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八六子①·秦觀》
倚危亭,恨如芳草②,萋萋刬盡還生③。念柳外青驄別后④,水邊紅袂分時⑤,愴然暗驚。 無端天與娉婷⑥,夜月一簾幽夢,春風十里柔情⑦。怎奈向⑧、歡娛漸隨流水,素弦聲斷,翠綃香減,那堪片片飛花弄晚,濛濛殘雨籠晴。正銷凝⑨,黃鸝又啼數聲⑩。
①八六子,詞牌名。 ②恨如芳草,出自李煜《清平樂》:離恨恰如芳草,更行更遠還生。”
③刬,同“鏟”。 ④青驄(cōnɡ),毛色青白相間的馬。 ⑤袂(mèi)紅,紅袖,指女子,情人。 ⑥娉婷,美貌,指美人。 ⑦“春風”句,化用杜牧《贈別》詩:“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 ⑧怎奈向,即怎奈、如何。宋人方言,“向”字為語尾助詞。 ⑨銷凝,銷魂凝恨。 ⑩黃鸝,又名黃鶯。
這首詞讀來纏綿悱惻,柔婉含蓄,融情于景,鮮明地體現了秦觀婉約詞情韻兼勝的風格特征,屬于傷感懷人之作,抒發了對佳人的深深追念。
上片臨亭遠眺,回憶與佳人分手。作者身處高樓,面對芳草萋萋的遠方,自然地回想到當時難舍難分的情事,別后再相見是很困難的。回想往昔在楊柳依依的河畔上,作者騎著青驄馬與自己傾情的紅衣女子分別的場面,不禁愴然傷神。映入作者眼簾的一片無邊無際的春草,它年復一年旺盛地生長著,雖被“鏟盡”但第二年春風一吹又是綠色一片,這正是詞人心中揮拂不去的愁緒的體現。
下片“無端”三句,再進一步追憶當時歡聚之樂。不知何故老天賜予她一份娉婷之姿,致使我為之神魂顛倒。“夜月”二句敘寫歡聚情況,借用杜牧詩句“娉娉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知”,含蓄委婉。“怎奈向”三句嘆惋好景不常,倏又離散。“素弦聲斷,翠綃香減”,仍是用形象寫別離,幽美凄清之致。“那堪”二句,忽又寫當前景物,以景融情。“片片飛花弄晚,濛濛殘雨籠晴”,是凄迷之景,懷人的深切愁悶中,觀此景更增惆悵,故用“那堪”二字領起。結尾“正銷凝,黃鸝又啼數聲”,又是融情入景,有悠然不盡之意。
此詞把敘事、設景、造境和抒情做了圓熟渾融的結合。作為一首典型的慢詞,時間和空間不斷地流轉變幻,仿佛夢境一樣不斷地閃回,于流暢之中產生了跌宕。此詞的結構基本上是遵循了夢態的骨架,從結構上便具有了夢態抒情的可能。
●“八六子”是詞牌,始見于《尊前集》中所收的杜牧之作。分上下兩片,上片三處平韻,下片五處平韻,共八十八字。通常以秦觀的此作為定格。
●熙寧十年,蘇軾自密州移知徐州,秦觀專程前往拜謁,寫詩道:“我獨不愿萬戶侯,惟愿一識蘇徐州。”后秦觀與蘇軾同游并結下了終生友誼。在蘇軾的勸說下,秦觀開始發奮讀書,與黃庭堅、晁補之、張耒同時供職史館,人稱“蘇門四學士”。
秦觀的詞清麗婉約,含蓄蘊藉,好假借“閨情”來抒發自己的感受,表面上給人以清麗、輕柔、婉約的感受,但只要仔細體味,就可以察覺詞人那顆蕭瑟落寞之心的苦澀與沉重。
減字木蘭花
秦觀
天涯舊恨,獨自凄涼人不問。欲見回腸,斷盡金爐小篆香。黛蛾長斂,任是春風吹不展。
此詞寫一女子獨居懷人的苦悶情懷。上片寫女子獨自凄涼,愁腸欲絕;下片寫百無聊賴的女主人公困倚危樓。全詞先著力寫內心,再著重寫外形,觸物興感,借物喻情,詞采清麗,筆法多變,細致入微地表現了女主人公深重的離愁,抒寫出一種深沉的怨憤激楚之情。
“篆香”意象,因其形狀回環如篆,恰如人的回腸百轉;“飛鴻”意象,舊有鴻雁傳書之說,仰觀飛鴻,自然會想到遠人的書信,但往往過盡飛鴻,卻盼不到來自天涯的音書。因此,困倚危樓的閨人,望著排列成行的“雁字”,便觸目成愁了。
夜月一簾幽夢,春風十里柔情。
困倚危樓,過盡飛鴻字字愁。
上一篇:宋詞《臨江仙與劉拐·王以寧》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宋詞《八聲甘州·吳文英》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