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豳《七言詩·春暮》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曹 豳
門外無人問落花,綠蔭冉冉遍天涯。
林鶯啼到無聲處,青草池塘獨聽蛙。
【原詩今譯】
門外邊無人關心落花的命運,
天涯海角到處都是綠樹濃蔭。
林子里鶯兒逐漸停止了歌唱,
聽!青草池塘只有一片蛙音。
【鑒賞提示】
暮春了。門外一片蕭蕭落花,無人問津;茫茫天涯,被濃郁的綠蔭冉冉覆蓋;作歌的鳥兒倦了,鳴聲也隨那飛翔的翅膀消逝在遠方。紅色在消褪,綠色卻愈重愈濃,在晴朗碧空的映襯下更顯遼遠無垠。寥寥幾筆,繪出一個逼真的“暮春”。更為奇特的是,紛紛落英,擠滿天地的濃綠,還有向遠處啼去的黃鶯,幾個意象組合成一幅悠遠、幽渺的圖畫,寫出了詩人對春天即逝,更為繁密的夏天即將來臨的主觀感受,寥落的惜春情懷,春夏交替帶給人的一種郁悶靜謐的內在情感。
詩的前三句,外在景象與內在感受相結合,創造了一種突出的總體特征——靜。落花雖然紛紛,但卻“無人問”,而落花又不能自語;“綠蔭”雖然新鮮炫目,但與勃勃春天,萬紫千紅相比,顯得呆板、沉悶;而“啼到無聲處”一句,更是以有聲來寫無聲,由近到遠,沉寂在遠方,顯示出了凝固一般的靜。無人聲、無鳥鳴,這無邊的靜寂,似在等待,又似在孕育,為詩的出人意料的收尾做了充分的鋪陳。
“暮春”是遼遠靜謐的時刻,卻也是迎接更繁復的未來的時候。在這靜謐中,隱含著一種內在的強烈的涌動,那由幼稚走向成熟,由嬌弱走向茁壯狂放的愿望。于是詩人欣然命筆,推出一句 “青草池塘獨聽蛙”。這蛙鳴,真是一鳴驚人。詩突然間由靜轉到了動,由無聲轉到有聲。玲瓏清脆的鳥聲消失在遠方天際,一片酣醉的蛙聲又起,真有于無聲處聽蛙聲之感。在這里詩人還用了一個“獨”字,在萬籟俱寂中,只有蛙聲在向自然說話,同時在渺無人跡中,只有詩人在興意盎然地傾聽,一種悠然的情趣,躍然紙上。
重新回味全詩,我們發現詩的意境經過由動到靜,再由靜到動的轉換,最后落在暮春最生動、最新鮮的形象上。這種感受的層遞轉換,使讀者領受到詩人內心情感的流轉。人們仿佛在看一幅色彩明麗的畫幅,又像在聽一首旋律悠揚的長笛獨奏。在那清徹的蛙聲中,人們體會到的已不是對暮春的悲悼,而是對自然景象的熱愛之情的流露。自然本身花開花謝,春夏秋冬,生命生生不息,任其自然,豈不樂哉?蘊含詩中的那種對自然對生命的歡悅之情,使讀者感受彌深!
上一篇:王駕《七言詩·春晴》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王淇《七言詩·春暮游小園》原文|譯文|注釋|賞析