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颋《五言詩·汾上驚秋》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蘇 颋
北風吹白云,萬里渡河汾。
心緒逢搖落,秋聲不可聞。
【原詩今譯】
凜冽的北風,吹散了天上的白云,
萬里迢迢,來到蕭索的汾河之濱。
心緒低落,又逢凋落萬木的殘秋,
此刻,那衰颯的秋聲實在不堪聞。
【鑒賞提示】
這是蘇颋奉命出使渡過汾河時有感于秋天到來及出使在外旅程之苦而作的一首詩。詩題中的 “汾上”,指汾河之上。汾河在今山西省境內。“驚”是說詩人突然感覺到了秋的氛圍,是全詩命意的重心所在。
首兩句“北風吹白云,萬里渡河汾”中的“北風”,應題目。“萬里”,因將有遙遠的使命,故云。這兩句化用漢武帝《秋風辭》中“秋風起兮白云飛,泛樓船兮濟河汾”二句而來。漢武帝時,因汾河邊上汾陰(今山西萬榮縣南)發現了黃帝鑄造的寶鼎,武帝親臨此地祭祀后土之神,群臣宴飲賦詩,武帝有《秋風辭》之作。詩人來到汾河,適逢“北風”凜冽之時,想起武帝《秋風辭》并把它化用在自己詩里,是很自然、也很帖切的。其帖切不光表現在時令、地點與漢武帝詩切合,而且首句暗暗地應了題面上的“驚”字,第二句又把自己出使在外交待出來了。
作為臣下,身負王命出使在外是不應當有所怨的。但是,路途的迢遙,加上又逢萬木凋落的秋天,難免要有些客中的悲愁。三、四兩句,即轉入這種悲愁的抒發,“心緒逢搖落”是說心情不佳,紛繁擾亂如草木之搖落。此句寫得極簡古清峻。黃叔燦《唐詩箋注》評曰:“是秋聲搖落,偏言心緒搖落,相為感觸寫照,秋聲愈有情矣。”古有“秋士多悲,秋女多思”的說法,但士之悲秋又各有不同。詩人心緒的不佳,除了旅程艱苦漫長、氣候凄冷外還有什么?詩中沒有明說。但我們可以懸揣,或是掛念京城的妻兒,或是仕途稍有不順而暫失皇帝恩寵……詩人行走在汾河之上,滿目皆是蕭索凋零的草木,潛藏在內心深處的種種愁緒似乎一下子被這些零落的草木攪擾得泛了起來,于是便有“心緒逢搖落”之句。這當然不僅是詩人錘煉字句的功夫,實在是草木搖落這個物象與心緒紊亂這個心象太相似了,遂“相為感觸相照”。為了抑止心緒的紊亂,滿目秋色不敢再睹,充耳的秋聲亦不忍再聞,所以末句“秋聲不可聞”很具自然淡泊之妙。
蘇颋是文章大家。他封許國公,與封為燕國公的張說共有“燕許大手筆”之譽。當時朝廷詔命文誥,多出其手。他的詩才并未被文才所掩,這首《汾上驚秋》便是明證。
上一篇:錢珝《五言詩·江行無題》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朱熹《七言詩·泛舟》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