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王正誼·牛行遲》原文賞析
牛行遲,馬行疾; 騎馬逐賊常苦后,以牛隨馬焉能及! 昨日里胥征牛車,運送軍裝如火急。今日宛轉泥淖中,泥淖沒輪行不得。將士震怒撾牛立,鞭牛不起殺牛食。牛死車敝身杖創,歸來獨向牛欄泣。
在中國歷史上,兵禍是司空見慣的現象,清代的兵禍也很嚴重。此詩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清道光年間,兵禍給百姓帶來的深重災難。
全詩可分三個層次。前四句為第一個層次,篇首點題,也就是白居易新樂府詩的“首句標其目”。到清代后期,清兵已日趨腐敗無能。因此在騎馬逐“賊”時,而“常苦后”; 至于牛就更追不上了。這四句是議論,為第二個層次作好鋪墊。
“昨日里胥征牛車”后六句為詩的主體。由于 “逐賊” 而“征牛車” 去運送軍裝,急如星火。“牛行遲”,加之“泥淖沒輪” 因而必然會“宛轉泥淖中”,在爛泥中輾轉掙扎,無法前進。“宛轉”、“沒輪”突出了牛車在泥淖中行進的艱難。“將士震怒撾牛立,鞭牛不起殺牛食。”“撾”,鞭打。“撾牛立”,極言鞭打之慘重。但是由于牛過度疲乏,雖殘酷鞭打而仍不起,因而官兵將士則趁機“殺牛食”。自古以來,牛是農民的命根子,“撾牛立” 已使老農痛心不已; “殺牛食”則斷了農民的生計,使他們無法活下去了。
“牛死車敝身杖創,歸來獨向牛欄泣。”這最后二句是事件的結局。“杖創”,杖刑之傷。牛被殺了,牛車被毀了,老農還受了棍棒之傷。“牛死車敝身杖創”這七個字非常形象地說明了兵禍之慘烈。
在封建社會,百姓受了官兵的殘害,是無理可講的。老農負傷、空手“歸來”后,只有“獨向牛欄泣”了。“獨”言老農之孤苦無告。“向牛欄泣”言老農對牛感情之深。
此詩以敘事為主,在敘事中,表現出作者強烈的憤激之情。正如符葆森評王正誼詩云:“王筱佺郎中詩,感抒時事,寄意殊深,慨嘆之余,流為憤激。”
上一篇:古詩《薩都剌·上京即事(錄二)·牛羊散漫落日下》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方以智·獨往》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