比喻狠毒忘恩之人。 17蛇虺(hui毀):虺為古書上所說的一種毒蛇,比喻惡毒之人。 18匹夫:即一夫。此指宇文化及遣令狐行達弒煬帝于宮中。 19愛子:指煬帝次子齊王楊暕。煬帝素忌齊王楊暕。“常慮暕先變……俄而化及作亂,兵將犯蹕,帝聞,顧謂蕭后曰:‘得非阿孩邪?’” 20煬帝除大業(yè)八年和大業(yè)九年接連兩次發(fā)動對高麗的戰(zhàn)爭外,又開運河,修宮殿,以至于“萬戶則城郭空虛,千里則千里斷滅”(《舊唐書·李密傳》),終于釀成了隋末農(nóng)民大起義。 21六軍:指隋朝軍隊。牧野:地名,在今河南淇縣南。為紂王覆亡前誓師與周武王決戰(zhàn)之地。牧野之師,此指覆亡的隋朝軍隊。 22遼陽:今遼寧遼陽市。煬帝兩次征高麗,死傷慘重,故有是言。 23曩(nang 囊上聲)日:昔日。24鄖(cuo 嵯)縣:秦置,漢仍之,屬沛郡,蕭何封侯于此。唐時屬譙郡,故址在今河南永城縣西南。 25蕭相:即蕭何,沛郡豐邑(今江蘇省豐縣)人。佐劉邦起義反秦,劉邦建立漢朝,官拜丞相。 26主吏:蕭何在秦時曾做沛郡主吏(功曹)的屬吏,故曰主吏。屈節(jié):委曲心志。27歸誠:效誠。指蕭何在劉邦反秦、擊項的斗爭中均表現(xiàn)出極大的忠誠。28此句謂劉邦攻破咸陽后,諸將均索取金銀,獨蕭何置之不取。 29挹:舀取。躬:親自。 30按:依照。此謂蕭何親自收集秦朝的圖籍律令,使得劉邦能依照這些文獻資料的記載,完全掌握天下厄塞,戶口數(shù)目、設(shè)防強弱等情況,在軍事斗爭中穩(wěn)操勝券。 31屯蒙:本《周易》二卦名,屯,主生艱難;蒙,謂微昧暗弱。比喻國家殘破黑暗。 32,盈:增長。謂劉邦為蕭何增加俸祿和食邑。 33指蹤:發(fā)蹤指示。本是打獵時發(fā)現(xiàn)獸蹤,指揮鷹犬之意。比喻指揮作戰(zhàn)。 34邵平:故秦東陵侯,秦破,為布衣,家貧,種瓜于長安城東。蕭何殺韓信后,劉邦賞封甚厚,獨邵平勸其勿受,以免劉邦猜忌。蕭何從之,劉邦果然大喜,故蕭何能免除禍患。詳見《史記·蕭相國世家》。 35據(jù)《史記·蕭相國世家》:蕭何病重時,漢惠帝親臨看望,問蕭何死后,誰可為相,蕭何舉曹參為相。 36绖:當(dāng)為針铚,铚城在今安徽宿縣西南。孫欽善先生《高適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斷為“永城”,唐屬譙郡,即今河南永城縣。 37譙郡:原亳州,治所在譙縣(今安徽省亳縣)。 38魏武:指魏武帝曹操,沛國譙人。 39橫流:河水橫絕泛濫,此喻天下大亂。 40天子:指漢獻帝劉協(xié)。 41誅伏:伏,指獻帝伏皇后。曹操于建安元年(196)迎獻帝還洛陽,都許,掌握了朝中大權(quán),挾持天子,誅戮異己。伏皇后與其父伏完謀誅曹操,事泄,曹操殺伏皇后及兄弟宗族萬余人。 42矯跡:偽裝。43建安十八年,獻帝為曹操表功時,曾說曹操的功德比商湯的大臣伊尹、周成王的大臣周公高。 44符離:唐縣名,故治在今安徽宿縣北符離集,當(dāng)時屬彭城郡。 45彭城:今江蘇省徐州市。 46漭蕩:闊大的樣子。47渺漫:浩渺無邊貌。 48叛渙:跋扈。 49漢二年春,劉邦乘項羽北上擊齊之機,率五諸侯兵伐楚,攻下楚都彭城。項羽聞之,率三萬精兵南下,迂回到蕭縣,東擊彭城,劉邦大敗,漢軍被殺十余萬人,劉邦僅與十余人逃歸。 50君王:指漢王劉邦。坎軻,原意為道路不平,此喻劉邦不得志。 51炎運:指漢朝的國運。按陰陽五行的迷信理論,漢以火德王,故稱炎運。 52生人:即生民,避諱而改。涂炭:爛泥火炭,喻處于水深火熱之困苦境地。 