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七言詩·泛舟》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朱 熹
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巨艦一毛輕。
向來往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原詩今譯】
昨夜江邊的春水洶涌漲潮,
大船在江中滑行輕如羽毛。
往日纖夫們累得汗水淋漓,
如今船泛中流自在又逍遙。
【鑒賞提示】
朱熹是南宋時期著名的唯心主義哲學家,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同時也是一位文學修養深厚、學識淵博的學者。他不僅善于考證,長于研究,在文學批評方面也有獨到見解,而且能詩會詞,識曉音律,具有文藝創作才能,此書所選《觀書有感》和這首《泛舟》詩就是流傳很廣的作品。
詩的意思很明白,寫的是作者適逢漲水時節乘船而行的一點感想。他坐著一條大船,像古代打仗所用的艨艟(mēng chōng)巨艦一般大而沉重,可是因為江水充沛一瀉千里,大船行得飛快,毫無吃力之感。于是,很自然地聯想到在這之前的天旱時節因為水流減落而難以承受大船的運載,只好借助牽夫們前拉后推地艱難航行的情景。兩相對比,不免喜從中來,從而寫下了“此日中流自在行”的輕松之感。讀了此詩,我們也仿佛身在船上與作者一起經歷了這次航行一樣,心中產生一陣輕快的感覺。
一首絕句,篇幅有限,我們不能要求它承擔力所不及的超負荷內容,而只能是從實際出發,看它把這么一丁點兒意思表現得是否成功。此詩注意發揮絕句之長,把中心內容限制在“泛舟”這一點上,不貪多務得,不作過分渲染,而是以簡潔明快的筆法道出,同時將形象的描寫與議論性敘述結合起來,從而巧妙地完成了藝術表達的任務。語言本色,平易,不假雕飾,也與表現手法相統一,顯得十分流暢,毫無吃力之感。
朱熹是道學家兼學者,又寫過像《觀書有感》那樣的詩,在形象的描寫中暗喻讀書求學之理,大約正由于此吧,前人亦認為此詩是“以泛舟喻學”。所謂“以比人見道不明,千思萬索,及至悟來,不思不勉,自然而然,從容中道也。”到底是不是這樣呢?《觀書有感》一詩的真實含義在詩題中分明點出,自然毫無疑問,而這首詩卻并非如此。至于道學家兼學者的身份,也并不能決定所寫之詩都一律非為了某種說教不可的。這真是“作者未必然,讀者則未必不然”的爭論了,我們無妨姑且作參考可也。
上一篇:蘇颋《五言詩·汾上驚秋》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儲光羲《五言詩·洛陽道》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