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坪畫廊
位于神農架天門埡南麓,距林區北大門松柏鎮60公里。是一小塊峽谷盆地,北起長杉壩,南至繼和橋,綿亙15公里。古名叫烏龜石。相傳周昭王伐楚時,途經此地,被一神龜擋住去路。昭王拔劍向龜刺去,神龜動怒,將劍震拋長空,落插巖縫中,至今尚留“昭王劍”的遺跡。周昭王被迫退軍以后,神龜變一巨石,長臥于此,故得名烏龜石。后來,此地建有紅埡林場,又改名紅坪。峽谷盆地兩邊,奇峰林立,嶙峋峻峭。陽春三月,山花爛漫:艷秋時節,層林盡染;一年四季,溪泉流淌,景色各異。漫步坪中,可欣賞掛于清溪兩旁、宛如潑墨國畫的自然景觀,故被畫家譽為紅坪畫廊。此地有一河、兩溪、三瀑、四橋、五潭、六洞、七嶺、八寨、九石、三十六峰,互相搭配,布局緊湊,有步移景換之趣。這里的景點又分一奇、二怪、三險、四秀。“奇”指奇峰林立,移步換形,變幻萬端;“怪”指洞、石之怪;“險”指寨、嶺、峰之險;“秀”在河、瀑、橋集結,美麗動人。
〔現代散文〕 “像十萬只金紅的雄獅——有的坐,有的臥,有的奔騰!像十萬只斑斕的猛虎——在伸腰,在呼嘯,在跳動!像十萬只孔雀開屏——忽南、忽東,迎面凌空!像十萬個長毛野人——藏在山洞,藏在叢林,藏在云霧中!”這就是詩人筆下紅坪畫廊,名揚中外的紅坪畫廊,令人向往的紅坪畫廊!
紅坪畫廊猶如一幅巨型的山水壁畫,紙廠河流貫全峽,將三瀑四橋、五潭六洞、七塔八寨和三十六峰連成一體。且嶺、峰、寨、巖、石、洞、瀑、河、橋,搭配得當,布局合理,色彩協調。壁畫中,最令人傾倒的是三十六峰。它們鱗次櫛比,面壁而立,隱天蔽日,競顯豐姿。每座峰的底部皆為刀劈般的明崖,但確滿目蔥蘢,在那細微的巖縫間,一棵棵奇松怪柏傲然生長,有的折身向上,成為參天大樹;有的倒掛金鉤,形成天然幕簾。“絕多生怪柏”,將巖體遮蔽得嚴嚴實實,裝點得如花似錦,每座峰的上部形狀姿態各異,或尖、或圓;或像秀女,或似桂冠;或如臥虎,或若奔獅;或卓然獨立,或比肩而站……構成一幅絢麗多姿、動靜結合的優美圖景。三十六峰皆因形而得名,既美麗動聽,又惟妙惟肖。仙女峰,凸于群山之間,形如嬌健少女,亭亭玉立。峰巒長滿玉樹綠藤鮮花,仿佛給仙女插上玉簪,披上綠底花衣,掛上翡翠項鏈。朝陽照耀山峰,“仙女”頭頂緩緩升起一股紫煙,顯得楚楚動人。晚霞余輝映照峰嶺,“仙女”好似身披金袍,更顯其秀麗風姿。
姊妹峰,并肩而立的兩座山頭,同樣高矮,同樣姿態,酷似一對孿生姊妹。擺在其面前的是五光十色的寶石,眩人眼目的山花,成捆成串的青絲。她們正在聚精會神地合作編織著什么。此情此景,誰說沒有詩情畫意?
玉冠峰,與姊妹峰臨近,真像一頂古代帝王的桂冠。冠蓋由一簇傲立的冷杉組成,長翎由一枝倒垂的側枝構成。冠沿上飄著一圍銀色絲絳,那是千萬掛云霧草裝點的。這不能不說是大自然的杰作。
難怪作家陳登科這樣寫道:“神農架山峰俊秀,氣候宜人,資源豐富,又有許多珍禽異獸,奇花古木,真是個好地方。”
(曹祥本)
〔民間文學〕 提起紅坪畫廊,得講地名來歷及秀美山石的傳說。
神農氏又應邀來到了田家山。
田家山下,水幽谷深,美如仙境;田家山上,草盛花艷,藥香四溢。
田家山是遠近聞名的萬花之鄉:牡丹、芍藥競相怒放,臘梅、杜鵑四時不絕,彩蝶飛舞,霜禽偷眼,花花世界,妙趣橫生。
田家山是眾口稱贊的百藥之鄉:金釵、天麻要有盡有,當歸、獨活遍野皆是,黃連、牛夕爭奇媲美,杜仲、厚樸各逞其能。
然而,田家山百姓生活卻十分困難。他們以洞穴為居,難避風寒;漁獵為生,難飽肚皮。這次盛請神農氏前來,就是想學習生產經驗,走上富裕道路。
神農氏先將百姓從巖洞請了出來,他教大家伐倒樹木,壘木為屋,使百姓有了安居之所。又教大家焚燒枯枝敗葉,播下五谷良種,開始了農耕為主的新生活。他還特意培育了六谷,羊麥、蕎麥、燕麥等新品種。這些糧食不僅能壯肚止饑,還兼藥用。六谷補心脾,羊麥敗火氣,蕎麥驅風寒,燕麥助發泄,視為糧中珍奇。
神農氏特別感興趣的是這兒的百藥和萬花,他要博采萬花的精英,釀制一種廣聚百藥神效的藥蜜。于是,他專程赴天宮請來蜜蜂王后和她的子孫們。根據神農氏配定的處方,蜜蜂隊伍飛山巔、舞河谷、采群芳、釀新蜜,終于釀出“神農百花蜜”。他又教百姓用蜜泡酒,飲用這種蜜酒,不僅香甜可口,而且潤肺清心。他再教百姓以蜜拌食燕麥粉,吃這種食品,不僅果腹止饑,而且強筋壯骨。從此,田家山百姓的日子真如蜜一般甜了,田家山才因此而改名為“甜家山”。
神農氏要告辭了,他答應讓兩個女兒留下來,姊妹二人便在姊妹峰安了家。她們日描圖,夜織錦,將周圍群峰裝扮如瑤池仙境一般,這便是后世稱為“紅坪畫廊”的由來。她們思念父王,便精選群花編制了一頂五彩王冠,戴在一座山頭上,這便是“王冠峰”的由來。后來,她們又遵父命欲往別地,臨行將玉簪、畫筆統統留下,因而形成了玉簪峰、文筆峰、剪刀峰等峻秀山峰。
田家山百姓為感神農恩德,曾在山下立起巨碑一塊,上書神農業績,傳旨保護山林。一只萬年神龜聞訊而至,自告奮勇,馱起這塊石碑守在要道口。百姓為龜建了祠堂,稱為“烏龜祠”,漸漸地,這個地方也叫“烏龜祠”了。
(陳人麟)
上一篇:描寫《篦箕巷》的詩詞與文章
下一篇:描寫《羊山磯》的詩詞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