53靈壁:地名,即今安徽靈壁縣。逆旅:迎止旅舍之所,猶今旅舍。逆,迎。 54垓下:古地名,在今安徽靈壁縣南沱河北岸。公元前202年,楚、漢在此決戰(zhàn),項羽軍在此被擊潰。 55魯公:即項羽。項羽曾被楚懷王封為魯公。 56聞楚聲:即“四面楚歌”。項羽在垓下被漢軍及諸侯軍重重包圍,夜間四面皆楚歌,大驚道:“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見《史記·項羽本記》)悒:不安。於:語助詞。 57歌拔山:項羽在垓下被圍,準備突圍,有美人名虞,常幸從;有駿馬名騅,常騎之。于是項羽乃慷慨悲歌,自作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shù)闋,美人和之。項羽痛哭流涕,左右皆泣,莫能仰視。涕:淚。洟:鼻液。 58擯:排斥。亞父:即范增,項羽的首席謀士,項羽以僅次于父的禮節(jié)對待他。后項羽中劉邦的反間之計,漸奪其權(quán),范增怒而離去,行至半途,疽發(fā)背而死。59虞姬:項羽寵幸的美人。有余:空有余情。 60陰陵:故城在唐鐘離郡(濠州)定遠縣(今安徽省定遠縣)西北。項羽與麾下壯士八百人自垓下突圍后,進至陰陵,被一田父欺騙,走錯道路,被漢軍追及。躊躇:猶豫不決,此指項羽迷失道路,何去何從,拿不定主意。 61顧天亡:項羽自垓下突圍至東城,僅余二十八騎,自度不得脫,嘆曰:“此天之亡我,非戰(zhàn)之罪也!”至烏江(今安徽省和縣東北烏江鎮(zhèn))自刎而死。 62焉如:何如。 63夏丘:古地名,唐臨淮郡(泗州)虹縣即其地。堯封夏禹為夏伯,邑于此;即天子位。漢為夏丘縣。 64蒲隧:春秋徐國地名,在今江蘇睢寧縣。 65取慮:古地名,故城在今江蘇省睢寧縣東南。66微:微小。長直:水名。《水經(jīng)注》卷二十四:“睢水又東合烏慈水,水出縣(取慮縣)西南烏慈渚,潭漲東北流,與長直故瀆合,瀆舊上承蘄水,此句謂長直水微小而舍之不游也。 67徐縣:唐臨淮郡(泗州)徐城縣,故城在今安徽省泗縣北。 68偃王:即徐偃王,周穆王時的徐國國君,以仁義治國,江淮諸侯服從者三十六國。周穆王忌而令楚伐之,徐偃王愛民不斗,遂被楚打敗。 69以小事大:以小國的地位待奉大國。 70延陵:指春秋吳國公子季札,曾受封于延陵(今江蘇武進縣),世稱延陵季子。掛劍,延陵出使于魯,路過徐國時,曾拜訪徐君。徐君喜歡延陵的劍,但未敢開口,季札心知其意,因為還要出使魯國,未獻贈。回返時又至徐國,不料徐君已死,於是解下他的寶劍,系在徐君墳?zāi)沟臉渖隙ァkS從的人問:“徐君已死,尚誰予乎?”季札說:“不然,始吾心已許之,豈以死倍(背)吾心哉!”(見《史記·吳太伯世家》) 71班彪:東漢扶風(fēng)郡茂陵人(今陜西咸陽市東),班固之父,曾被光武帝劉秀授為徐縣令,彪借病辭免,專心于史籍,繼《史記》作《后傳》。述職:述自己所職守之事。 72婁林:春秋地名。《左傳·僖公十四年》:“楚人敗徐于婁林。”在今安徽泗縣東北。73呀豁:空闊。 74盱眙(xu yi 須移):漢臨淮郡屬縣,項梁曾立楚懷王孫心為義帝,建都于此。唐時屬淮陰郡。即今江蘇省盱眙縣。 75波蕩:動蕩不安。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后,便把義帝放逐到長沙,繼而又殺害之,故日波蕩。 76三戶之亡秦:《史記·項羽本記》載:范增游說項梁反秦時曾引楚南公的話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意謂楚人對秦反抗特別強烈。 