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李流芳·黃河夜泊》原文賞析
明月黃河夜,寒沙似戰場。奔流聒地響,平野到天荒。吳會書難達,燕臺路正長。男兒久為客,不辨是他鄉。
明熹宗天啟二年(1622),詩人離開客游經年的南京,懷著“長路有時到” (《白門七夕》)的自信,北上京師應試。當時明王朝已處在風雨飄搖、內外交困的境地:朝政腐敗,閹黨專權,地方勢力的反叛和農民起義迭起,更為嚴峻的是,后金(清)兵繼占領沈陽、遼陽后,又攻陷西平堡、廣寧(今遼寧北鎮)等地,覬覦關內,震動朝野。詩人“抵近郊(指京郊)聞警,賦詩而返”(《明史·文苑傳》)。《黃河夜泊》一詩,就寫于這個時期。
這首詩抒發了羈旅愁思和無路報國的憂嘆。前半重在寫景而情移景中。后半重在抒情而情中見景,情與景互為映襯又緊密結合,創造出悲涼而闊大的意境。詩歌語言凝練樸實,感情濃烈深沉,藝術感染力甚強。
首句應題而起,點明時間地點,以寫意筆法揮灑出一幅幽美壯闊的黃河月夜圖。用語平淡無奇,如隨口吟出,卻神完氣清,境界渾然,可謂發興高遠。詩人佇立月下,凝神遙望,但見黃河東去,沒入蒼茫夜色之中;沿河兩岸,鋪展著一片沙灘,由于月光映照,沙灘顯得格外空闊綿遠,冷寂凄涼。眼前景象激起詩人沉思遐想,“似戰場”,則表明思之所向。寥寥三字,突兀而來,挾帶著深沉的嘆息,表達出詩人對國事時局的憂慮,隱隱透出一片報國之意。
“奔流”句承上聯“黃河”,從視覺與聽覺兩方面渲染水流的氣勢。“奔流”一詞在此有二用: 一是以“奔”之“流”指代黃河,從而避免字面重復;二是狀水勢的湍急迅猛,道出黃河的特性。“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李白《將進酒》),其景象已十分壯觀,再加之“聒地響” (聲音動地),就更令人心驚魄動,望河興嘆了。“平野”句承上聯“寒沙”,描繪大河兩岸遼闊而蒼涼的景象。平坦如砥的原野向四方延展,廣大荒遠,似與天接,尤其在星月輝映的夜里,更給人以浩茫無垠的感覺。
這一聯看似純寫景物,其實也融會著深沉的情思。那奔騰不息的河水,震天動地的水聲,像金戈鐵馬,千軍突進,似乎激起詩人心潮的波蕩、轟鳴; 那連接著遠天的廣漠原野,像一幅巨大的歷史畫卷,閃現著王朝興衰、“逐鹿”爭戰的情景,牽動著詩人的神經。二句中,有動景有靜景,有物象有心聲,動靜相配,心與物合,極富于神韻。
劉勰云: “春秋代序,陰陽慘舒,物色之動,心亦搖焉。” (《文心雕龍·物色》)王夫之也說: “夫景以情合,情以景生。”(《姜齋詩話》)正是由于眼前奔騰喧囂的黃河,“似戰場”的寒沙平野,刺激著詩人的感官,觸發他對時局和社會人生的思考,才使他慨然發出 “吳會書難達,燕臺路正長”的感嘆。“吳會”,今蘇州一帶,此代指遠在南方的家鄉; “燕臺”,即黃金臺,戰國時燕昭王優禮招賢之所; “燕臺路”,指進身受任、報國建功之路。“書難達”,見離鄉之遙遠; “路正長”,言前途之渺茫,真切表露詩人對家鄉親朋的思念和憂國傷事之情。有家難歸,有國難投,舉步維艱,詩人的境遇可算是困窘到極點了! 此聯直抒胸臆,全是寫情,但透過詩句表層,南國的遼遠,北野的蒼茫和詩人南顧北望、引領長嘆的情態都鮮明可見。這種寓景于情的寫法,豐富了情感的內涵,增強了詩的形象性。
“寄臥郊扉久,何年致此身?”(馬戴《灞上秋居》)漂泊已非一日,然而還得飄流下去。難以名狀的悲哀涌上心頭,詩人不禁發出痛苦的呻吟: “男兒久為客,不辨是他鄉!”沉重的語調中,充滿夙志難酬的怨憤和無可奈何的傷感。全詩在哀嘆中結束,留下深厚的余味讓人品嘗。
上一篇:古詩《何景明·鰣魚》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王士禛·蟂磯靈澤夫人祠》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