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養浩·[中呂] 喜春來
張養浩
路逢餓殍須親問,道遇流民必細詢。滿城都道好官人。還自哂,只落的白發滿頭新。
【鑒賞】這首小令是張養浩就任陜西行臺中丞期間所作。《元史·張養浩》說:“天歷二年(1328),關中大旱,饑民相食,特拜(張養浩)為陜西行臺中丞……登車就道,遇饑者則賑之,死者則葬之。”“路逢餓殍須親問,道遇流民必細詢” 兩句直書其事,把作者在救災過程中親自詢問災民關心流民的情景真實地展示出來。其中,“路逢” 和 “道遇”、“餓殍” 和 “流民”、“須親問”和 “必細詢” 一一對應,形成標準的 “合璧對”,符合該曲曲譜的要求。第三句 “滿城都道好官人” 承接前兩句,極其自然。根據歷史記載,張養浩 “到官四月,未嘗家居,止宿公署,夜則禱于天,晝則出賑饑民,終日無少怠”。因為作者夜以繼日地、實實在在地為民辦事,所以滿城老百姓都稱他為 “好官人”。前三句屬實寫,表現出作者和老百姓之間和諧的官民關系——作者體貼老百姓,老百姓愛戴作者。
面對老百姓的頌揚,作者并沒有沾沾自喜,而是將筆鋒一轉,指向自身“還自哂” 三個字表現出作者孤獨、憂慮和自責的復雜心理。作為不事農桑卻有吏祿的官人,作者覺得為老百姓辦事是自己分內的事。他清醒地認識到朝廷的賑濟只能緩解災民的燃眉之急,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這使得他憂心忡忡。看著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的災民,想著自己只能 “親問”、“細詢”,不能真正解決嚴重的災害,自責之情也就油然而生。他不由得感到 “只落的白發滿頭新”,說自己由于擔憂災民而長出滿頭白發,同時,也表達了作者面對現實無能為力的悲哀。本曲的結句,按曲譜應為五字句,這里的 “只”、“滿頭” 三字為襯字,作者借助襯字加強了結句表達感情的分量。后兩句寫作者的內心世界,我們仿佛看到作者心底深處的傷感和無可奈何的絕望。
這首小令樸實真率,內容顯豁,不失為一篇佳作。
上一篇:王愛山·[中呂]上小樓|原文|賞析|鑒賞|譯文|注釋
下一篇:張可久·[中呂]喜春來·永康驛中|原文|賞析|鑒賞|譯文|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