77,離項:離開項羽。項羽由于不能知人善任,故很多人都離開他投靠了劉邦。 78龜山:在盱眙縣東北。 79息肩:肩無負擔(dān),得以休息,指擺脫了人間的事務(wù)。實喻未能入仕。 80魏闕:古代宮門上有巍然高出的樓觀稱魏闕。其下兩旁為懸布法令的地方,因以為朝廷的代稱。《莊子·讓王》:“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闕之下。”此句謂有心效忠朝廷,但天高難致。 81秦川:指京城長安。 82垂堂:近堂檐下之地。此指“坐不垂堂”之意。《史記·司馬相如列傳》:“鄙諺日:‘家累千金,坐不垂堂。’”意謂恐屋瓦墜落傷人。 83枉渚:曲折的洲渚。淮陰,縣名,唐時屬淮陰郡(楚州),故城在今江蘇省淮陰縣東南。 84徵:詢求、考察。韓信:漢淮陰人。先從項羽,不被重用,后歸劉邦,經(jīng)蕭何推薦,授為大將,戰(zhàn)功卓著。曾封為齊王、楚王。后被告謀反,被劉邦赦免,降為淮陰侯。見《史記·淮陰侯列傳》。 85王孫:指韓信。寄食,依靠別人接濟生活。韓信為布衣時,家貧,既不能仕進,也不能治生商賈。常從人寄食,人多厭之。 86漂母:洗衣的婦女。據(jù)《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信釣于城下,諸母漂,有一母見信饑,飯信,竟漂數(shù)十日。信喜,謂漂母日:‘吾必有以重報母。’母怒日:‘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孫而進食,豈望報乎?’”此“無慍”當(dāng)指漂母飯信而不慍,非指母聞信將重報之言而不慍也。慍:怒。 87嗇:同“吝”。韓信曾數(shù)從其下鄉(xiāng)南昌亭長寄食,“數(shù)月,亭長妻患之,乃晨炊蓐食(蓐食,即睡在寢席上進食),食時,信往,不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絕去。”事見《史記·淮陰侯列傳》。 88從龍:跟從劉邦。獲騁:以馬的馳騁喻施展抱負。 89豹:即魏王豹。劉邦在彭城大敗后,諸侯多背漢降楚。漢二年六月,魏王豹亦降楚,劉邦派人說豹不下,令韓信擊豹。韓信奇襲安邑,虜豹,定魏為河?xùn)|郡。 90此句指韓信用奇計大破趙國。韓信破魏,又東下井陘(在今河北井陘縣)關(guān)擊趙。使萬人背水列陣,作殊死戰(zhàn)。又遣奇兵二千騎,乘趙傾營出動與漢兵作戰(zhàn)之機,突入趙的空營,拔去趙國的旗幟,插上漢軍的紅旗二千面,趙軍以為漢軍已將趙王手下的將領(lǐng)都擒獲了,于是大亂。漢軍乘勢夾擊,大破趙軍,斬成安君,虜趙王。 91假齊:稱代理齊王。韓信破趙之后,又用奇兵破齊,后派人告訴劉邦,托詞齊民難治,南鄰強楚,自己愿為假王以鎮(zhèn)齊。當(dāng)時劉邦還被楚軍圍困于滎陽,聞言大怒,不允。后在張良、陳平的勸解下,封韓信為齊王,并征其兵擊楚。 92通:指齊人蒯通。韓信立為齊王后,蒯通曾勸其背漢獨立,與楚三分天下。韓信感劉邦重用之恩,不忍背漢,遂謝絕蒯通之說。 93豨:陳豨。釁:間隙,此指反叛。滅項羽后,劉邦奪韓信之齊軍,徙封楚王。又有人告其謀反,為劉邦所執(zhí),赦免,降為淮陰侯。于是心懷怨恨。乘陳豨授為鉅鹿太守辭行之時,與陳豨約定里應(yīng)外合反漢。后事泄被殺,夷三族。 94約:處在被約束的境地,應(yīng)自己嚴格約束自己。心亨:意即內(nèi)心就會平和通暢。亨,通達。 95持盈:器滿易覆而謹慎加以保持。盈,滿。不順:即謀反。 96赤色的河岸。 97山陰:縣名,唐屬淮陰郡,即今江蘇省淮安縣。 98襄賁:今江蘇省漣水縣,為高適此次東征的終點。 99艾:菊科植物,有奇味,古時或與香草對比而喻邪僻。如《楚辭·離騷》:“戶服艾以盈腰兮,謂幽蘭其不可佩。”100觀漁:觀看捕魚的活動。《左傳·隱公五年》“春,公將如棠觀魚者,臧僖伯諫曰:‘凡物不足以講大事(指祭祀、軍事),其材不足以備器用,則君不舉焉。……故春蒐、夏苗、秋獼、冬狩,皆于農(nóng)隙以講事也。’”故觀漁是指一種逾禮的行為。 101朝宗:宗歸于海。語出《尚書·禹貢》:“江漢朝宗于海。”102彌:更加。歸歟:語出《論語·公冶長》:“子在陳,曰:‘歸歟!歸歟!’”本是盼望回家的感嘆,后用為回家、返鄉(xiāng)的成語。103杲杲:明亮。 104魯:即魯仲連,戰(zhàn)國齊人,亦稱魯連,高蹈不仕,喜為人排難解紛。游于趙,秦圍趙急,魏使新垣衍請帝秦,仲連力言不可,說:“彼即肆然而為帝,過而為政于天下,則連有蹈東海而死耳,吾不忍為之民也。” 105丘:即孔丘。桴:小筏子。《論語·公冶長》記載:孔子曾說:“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106坎:《周易》卦名。《序卦》解釋為“陷”。《彖傳》解釋為“重險”。此指艱難險阻。 107如:往。
【今譯】 天寶三年,秋末九月,我漫游梁宋時已長久,故將往那遙遠的楚地訪游。西望君門是那樣邈遠,又無人薦舉使我能一展微籌。當(dāng)初既不能歸隱現(xiàn)在又無由仕進,故只有漂泊淪落遠行索求。
我從梁園取道東行,沿著混濁的運河獨自行進。煬帝的失德使我感慨萬端,征夫百萬才將此河鑿成。它西與洛水入河處相接,東面又與長淮通并。所經(jīng)之處地裂山開蜿蜒曲折奔騰向前。煬帝當(dāng)年東游揚州,六宮后妃如影隨從,文武百官亦連綿護送,龍舟浩蕩,錦帆相屬,照耀千里,極盡風(fēng)流。皇輿將傾,盜賊日起。空居其位者緘默而偷生,犯顏直諫者慷慨而赴死。昏庸的煬帝啊,竟以像梟獍那樣的惡人為腹心,把毒蛇那樣的惡人當(dāng)成手足。最終被宇文化及所殺害,死到臨頭還把親子當(dāng)成敵仇。求其滅亡之因,難道不是窮盡民力征伐高麗,又一味耽于驕淫逸游?全軍覆滅啊,令人悲傷;萬家痛哭啊,悼念亡魂。昔日亡國的慘禍使我嗟嘆,時光飛逝如急流奔騰。眺望長亭唯余煙火,荊杞遍地啊荒涼無垠。
繼續(xù)東行啊我到了酂縣,漢相蕭何的高風(fēng)我難以忘懷。他雖為主吏身處微賤,佐劉邦成帝業(yè)忠心赤膽。與沛公一起首倡義旗,轉(zhuǎn)戰(zhàn)南北啊直入秦川。秦宮的金帛他視若糞土,獨取律令圖籍妥為保全。賴此明了天下的山川險阻,挽救時難處處穩(wěn)操勝券。漢高祖為其加俸增邑,褒獎其戰(zhàn)爭中指揮果斷。聽邵平辭厚封以防橫禍,舉曹參繼相位死而無憾。
途經(jīng)铚城我引頸遙望,神游譙郡憂愁頓銷。魏武的雄略我慨嘆不已,平定宇內(nèi)他力挽狂濤。削平群雄啊威震四海,挾持天子令諸侯歸朝。他卻武斷地逼帝誅后,擁戴獻帝乃偽裝招搖。逆順難兮我始感迷惑,伊尹周公的德業(yè)他怎能比況!
東下符離我轉(zhuǎn)向西行,面對偉岸的古都彭城。群山連綿蓊郁浩蕩,平原廣澤浩瀚無垠。憶昔蒼天未厭倦禍患,使得項羽跋扈人間。曾自齊引兵回救彭城,自蕭縣向東猛擊劉漢。天昏地暗啊殺氣逼人,風(fēng)塵蔽日啊將楚軍吹散。高祖的坎坷遭遇令人憫惜,混雜在士卒間才逃脫此難。假若漢朝的國運興旺昌盛,又為何使人民肝腦涂炭?
行經(jīng)靈壁我暫且停留,面對垓下之戰(zhàn)的頹壁斷垣。項王的慷慨令我嗟嘆,四面楚歌啊聞之膽寒。悲歌一曲禁不住涕淚橫流,自封霸王卻不能久全。排斥范增是多么愚蠢,為虞姬而悲傷空余纏綿。夜突重圍本已困頓,走至陰陵又被田父欺騙。臨終尚謂“天之亡我”,雖死不悟令人遺憾。
登上夏丘環(huán)顧四周,面對蒲隧我難消憂愁,聞古時的取慮就在此地,長直水微故舍而不游。夜宿徐縣的曲旋古渡,徐偃王的舊邦暫且停留。以小事大終不免為楚所敗,沒有實力怎能將仁德占有?那些昏暴之君必然亡國,偃王行仁而敗是何緣由?季札贈劍于徐君高義彪煥,班彪不就徐縣令潛心著述。沛水深長啊我思緒難平,俯視婁林的群山田疇。
沿著水路我行于泗上,山川田土令我耳清目曠。遠眺淮源浩蕩無邊,楚國的關(guān)隘巍峨雄壯。揚起風(fēng)帆我泛舟中流,船行如飛乘風(fēng)破浪。倏忽之間到了盱眙,義帝被害使我悲傷。三戶亡秦的雄心使人欽慕,千萬人最終卻拋棄了項王。
越過龜山將泊地訪求,將入漁浦我靜待潮漲。群雁南翔啊木葉紛飛,楚歌悲嘶啊秋雨綿長,野外的草木為嚴霜摧敗,田里的禾苗被冰凍所傷。兩岸的秋草失去了綠色,只有蘆花漫自飄揚。幸好未擔(dān)負人間的事務(wù),愿從事漁樵我自立自強。巍巍的宮闕是那樣遙遠,回望秦川是多么渺茫!
等候雞鳴我早催征帆,直趨驚濤啊船行似箭。再縱孤舟入浩蕩的大水,以“坐不垂堂”誡行事的頗偏。沿著曲折的水路到達淮陰,將韓信的遺跡仔細訪尋。哀其落魄靠別人施舍,漂母的慷慨接濟無人比倫。寡仁的亭長被人鄙視,一頓早餐都不愿侍君!忽從高祖被委以重任,擒虜魏豹奮不顧身。施展奇計大破趙國,賜封齊王兵威益振。感君恩惠拒蒯通之策,旋即結(jié)陳豨背叛朝廷。只要能自我約束前途必順,又為何成大功不謹慎小心?
登上蜿蜒遠去的赤色河岸,將白波紆曲的水路拋在后邊。越過山陽的鄉(xiāng)村田野,投客襄賁再游歷一番;奇味的艾蒿在此受人青睞,觀看捕魚人們特別喜歡。連片的蘆葦布滿郊野,村舍之間又有沙洲相連。百川奔騰齊歸大海,更使我增加了“歸歟”之嘆。紅日當(dāng)空光芒萬丈,白云舒卷飄渺悠閑。魯仲連任情而行寧投東海,孔夫子長嘆息愿浮海不還。瞻念前途充滿了艱難險阻,去從難定我內(nèi)心深感茫然!
【總案】 這是一篇“紀行”賦,形式上頗受班彪《北征賦》、曹大家《東征賦》、潘岳《西征賦》的影響。記敘了自睢陽,經(jīng)铚縣、符離、靈壁、彭城、泗水、盱眙、淮陰、而至襄賁的歷程。賦中評論了沿途有關(guān)的歷史人物,描繪了沿途所見的山水勝境。
在對歷史人物的品評中,他對歷史上那些明君賢臣,如劉邦、肖何等,給予了充分的肯定;而對歷史上的昏暴之君如煬帝、項羽等,則予以尖銳的批判,鮮明地表現(xiàn)出自己愛國憂民的政治態(tài)度和傾慕、憎惡的強烈感情。
與以上內(nèi)容相適應(yīng),此賦在藝術(shù)上最突出的特點是感情深沉凝重。作者本有“永愿拯芻蕘” (《淇上酬薛三據(jù)兼寄郭少府》)的宏偉抱負,但長期報國無門。因此,壯志難酬、倉遑失路的悲怨之情貫注于字里行間。并往往通過景物的刻畫、史實的敘述和議論相結(jié)合表達出來。如“鴻雁飛兮木葉下”至“向秦川而路遙”一段,作者以長短錯落的語句和急緩相間的節(jié)奏,描繪出一幅慘淡凄寒的秋景,與自己倉遑失路的悲愴之情巧妙交融,達到了水乳交融的境界。
其次,此賦用典雖多,但能作到恰如其分,既無板滯之病,又增加了文章的容量,具有言簡意多之效。另外,形式較前人更為靈活自由,在四六句的基礎(chǔ)上,又注意到語句的整散相間,長短錯落。全賦節(jié)奏較為徐緩,讀之有一唱三嘆之魅力,與他慷慨激昂的詩風(fēng)有異曲同工之妙,同樣“讀之令人感慨”。
上一篇:歐陽修《與高司諫書》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下一篇:權(quán)德輿《兩漢辨亡論》原文|注釋|賞析|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